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救援队采取4种办法加速排水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11日17:54  CCTV《新闻调查》

  记者:你们也挺不容易的,这么多天怎么坚持下来?我都觉得。

  张永强:还有我那个副机长,我俩基本上就没脱过衣服,就昨天晚上睡了个安稳觉,回头想想也值得,那两天过来就好了。

  记者:其实 对于这些救援队员来讲,可能在完成了搜救任务之后,他们就撤离了。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在事故发生后,为了井下这些被困的兄弟们,他们就是这样付出,就是这样坚持,也只有他们的坚持才有今天这样一个救援的奇迹,我们应该记住他们。

  解说:通过这个2号孔,营养液等救命物质就可以传递下去。

  记者:葡萄糖注射液。

  杜建荣:对,通过管道送下去这个,后面又通过咱们的套管里面送,送的是这两种:一个是盐水 ,一个是葡萄糖。

  记者:这是补充体力的。

  杜建荣:对 ,补充体力的,第三次咱们就送的这个,这个压力更小了,可以直接从井口往下投,这个是牛奶里面配的营养液,尤其是像这个桶是咱们指挥部,咱们总指挥陈川平副省长亲自过问 亲自确定。

  解说:500多袋营养液通过希望通道输送到井下,另外还有塞在空矿泉水瓶子里的两封信让他们坚定信心 等待救援。随后,惊喜再次发生,救援队员把放下去的绳索拽上地面时,发现上面挂着一根弯曲的铁丝,这很显然是求生的信号。

  杜建荣:出现一个非常好的情况,咱们下面的人,在咱们钻杆的底部绑了一根铁丝。

  记者:就这根铁丝。

  杜建荣:就这根铁丝,带上来了,这是从咱们井底下带上来的,而且从这个铁丝来讲,一个要从这个铁丝弯曲得很多,也就是下面的人的体力我估计,可能这儿是还要带什么信息可能刮掉了,这有可能是刮掉了。

  记者:估计他应该它是挂了一个东西是吗?

  杜建荣:应该,这是咱们分析应该带什么东西,可能是刮掉了,但是从这一根铁丝绑到咱们钻杆上面,而且这一面又把它这么扭起来,应该来说还有一定的体力,这是咱们自己从这儿分析。

  解说:从3月28日方案确定到4月3日这七天的时间里,不断增加的排水系统逐渐解决了排水缓慢的问题,排水量比最初增加了10倍,随着水面不断下降,救援队员一次次轮班下井,查看救援时机是否成熟。

  4月3日下午1点,抢险指挥部派出6名潜水员潜到井下探测是否具备营救条件,但反馈的信息并不乐观,救人的路又被堵死了一条。

  同期:报数。

  同期: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陈永生:三个巷道三个水面,通过潜水员实地观察有两个水面不能下去,它的水质相当不好,看不着,一点也看不着,纯粹是这么一点都看不着,最后到了一个皮带巷,皮带巷因为那个地方没有水泵,设施少,那个水还清一些,潜水员下去,潜水员潜了有个20米左右,十几米二十米左右,具体没有量,因为一下去脑袋往里面一杵,看不着,一点都看不着,再加上这个顶上它有一个锚索,它滑到里面就到了顶,顶有锚索,锚索也有这么长吧。他的衣服弄不好就刮破了,刮破就不行,自己的安全也没有保证,所以进了两次不能进。

  解说:在这种情况下,抢险指挥部的专家们共同决策,采取地下排 、侧面排 、井口排、 地上排四种排水办法加速排水,这种多管齐下的办法十分奏效。4月3号 按照最初布置的搜救点,抢险指挥部制订了三条搜救路线:第一条线路为井下辅助运输巷;第二条线路是胶带大巷;第三条为回风大巷;几乎同一时间,迎接升井的生命通道全部打开,从山上通往医院的道路被戒严,电视新闻仍在全天不间断地直播营救进展。

  记者:你看电视了吗 ,那两天?

  被困工人郑进学的母亲:我几天不看。

  记者:不看。

  被困工人郑进学的母亲:嗯。

  记者:电视都在直播 你为什么不看?

  被困工人郑进学的母亲:我心里难过 不能想,不能看。

  记者:看了怕什么呢?

