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央视评论:大城市应反思公共政策 让弱者有尊严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9日02:49  央视《新闻1+1》

  2010年4月28日央视《新闻1+1》剥削《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以下是节目实录:

  主持人(董倩):

  欢迎收看《新闻1+1》。

  截止到去年年底,中国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6亿,城镇化水平是46.6%。再过五、六年,这个数字将达到并超过50%,换句话说,中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城市社会。那么未来的几年,中国的城市如何能够在生活在其中的六、七亿人,能够感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呢?即将举办的上海世博会,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播放短片)

  工作人员:

  观众非常多,这让我们发现,如果人太多,栏杆可能会难以承受,因此我们在做一些小的改进。

  工作人员:

  测试缆车在24小时运营的情况下,会不会产生任何的危险。

  接待人员:

  我们是接待人员,我们在培训。

  解说:

  本周一,随着上海世博会最后一次试运行结束,主办方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园区里的工作人员依然要对展馆的每一个细节进行查缺补漏,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国家或地区的展馆能够展现最美的一面。

  上海市民:

  各方面都准备好了,感觉到很自豪,作为中国人我感觉到很自豪!

  湖南游客:

  城市很干净的,管理也很有序。

  厦门游客:

  看了(这环境)人心情很舒服!

  字幕提示:低碳

  解说:

  大多数参观者似乎对于世博会展现给大家的城市样态表示满意,“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宣传语,也让人们对于城市究竟如何让生活更美好产生了好奇。

  在这里,园区里跑着的大小型观光车都不是烧汽油,而是用电能,达到零碳排放;餐厅的吊顶是用废弃的玻璃瓶子做成,在屋顶自己种的蔬菜,干净的可以摘下来直接吃掉。

  记者:

  这个餐具是可食用的,游客在吃完了食物之后可以顺便把餐具也吃掉。

  字幕提示:人与环境

  解说:

  建筑的墙壁本身可以产生能源,绿地可以收集雨水,垃圾丢入垃圾通道之后会被吸走,自动分类。

  本台记者 朱虹:

  它的下面都连着垃圾输送管道,只要这里面的垃圾一满,它会马上被自动地吸走,然后飞快地送往处理站进行处理。

  字幕提示:便捷

  解说:

  园区里2000多个像这样的直饮水龙头,让人能在百步之内就有饮用水喝。

  根据男性单次上厕所时间是女性的四分之一这一调研数据,园区里按1:2.5的比例修建了厕所。

  工作人员:

  我们根据男女比例使用的不同,可以做及时的调整。

  解说:

  低碳、环保、便捷,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这一切似乎解答了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的思考题。如今,理想城市的一种状态更在这个5.28平方公里大小的世博园里上演。

  字幕提示:文明的城市

  解说:

  文明排队,有秩序的等待,甚至下雨的时候为了怕把旁边人的身上滴上雨水,排队的人两人共用一把伞。人与人之间没有冷漠,有的只是热情、礼貌和面带微笑。

  参观者:

  总体感觉挺好的,见的不文明现象不多。

  解说:

  在世博园里,看不到争吵,听不到喧嚣,车不再冒黑烟,花红草绿,人们礼貌相待,秩序井然。在未来的6个月里,世博园这个浓缩的理想国,将展现给人们理想城市带来的改变。但是,如何让这种理想城市最终成为我们未来的生活,我们希望2010上海世博会提供给我们的是开创未来的智慧和动力。

  主持人:

  今天我们演播室特别请到的是《瞭望周刊》的高级记者王军先生,王先生曾经长期关注城市规划和建设。曾经写过《城记》,《采访本上的城市》这样的书。

  首先一个问题,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是我们知道城市和城市是不一样的,比如说这次参展有发达国家的城市,因为它们处在城市化的进程当中,而且它们城市化率已经很高了。还有一些正在城市化,城市化率比较低的,比如非洲国家。作为我们处在其中这样一个城市化非常迅速的国家,我们都应该看到些什么?

  王军(《瞭望周刊》高级记者):

  我觉得,现在应该共同看到的是,我们面对未来必须共同承担的一份责任。为什么?因为在2008年的时候,人类一半的人口进入了城市,我们会看到,在这个地球上,因为城市而带来环境承载分布的情况不是那么让人感到乐观。比如说在1993年的时候联合国有一个《环境大纲》,显示的数据,欧美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70%多,欧美的城市人口只占整个世界人口的28%。像北美地区,它的城市所消耗的能源加起来是欧洲整个城市能源的16倍,是亚洲和南美的6倍多。所以有人会担心,如果发展中国家也不断地达到欧美70%的这种城市化率的话,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就会遇到很大的麻烦。

  主持人:

  那您看我们能从欧美国家学什么?因为他们走过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现在他们跟我们面对的是同样一个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些什么?

  王军:

  我觉得我们应该看到,他们上个世纪下半叶以来一直在检讨自己的错误,检讨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实际上这个过程是一个蛮有意思的过程,因为在近代以来所有的规划学家都认为城市本身是问题的制造者,因为工业进入了城市,因为公共卫生的问题、疫病的流行,他们认为城市的高密度带来了这些问题。

  在19世纪下半叶以来,这些规划学家就希望能够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疏解城市,降低它的密度。当这种降低后来被绑上了汽车的轮胎,就出现了大量的“汽车城市”,你比如到美国的西海岸去看,后发的那些美国城市都是很低的密度,像洛杉矶,那种大幅度的蔓延,恨不得从北京蔓延到天津,全是低密度的社区。这种情况本身就带来了过度对汽车和能源的一种依赖和消耗,所以他们从60年代就突然发现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了。

  主持人:

  所以通过这样一次世博会,可能对于我们正在迅速发展中的城市化来说,可以看到很多未来发展的方向,并且考虑以前曾经出现过的问题。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央视新闻1+1

更多关于 城市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