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外媒积极评价上海世博会 中国世界换角度看彼此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8日09:58  CCTV《环球视线》

  CCTV《环球视线》2010年4月27日播出:世界期待中国再次“无与伦比”,以下为节目实录:

  主持人 水均益:

  大家晚上好,欢迎您收看新闻频道正在直播的《环球视线》,我是水均益。

  1910年晚清名士陆士谔曾在他的小说《新中国》当中预言,中国将在百年后举办万国博览会,他说的地点就在上海黄浦江的东岸。他说到时候上海将建成过江的隧道,跨江的大桥,以及地铁网络。百年后的中国也将国家富强,人民自由。没有想到,陆士谔百年前的预言今天要成真了。今天的中国马上就要实现这个梦想,我们知道再过几天,烟花将照亮黄浦江,世博的大幕将真正的拉开。

  中国是否能够再一次奉献给世界一个类似于奥运会这样的“无与伦比”呢?这成了很多媒体这几天争相报道一个热点。

  今天我们邀请到两位特约评论员,一位是刚刚从上海采地回来的周庆安,另外一位现在就在上海的现场,我们通过大屏幕就可以看到,本台的特约评论员杨禹。我们三位今天首先来给大家讨论一下,这次世博是否能够奉献给世界一个“无与伦比”?我们先来看看一些外电是怎么来期待这次是世博会的。

  像韩国《中央日报》,说“中国崛起成为大国,并将主导世纪,这是5月1号开幕上海世博会传递的信息”。

  另外像美国《时代周刊》,说“对这座中国最具活力,最都市化,最时尚的城市来说,这是一个欢庆的时刻,上海的风格是做大事。”

  还有德国《国际财经报》,说“各国都希望在这场“经济奥运会”当中获得商机,世博会将强有力推动全球经济复苏。”

  另外我们再来看,像新加坡《联合早报》,说随着世博会的临近,人们越来越关注一个问题,世博会如何能够举办才能带动,它用了一个词,叫中国“脱胎换骨”,这个词可能稍微过一点,不一定是脱胎换骨,但是我注意到这样一个词,我们现在马上来请教一下在现场的杨禹。杨禹根据你这两天在上海的观察,特别是在世博会整个会场里的观察和采访,首先给我们一个概念。你觉得我们这次中国能给世界一个什么样的世博会?或者说反过来讲,世界期待中国能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博会呢?

  视频连线特约评论员杨禹

  杨禹 特约评论员:

  今天白天是世博会现场的媒体开放日,所以今天我和几千名中外记者一起在这个园子里继续在这儿溜达,来继续看。我感受,大家其实无论是中国的记者,还是来自外国的记者,大家都在,可能脑子里在想小水你刚才提出来的问题。

  专家观点:世界和中国都换个角度看彼此

  我觉得这次世博会给我们一个特殊的感受就是,中国和世界可能都想借着这个舞台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彼此。就像是前两天我跟坐在演播室里的庆安,我们俩一起去现在我面前意大利馆去采点,当时意大利馆里边有一个叫做墙上的歌剧院,把歌剧院完全摆在一个竖起的墙上。当时我们就站在那里想,为什么意大利人要这样做,我的答案是,他也许就是想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可能就是别有洞天,有另一番的景象。所以我想这一次,不仅中国通过这次世博会,我们几千万中国的老百姓能够在这里看到世界今天什么是一个样子,更多的世界的目光也会借这个舞台来看一看今天的中国和今天的世界共同在思考什么样的问题。

  主持人:

  庆安,刚才杨禹也提到了,我想问一下。我们两年前奥运会,我们看到了盛大的开幕式,在开幕式上我们看到了留下深刻的笑脸、大脚印烟花的释放。刚才杨禹实际上在现场也目睹了烟花的演练,但是我知道,按照世博会规矩,包括奥运会的规矩,一些细节是不能先展示的。所以我们也要把悬念留到最后。你来给我们说说,我们这次在世博会当中,世界期待的是什么样的东西?是像奥运会开幕式那样盛大,留下深刻印象,壮观,还是说其他的一些什么东西?

  周庆安 特约评论员:

  我觉得这一次世博会,对于海外的媒体,尤其对于世界来说,大家一点也不怀疑中国能办一次大规模的盛大的世博会。

  主持人:

  无与伦比的。

  正在评论:外媒关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世博会

  专家观点:世博是中国形象的“二次创业”

  周庆安:

  无与伦比的。因为他们在奥运会上,在我们的国庆阅兵上,在大量的活动中间已经见识到中国活动的规模和力量。但是这一次的世博会,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实际上它是中国形象一个二次创业。我们已经给世界展示给我们的规模和力量了,这个没有任何问题。现在我要给大家展示的是我们的细节,是我们的先进的理念,是我们的创造力。我觉得这一些在通过为期六个月时间世博活动中间是可以展示出来的。比如说刚才杨禹提到的墙上的音乐厅,其实站在那儿的时候,我和杨禹之间我们在交流,我们在想一个问题,其实人类的创造力不仅可以让音乐厅展现在我们面前,可以让音乐厅立起来。同样我们中国人的创造力也可以让浦江两岸的场馆变成一个人类梦想的大舞台,把这个大舞台中间的很多细节的东西展示出来,所以这个时候规模宏大,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走到这个园区里。

  主持人:

  我们现在马上再到现场,再来看一下杨禹的观察。

  杨禹,我相信这些天你也接触到一些外国的记者。包括外国的一些参展商,你来给我们说说,你印证一下,在他们概念当中,世博会能否真的像奥运会一样,一样的无与伦比,一样的无可挑剔,或者说他们的期待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呢?

