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地画 错觉的艺术
李超
洪水泛滥、山崩地裂、太空旅行、异族入侵,如果不是《阿凡达》或《2012》,谁还能创造出这样的视觉体验?街头地画或许可以带给你答案。
街头地画可以开启你的视觉冒险之旅——熟悉的街道忽然一片汪洋,脚下的石板变成地下王国的入口,甚至连蝙蝠侠和蜘蛛人也出现在你面前。
街头地画糅合了先锋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平民化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眼前。在欧美,它已成为一种流行文化。
源自主流绘画
街头地画并非街头涂鸦,而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壁画和天顶画,本质上都是追求在二维平面上创造出三维空间的视觉效果,可以说,街头地画是严肃的宗教绘画和宫廷绘画在现代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街头地画的原理并不复杂,利用焦点透视和二维透视让人产生视觉错觉。常规绘画的视觉规律是“近大远小”,街头地画反其道行之,利用“近小远大”的规律,使平面的景物产生立体的视觉效果。与传统绘画不同,街头地画首先需要用简单线条勾勒出简单几何的立体效果,再对画作进行填充。这种创作形式在观赏方面十分讲究,正前方2-3米通常可以产生最佳效果。
科特·温纳是最早的街头地画艺术家,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尝试这种绘画方式,他的风格沿袭了传统,壁画和穹顶画的痕迹在他的作品中清晰可见。著名的街头地画艺术家还有朱利安·贝弗和穆勒,前者让街头地画更加平民化,后者擅于绘制大型的自然风景。
理论上,街头地画的创作方式应该是画家用粉笔在街头现场创作,路人可以围观并与画家直接交流,但实际上,多数地画艺术家会预先将作品画在特制的画布上,完成后再到街头展示,这样便于携带和保存,也利于创作规模较大的作品。
街头毕加索
如果说科特·温纳将绘画最先带到了地面,那么,朱利安·贝弗则将绘画真正带上了街头。相对于温纳对宗教题材和欧洲古典文化的偏爱,贝弗的作品中充满了流行文化和娱乐精神。泳池中的美女、蝙蝠侠与罗宾汉、水沟里的帆船,甚至垂死挣扎的苍蝇,他的绘画永远不会缺少诙谐幽默的元素。
他只用粉笔、只在街头绘画,“我的艺术属于所有人,属于那些没有机会去画廊参观的人,我为普通人而创作”,朱利安·贝弗十分享受在众人注目礼中完成作品的过程。
这样的绘画方式意味着用一整天时间完成的画作,第二天便会被行人踩踏得无影无踪,但贝弗并不在乎,“实际上它并不会消失,我用照片记录下来,传到网络上,更多的人会看到,地面仅仅是一种媒介。”他十分感谢互联网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
网络的确让成千上万的人认识了朱利安·贝弗,更多人通过他的作品知道了街头地画。全世界都有朱利安·贝弗的崇拜者,一名爱尔兰青年看过他的作品后,甚至激动地邀请贝弗到都柏林著名的欧·康奈尔大街上作画。
现在,人们称朱利安·贝弗为“街头毕加索”。有时,他画的地坑会让路人绕道而行。
街头地画在中国
2003年,齐兴华在网上看到了朱利安·贝弗的作品《美女游泳池》和《可乐瓶》,随即对这种艺术形式产生了兴趣,抱着玩的态度开始在地上画画。当时国内没有人画街头地画,技术资料相当匮乏,为了研究透视原理,齐兴华甚至找来了中学的几何课本。2008年,他辞去了工作,开始专心创作,成为中国第一个街头地画家。
齐兴华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融入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他的《古今龙韵》在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被摆放在“鸟巢”,供参观者欣赏。取材于兵马俑的新作《战马归来》是齐兴华的第一幅墙地一体画,地面和墙壁共同产生立体效果,瞬间将观者带到了远古。这部作品代表了中国街头地画目前的最高水准。
但是,在中国创作街头地画,很难做到像科特·温纳那样潇洒自在,更多的还是主办方邀约下的商业展示。齐兴华本来打算明年开始在街头现场创作,但在公共场合很难找到理想空间——繁琐的报批手续和昂贵的场地费用让他只能将计划暂时搁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