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萨马兰奇:顾拜旦的传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9日11:05  环球人物

  在萨马兰奇飞赴悉尼之前,玛利亚就已因身患癌症,在医院住了好几个月。她本来希望能和丈夫一起到悉尼参加奥运会开幕式,但因病情恶化而未能成行。在开幕式快结束时,萨马兰奇接到了从巴塞罗那打来的电话,得知玛利亚生命垂危。他匆忙登上了返回巴塞罗那的飞机,却在途中从无线电里听到了妻子去世的噩耗。玛利亚的离去,对萨马兰奇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人们发现,在此后没有妻子陪伴的几年里,他苍老了许多。

  不过,玛利亚给萨马兰奇留下了一对儿女。他们的女儿玛利亚·泰莱萨是一位经济学博士;儿子胡安·安东尼奥毕业于西班牙巴塞罗那公共大学工业工程系,还在美国获得了MBA学位,他同时也是国际现代五项联合会的副主席。2001年7月16日,萨马兰奇正式宣布退休。就在当月,安东尼奥子承父业,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萨马兰奇家族的奥林匹克事业,仍在继续!

  顾拜旦的传人

  《环球人物》杂志特约记者  郭继祖

  早在1954年,萨马兰奇就担任了西班牙奥委会的委员。1966年,他被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此后又先后担任过国际奥委会礼宾官、执委、副主席等职。1980年7月16日,在60岁生日的前一天,萨马兰奇当选为国际奥委会主席。

  当时的国际奥委会,风雨飘摇。政治上,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集团,相互抵制对方国家承办的奥运会;经济上,国际奥委会的存款只有不足25万美元。有媒体形容说,萨马兰奇坐上的是“即将崩溃的城堡里最脆弱的一把交椅”。但萨马兰奇拥有出众的智慧,懂得谈判的艺术,更有改革者的气魄,因而最终扭转了局面。在他的带领下,国际奥委会迅速发展成为成员最多的国际组织;他打破了奥运会只限业余运动员参加的传统,允许职业运动员参赛,大大提高了比赛的吸引力;他在坚持奥林匹克纯洁性的同时,大胆进行商业化经营,使奥运会成为一项能赚钱、极具吸引力的盛会……

  从1980年到2001年,萨马兰奇当了21年国际奥委会主席,是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之后,任期最长的国际奥委会主席。对于他在任期内取得的成就,国际奥委会的一位执行委员曾说:“自现代奥运会创立以来,萨马兰奇的贡献比任何人都大。”

  萨马兰奇从1982年开始小试改革锋芒。这一年,国际奥委会批准了兴建奥林匹克博物馆的计划——这也曾是顾拜旦的梦想。随后,萨马兰奇亲自出马,找可口可乐等公司集资,答应把它们的名字刻在博物馆的花岗岩纪念墙上。最终,他从西方国家的大公司那里筹到了4000万美元。1993年,博物馆在瑞士洛桑建成,收藏了记录奥运历史的7000 多个小时的影像资料、20万张图片和1.5 万册图书。

  而对奥运会经营思路的改变,则被视为萨马兰奇的“改革大手笔”。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是他当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后举办的第一届奥运会。此前的奥运会,都是“官办”,往往都会让主办国政府赔不少钱。而这届奥运会,他决定“承包”给美国人尤伯罗斯。尤伯罗斯果然了得,先是对电视转播权进行招标,拉到了不少赞助;接着又成功游说可口可乐、日本富士等大公司,出钱成为奥运赞助商。最终,洛杉矶奥运会在没有政府拨款的情况下,实现了2.25亿美元的赢利。从那以后,奥运会由“烫手山芋”变成了“香饽饽”。萨马兰奇看到了商业化经营的潜力,全力推进出售电视转播权和引进大公司赞助等经营模式。结果,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赚了4.7亿美元;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虽然只赚了4000万美元,却给当地带来了26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1996年的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为当地创造了5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萨马兰奇曾高兴地说:“奥运会欢迎商业的介入!”但他同时说:“我们必须清楚,我们是在办奥运会,不是搞商品交易会。如果只想着赚钱,而忽略了奥运会的目标与宗旨,我们就办不好奥运会。”

  1995年,美国盐湖城获得2002年第19届冬奥会的主办资格。但事后的调查发现,国际奥委会的部分委员,在盐湖城申奥过程中涉嫌受贿。这让萨马兰奇非常痛苦,也使他开始思考对国际奥委会自身进行改革的问题。1999年3月18日,国际奥委会成立了“道德委员会”和“21世纪改革委员会”,广泛吸收社会名流、赞助商、学者、运动员等参加。该委员会提出了50条防止腐败的改革建议。

  萨马兰奇曾说,作为国际奥委会主席,他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飞机上”。21年间,他走访了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与各国领导人进行交流,争取他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理解和支持。2001年7月17日,81岁生日那天,他病倒了,在瑞士洛桑的一家医院里住了11天。他是累倒的——7月13日,他在莫斯科亲自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7月16日,他最后一次参加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议,正式从干了21年的主席职位上退休,将接力棒交给了比利时人罗格。

  退休后的萨马兰奇,并没有远离奥林匹克运动。2009年10月,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国际奥委会委员们的面前。他说:“我知道我已经来日无多。我已经89岁了。我是否可以请你们考虑,给我的国家举办2016年奥运会的荣誉和责任。谢谢。”这也是他留给祖国西班牙的“临终遗言”!