  被困工人郑进学的母亲:怕说,就怕说是,孩子要是有三长两短,我不想看那个电视。

  解说:到4月3日晚上6点,15台水泵不间断排水,总排水量达到9万多立方米。指挥部决定4月4日凌晨,最迟中午 必须下水救人。大妈的两个儿子能否顺利升井,在这艰难的8天8夜里,巷道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陈永生:咱们这个年轻人有猛劲儿能干可以,但还要注意安全。

  解说:4月4号傍晚,陈永生给队员们开了战前动员会,在这个年轻的队伍里最小的是90后,他们参加重大救援的经验,还不够丰富。

  陈永生:保不了自己的安全能救人,咱们要安安全全地出来,安安全全地回来,这才是咱们的目标,带好大家出来,大家可能叫干啥就干啥挺不错,但是不注意安全是坚决不行。

  解说:4月4日晚上,山西汾西矿业救援队的队员们整装待发,他们要去执行救援指挥部的命令,下井救援。

  陈永生在井下给队员们临时开了一次会,布置任务、 安排救援点。

  同期:抓住他们,在这里抓住他们。

  同期:到了这了。

  同期:其实这里和这里是通着的。

  同期:就是在这个中间接一下。

  同期:是油车。

  同期:可能就这条路,这里走非常困难。

  解说:陈永生仔细研究过救援点分布图后决定,先去一号救援点回风巷道营救被困工人。

  同期:这个巷道是这样。

  同期:咱们就是这条巷道,可能就是这个地方。

  解说:等待终于有了收获,4月4日晚上10点,山西焦煤汾西矿业救护大队的王根生惊喜地发现巷道里有灯光在晃动。

  王根生:王灯光是有手电灯光 头灯灯光在晃动,这就证明什么 里面有活人。

  陈永生:进去以后,前面高 水位下降了有2米多,到后面水位下降得很少,水位跟巷顶也就是600毫米高的地方,但是离这个人还有20多米,当时两家能说到话,我们的人进来就安慰,让他们不要着急,耐心等待,我们来救你们了。

  解说:4月5日凌晨零点三十五分,陈永生、王根生带领队员们在回风巷里发现了第一批9名幸存的工人。

  王根生:艇划得最多的,最远的就是十来米左右了,那个皮划艇实在没法过了,我们就趟水过去,当时挺激动的吧,没想到因为大巷里面水平是最低的是绝径头,大巷的绝径头没想到能生还9个人,这是个奇迹。

  陈永生:一说回风巷里有生命迹象,当时我们在地面的时候包括指挥部,绝大多数人没有想象到。

  记者:这个位置好像是个死点。

  游浩:对,最低点。

  记者:他们为什么能够存活呢?

  游浩:这个地方就是因为水来得比较快,相当于压缩空气,一下子就相当于活塞一样,这里边有空气,一压缩把空气压缩回去,因为水相当于全漫过来以后,空气几乎往外泄漏的很少。

  解说:在井口,焦灼等待的人群发出欢呼声。第一批9名被困人员安全升井,救护队员护佑着工人们坚强的生命。

  同期:现场响起了掌声,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刻。

  解说:在第一批被困工人获救之后,第二批被困人员很快在辅助运输大巷内被找到,这次陈永生抓过一只皮划艇,自己摇着桨 朝对面的灯光划去。

  陈永生:跳上去以后我就往上划,当时第一次划确实困难不小,一下摆着碰这个墙,一下撞了那个墙,不知道方向,后来划了一段时间也掌握差不多,我进去以后把这个伤员给我护送上4个来,上了皮划艇4个人,这4个人后来划不动,后来又过来一个皮划艇,又下来一个,第一次就划出3个人,就我1个人。当时我因为一个人划很费劲,我也没划过,正好我的副队长,第二趟我的副队长就在旁边站着,我叫他 我俩划,我们两个人总共划了八趟救出22个人来。

  解说:被困179个小时能够生还,人们感叹生命如此顽强的同时,也不禁要问是什么支撑他们在井下度过那漫长的8天8夜?

  陈永生:我问了他们一些,你们吃什么 你们喝什么?他们就说喝就是喝的这个水,他这个就是,手就这样死死地捏着这个。我说你吃的什么?来 ,我看看。他吃的就是这个(树皮),后来我说 你给我可以不可以?他说可以,就给了我。

  记者:别地硬,嚼不动 ,他们怎么吃呢?

  陈永生:他就吃,就这样撕开一点就硬嚼着吃,而且他说找不到,不好找在井下,因为水的面积很大,就那个地方不多,他也很难找,就这一点,他就怕掉了。我说你有吃的了,已经喝了营养液,马上出去了,给我行不行,他说行。

  解说:带的水喝完了,他们想了个办法,让自己至少不至于因为太渴而丧失过多的体力。

  陈永生:他们下去就带着水了,但是这个水他们喝水的时候,就把水从里面舀上来,在这个顶上拴着吊着这个瓶子沉淀,让这个水沉淀,沉淀以后他喝,吊着两三个瓶子,现在还吊着。

  同期:新的一位被救的被困人员被救上井,奇迹再次发生。据了解,这个井口可能将会有5位被困人员成功升井,让我们期待着,期待着他们的到来。

  解说:5个 、10个、 20个、 50个,更大的喜讯接踵而来,在这个清明节的早晨,115个家庭悲喜交加,他们的亲人顺利升井,他们安全了。

  同期:这个井口的人行通道的第3位,第3位已经上来了。

  救援队员:我特别激动,高兴得我都叫唤起来了。多少人 叫唤,高兴得眼泪也出来了,因为咱想不到,一开始我问第一个,我说你们这有多少人,他说七八十个,我说专门盯对了,七八个还是七八十个?他说七十多个,咱没敢想那么多。

  陈永生:有的被救工人说给了我们生命了,我们又生存了,而有的见了我们,你们能带我们出去吗?我们进来了,就能带你出去。

  解说:连续8天的生命抗争,让一直揪着心收看电视直播的工人家属们激动不已。

  记者:什么时候能联系到儿子了?