  视频连线特约评论员杨禹

  杨禹:

  我先要说一下,刚才小水你提到这些外国的参展商,还有一些外国的记者,其实一个多小时以前,他们和我一起就站在这个地方,确实是看到了一场非常盛大的烟花试演。虽然细节不能透露,但是我觉得跟北京奥运会那会儿我们熟悉的烟花相比,这里边别有风情,因为它是在黄浦江的水面上进行的,所以也是令人期待。

  这些外国的同行们也好,参展商们也好,我觉得包括最近这几天,国际媒体关于上海世博会的报道,我也注意到了。其实大家对上海世博会能不能顺利举办,虽然画有一定的问号,但这并不是重要的。他们对上海世博会,到底会给人类社会留下什么样的遗产,到底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倒是开始了他们的思考。

  我注意到他们当中会提到,比如说有的媒体说,上海世博会会拉动中国的经济,而中国的经济又会拉动世界的经济,会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我觉得这样媒体的观点,我个人不太赞同,为什么呢?因为从现场的观察看,包括上海人自己也很冷静地说,其实这样的一个世博会,虽然会带动上海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但是客观地说,它对上海经济的影响,促进也就是一两个百分点,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其实如果从实际数字来说,也并不是很大。对世界经济影响,我想是可以忽略不计。

  正在评论:外煤关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世博会

  主持人:

  是不是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可能更多的来讲,世博会对于中国来讲,给中国形象的加分,可能更重要一点,或者说更大一点。因为我们知道,奥运会两年前,去年的国庆,今年的世博会,国际上、世界上,都是高度地关注,而且每一次都似乎把中国的形象往上提升了很大一部分,你的观察。

  正在评论:外界高度评价世博筹备工作

  专家观点:世博能否给中国加分取决于加分点是什么

  杨禹:

  对,我觉得这次给我们一个新的机会,能够给中国的形象再加分,但是今天在离开幕还有两三天的时候,我们不能说它肯定会加分,我们只能说,到底能不能加分,要看未来184天我们的努力,还要看我们能不能在一些重要的加分点上取得突破,这些加分点我想并不仅仅是在招待外国的来宾上面是不是很细致。我想更重要的是,这次世博会我们能不能够给全人类,目前正在思考的一些核心的难题提供一些解决的答案。比如说我注意到在很多场馆里边,无论来自哪个国家,无论来自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实大家通过不同的展示,不同的案例,其实是在探讨同样的问题。比如说新的技术能不能和现实的生活相融合,像新能源这样的技术,像我们正在关注的北京车展上展示那么多在汽车产品上的新能源的技术,到底能不能够在市场上得到及时的应用等等,这些问题,其实包括我们中国人很关心的城乡互动能不能够展开,等等这些问题,其实是全世界各个方面的人们在共同思考的问题。

  正在评论:上海世博会向世界展现中国新形象

  我觉得上海世博会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难题,也提供了一些新鲜的答案,这样的难题和答案的提出,其实比上海世博会拉动上海的GDP几个百分点要重要的多。

  主持人:

  同时也当然是对于中国形象的拉动,也并不是说我们中国人一定希望,通过一个展览要把我们的形象加多少分。

  周庆安:

  不是一个功利化的。

  主持人:

  不是一个功利化的东西。庆安你觉得,我们还是回到今天这个主题,所谓国际上期待中国这样一个世博会能够无与伦比也好,或者说能够非常完美也好。它反映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对中国这样一个形象,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期待度呢?

  周庆安:

  实际上他的这种期待度,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完美化的期待度,但是它也可以说是期待中国能够开辟对于世博的一种新理解。因为其实我们知道,在这次世博会上,城市主题实践区是第一次作为主题实践区的方式展开,各个城市有一个机会,说把自己对于生活的一些理念放到那上头来。比如说我知道马德里就搞了一个廉租房,就告诉大家,廉租房也可以生活的更好,它可以冬暖夏凉,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不见得说廉租房一定让中低收入的人群生活的不太好,这就是一种生活的理解和尊严的问题。

  专家观点:中国形象的加分在人博而不是物博

  世界各地把这些东西放到这其中来,其实印证了一个观点,在中国人,我们经常谈一句话,叫中国人地大物博,物博这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没有任何一个外国媒体会怀疑这一点。但是现在我们要看的是什么,我们要看的是一个人博,要看的是,在中国的大环境下,我们中国人能不能和世界各国一起创造出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概念,而且把这些新的理念能够投入到实践运用当中,这些实践运用,其实大家走进世博园的时候,在184天的时间里头,你是可以领略到其中的魅力。

  主持人:

  还有像刚才杨禹所说的,你在180多天的时间里边,应该说很长的一段时间,点点滴滴,一天日复一日,在这样一片不算太开阔,但是也还是比较宽敞的地方,世界各地的文化,各地的人在这里面交融,能够达到一种什么样效果?他们真实的一种感受,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着重要观察的。

  好,非常感谢杨禹,我们这两天在通过和杨禹的连线,包括庆安在演播室里,我们还要对世博会做一些深度,包括一些细节上的点评和分析,也欢迎您的收看。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世博 中国形象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