  “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刘雅婷 张雷

  在中国,很多人都把萨马兰奇与中国的奥林匹克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至今,人们还记得他说过的一句话:“我在全世界取得过许多荣誉学位和荣誉称号,但最珍惜的是被称为‘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与中国的“患难之交”

  萨马兰奇和中国的最早接触,源于他任驻外使节的一段时间。1977年到1980年,萨马兰奇不仅是国际奥委会副主席,还是西班牙驻苏联大使。这一特殊身份,使他有了和中国密切接触的机会。当时,各国外交官之间的接触非常频繁,萨马兰奇多次前往中国大使馆参加活动。

  然而,当时的国际奥委会内部,仍有一些敌视中国的保守势力。他们奉行“两个中国”的政策,这导致了中国仍被拒在国际奥委会的大门之外。萨马兰奇帮助中国的第一步,就是恢复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1978年,萨马兰奇首次访华,为中国加入奥林匹克大家庭积极斡旋。他曾说:“一个有着10亿人口的大国,居然不是国际奥委会的成员,这是一件多么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在萨马兰奇的不懈努力和四方奔走下,1979年,国际奥委会一致通过决议,恢复了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中国也把他当成了一位值得信赖的朋友。

  1982年,邓小平接见了萨马兰奇。这是中国国家领导人第一次与国际奥委会领导人接触。两年后,萨马兰奇应邀参加新中国成立35周年的庆祝活动。他曾这样回忆:“在天安门城楼上,邓小平先生对我说,中国参加奥运会等大型比赛,大大提高了中国人的尊严。能看得出,说这番话的时候,邓小平先生非常高兴。邓先生虽然个头不高,却是一位历史伟人,带领中国走向了富裕。他还在1984年邀请我参观了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毛主席纪念堂。当我得知,我和我的太太是唯一受邀参观纪念堂的西方人时,惊讶之情可想而知。”

  然而,上世纪80年代初,在冷战的国际大环境下,美苏两大敌对阵营相互抵制对方举办的奥运会,奥林匹克运动陷入危机。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遭到苏联等国的抵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毅然决定派团出征。在那届奥运会上,许海峰为中国队赢得了第一枚奥运金牌,这也是洛杉矶奥运会的首枚金牌。萨马兰奇亲自为许海峰颁奖。

  对中国给自己的支持,萨马兰奇20多年来一直念念不忘。北京奥运会后,他在西班牙《先锋报》上发表文章说:“中国人民是一个拥有超级强大记忆力的民族。他们懂得如何去珍惜患难之交。他们不会忘记患难时与自己并肩战斗的人。正因为如此,在北京奥运会上,我才能享受到中国人民的友谊和对我的爱,这是很难用言语表达的情感。30年来,我29次访问中国。我从中国收获了爱和友谊,也学会了爱与尊重中国人民。”

  亲眼看到北京奥运会,“死而无憾”

  随着中国国力日益强大,萨马兰奇在1984年首次向中国提出,可以考虑申办2000年奥运会。1993年5月,在国际奥委会第101次会议上,北京以两票之差惜败给悉尼。

  1997年,萨马兰奇来上海观摩全国运动会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在我任内,国际奥委会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是1996年的百年奥运会举办权没有给奥运会的发源地希腊,而是给了美国的亚特兰大;第二个错误是2000年世纪之交的奥运会没有让北京得到,而是给了悉尼。第一个错误已经得到了改正,希腊将举办2004年奥运会,希望在我的任内可以改正第二个错误。”

  2001年,萨马兰奇即将离任。但在他和中国的不懈努力下,当年7月13日,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全会上,北京凭借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5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为了帮助北京举办一次最好的奥运会,退了休的萨马兰奇一直在各种场合给予北京奥运最大的支持。比如,他明确反对把奥运会政治化,反对抵制北京奥运会。在他看来,奥运会对中国来说,是一个让世界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平台,也是让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交流、享受“奥运精神”的机会。他说:“能亲眼看到北京奥运会,我死而无憾。”

  萨马兰奇生前完成了这一心愿。2008年7月31日,首都国际机场迎来了萨马兰奇。这位在2001年将奥运会承办权亲手交给北京的西班牙老人,再次来到这里,参加即将开幕的北京奥运会。那一天,虽然经过长时间飞行,但88岁的萨马兰奇仍然显得精神很好,步履稳健地走下飞机。