  被困工人郑进学的母亲:就是那天黑夜,当天黑的时候。

  记者:打电话了吗?

  被困工人郑进学的母亲:打了。

  记者:怎么说的?

  被困工人郑进学的母亲:当时给我女儿打的,打我女儿手机上,电话过来说是,妈 ,井下给你打来电话了。我才落地,心里就高兴了,我给他们几个烧个火,做个饭给他们弄个馍吃。

  记者:后来儿子出来了,有跟儿子通过话吗?

  郑海丁(被困工人郑进学的父亲):通过,昨天中午手机给他哥把电话打回来,俺二娃说我好着呢,他搬到太原了。

  解说:第一次发现被困矿工的首批救援队伍里,52岁的老李参加救援28年了。在数不清的矿难救援中,这样的情况他还是第一次看到。

  救援队员:这种情况从我来讲还是第一次,确实是奇迹,以往都是水灾事故生存的时间比较长的,往往在这种情况下七八天后精神状态这么好,我确实还是第一次见,这可以说是个奇迹。

  解说:115人在被困8天8夜后能安全升井,这个让人欣慰的结果,除了因为井下那片幸运的高地之外,还得益于科学有效的救人方案。

  杜建荣:第一个先考虑井水有多少,我们用多大的泵 多大的流量来在7天之内能完成这个事情;第二点就是,我得保证把这些设备、管路、电缆开关能运到位地安装起来;第三个,保证井下职工的安全通风瓦斯。

  解说:另外,被困工人在井下的自救措施也十分重要。一个经验丰富的队长带领大家把相邻的两个巷道打通,把附近的被困人员集中在一起。事实证明,这个决策让他们至少提前一天获救。

  游浩:这边的人就是原来他们听说是一个书记非常有经验,就是原来这个巷道是他们打的,这边才剩4米到5米贯通,结果他们就打通了巷道。

  记者:这个打通有什么作用呢?

  游浩:这个通道打通,赢得了时间么。不然以后我想,最少推迟一天还得多。

  记者:当时怎么汇合到一块的?

  被救工人:我们这个巷道和中二队的巷道,隔着有一道墙,二三十米的墙,墙有个地方打的差五六米就打通了,他从那个地方逃生,又开炮崩透了。

  记者:那目前来看,这个水现在已经排到哪儿了?

  游浩:这条巷道都排了,这都搜救完了,这些点都搜救完了,现在正在往这块排,这块还有一个点。

  记者:第四搜救点。

  游浩:剩下的,这个搜救点 还有这个,现在这个相对进展还比较顺利,这个相对进展比较慢。比较慢是什么原因?这是出水点,出水点以后,这地方是淤泥,煤泥比较多,所以推进比较慢。

  解说:115名工人获救之后,救援一直继续。

  记者:那时候想家人吗?

  被救工人:肯定想。

  记者:想谁啊?

  被救工人:想父母 想孩子。

  记者:和他们联系过了吗?

  被救工人:昨天联系过了。

  记者:打过电话了是吗?谁先接的电话?

  被救工人:我爱人接的。

  记者:你第一句话怎么跟她说呢?

  被救工人:我说我没事 平安地出来了,好着呢 ,家里头放心。

  记者:她呢?

  被救工人:她就哭了。

  解说:郑贵丁在自家的窑洞里等着儿子从医院康复回来,还有更多工人家属在等待着他们亲人的消息。

  目前获救的115名工人正在河津和太原的五所医院接受“一人一组一方案”的个性化针对性治疗 。

  三名身体状况出现波动的工友经过治疗 体征已经平稳。

  截止到4月10日11点 ,遇难人数已达25人 善后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我们还在等待井下工人的消息……

  采访人物:

  刘  强  “3.28透水事故”医疗救治专家组 组长

  李敏付   提前升井工人

  郑贵丁   被困工人郑彦东的父亲  

  郑海丁   被困工人郑进学的父亲

  被困工人郑进学的母亲

  救援队员

  骆  琳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局长

  游  浩   “3.28透水事故”抢险救援指挥部技术组

  陈永生   国家救援中心山西汾西矿业救护大队 队长

  杜建荣   山西省煤炭监督管理局 局长

  王根生   山西焦煤汾西矿业救护大队

  张永强   山西省煤炭地质148勘察院钻机机长

  潘增武   山西省煤炭地质局 高级工程师

  刘永强   山西焦煤汾西矿业救护大队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矿难 王家岭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