  与中国朋友的真挚情谊

  在支持中国体育事业的同时,萨马兰奇也结交了不少中国朋友。1978年,为了让中国早日重返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时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的萨马兰奇来到中国,而这次担任全程陪同的是何振梁。何振梁给这位国际奥委会重量级的人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人由此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在萨马兰奇的帮助下,何振梁开始在国际奥委会暂露头角。1981年,因为在洛杉矶奥运会上的出色表现,52岁的国家体委副主任何振梁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萨马兰奇高兴地把自己的一枚奥林匹克五环金质别针别在了何振梁的衣襟上;1990年,何振梁又以全票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副主席,成为在国际奥委会里担任重要职务的第一位中国人。

  真正见证两人情感的是在2001年。当年7月13日21时55分,国际奥委会委员开始投票,决定2008年夏季奥运会举办城市的投票。22时第一轮投票结束,日本大阪被淘汰;22时05分第二轮投票结束。这短短5分钟后来被人们称为“最漫长的等待”。最终的统计结果出来了,总协调员将结果装进信封,迈步走向主席台中央的萨马兰奇。萨马兰奇接过信封向宣布台走去。此时,何振梁追寻的目光正好与他对上,萨马兰奇微微点了一下头,何振梁明白,北京已有99%的把握。当萨马兰奇宣布“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是——北京”时,会场一片沸腾,两位老人的目光也凝固在了那一刻……

  萨马兰奇的另一位中国朋友,就是与他有着忘年之交的邓亚萍。萨马兰奇第一次听说“邓亚萍”这个名字,是在1991年的日本。当时,正在观看世乒赛的他被邓亚萍身上“永不服输”的精神吸引。比赛结束后,他亲自为邓亚萍颁奖。这是他作为奥委会主席第一次为一名乒乓球运动员颁奖。之后,萨马兰奇又盛情邀请邓亚萍到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做客。几个月后,邓亚萍如邀来到洛桑。开始,邓亚萍以为,一个运动员应邀到自家的“圣殿”做客,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儿。但在宴会上,萨马兰奇主席亲切地对她说:“邓,你是我第一个邀请到国际奥委会做客的运动员。” 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邓亚萍夺得冠军的一刻,萨马兰奇与邓亚萍相约:“如果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你拿了冠军,我还亲自为你颁奖。”“好,一言为定。”邓亚萍答道。1996年,邓亚萍的亚特兰大之梦再次成为现实,萨马兰奇除了上台颁奖之外,还给亚萍一个特殊的“奖赏”——在全世界亿万双眼睛的注视下,像对待自己的小孙女一样,抚摸了一下这位中国姑娘的脸颊。

  1997年,邓亚萍退役后,萨马兰奇仍十分关心她。他指点邓亚萍:“你要先学好外语,这是你将来不可或缺的新‘球拍’。不论你学什么,你一定要回自己的祖国,为自己的人民服务。”邓亚萍牢记在心,之后便进入清华大学外语系学习。本科毕业后,邓亚萍将自己5000多字的英文毕业论文送给萨马兰奇。后来,这份论文被萨马兰奇存放到了国际奥委会博物馆。

  “中国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

  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萨马兰奇早就“不是外人”。1993年5月,在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确定前夕,萨马兰奇应邀出席在上海举行的第一届东亚运动会开幕式,并赶赴北京与当时奥申委领导会面。在北京的一天下午,萨马兰奇突发奇想,要求工作人员为他提供一辆自行车,亲自到北京的自行车洪流中找了一把感觉。在北京最繁华的大街上,这位国际体坛的最高领导,实际上已经和普通北京市民融为一体。

  就在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后不久,萨马兰奇从国际奥委会主席的位子退了下来。但是其后的许多年间,老人家的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中国、没有离开过北京。据萨马兰奇的秘书说,萨马兰奇时常会和中国的各界朋友通电话和邮件,特别是和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先生保持着十分密切的联络。萨马兰奇的办公室只有大约30多平方米,但几乎每个角落都摆放着中国的工艺品,其中有贝壳雕塑、小屏风,还有中式首饰盒。置身其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老人家对中国所倾注的独特情感。

  2008年,萨马兰奇在北京出席《萨马兰奇回忆录》(首发式)时曾表示:在国际奥委会主席的任期内,有两件最欣慰的事,一个是自己的家乡巴塞罗那举办奥运会,另一个就是让中国举办了奥运会。同年8月5日,在北京大学举办的一个论坛上,萨马兰奇表示,他要跟中国民众“一起来见证一次奥运会的辉煌。我一直是中国的朋友,这一点大家不用置疑,而且我一直会祝福中国举办成功,我认为中国的成功也是我自己的成功。”

  如今,萨马兰奇,这位用行动赢得无数中国人尊敬与爱戴的西班牙老人去了,但他用一生心血写下的奥运故事,饱含着对中国奥林匹克事业的深深眷恋,饱含着他与中国30多年的不解情缘。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萨马兰奇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