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原省级驻京办主任称驻京办不会真正撤销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1日05:30  中国青年报

  距离国务院规定的撤销县级驻京办的期限只剩下30天了。在北京,一些县级驻京办的牌子已陆续被摘下。湖北、广东、浙江、甘肃、江西、河南等十几个省份出台了相应规定,大部分保留了地市级驻京办,均要求县级驻京办全部撤销。那么这些被撤销的驻京办是真的撤离,还是虚晃一枪,换汤不换药地存在?

  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规范各地政府驻北京办事机构管理的意见》,明确保留省级驻京办,对于已经设立的地级市、地区、盟、州人民政府驻京联络处,确因工作需要,经所在省(区、市)人民政府核准后可予保留。

  明确撤销地方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各类开发区管委会以及其他行使政府管理职能单位以各种名义设立的驻京办事机构;撤销县、县级市、旗、市辖区人民政府以各种名义设立的驻京办事机构。时间期限是今年6月20日。

  是否会白的变黑,黑的照旧黑

  马甸南路是与北三环路垂直的一条小路,以7省驻京办齐集在此而闻名。从1985年开始,吉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7省份的驻京办在此联合办公。虽然现在大院的门口还挂有牌子,但是大多数省份都在北京有了自己的高楼大厦。这里集中的是各地驻京办的宾馆,还有川菜、湘菜、东北菜等各地美食。

  “背靠大树好乘凉”,马甸南路汇集了许多省市的地县级驻京办。有的是租大楼院里面的房子,还有的把牌子挂到了周边的居民小区里。

  “1979年,各省逐步恢复了以前撤销的驻京办,开始大家都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四处借。后来北京市政府划拨了一块地,从1985年起7省在这联合办公。慢慢地先是地级在附近设驻京办,后来县级的也来了。”一位某省原驻京办老主任1979年被省政府派到北京,一直在北京工作居住,他见证了7省驻京办周边各地市、县级驻京办的发展。“以前是计划经济,物资紧缺,各地想得到物资就得靠人在北京盯着跑关系、找门路才行。一些地区、县里有事,一开始是派人在北京住宾馆,打听文件精神,跑些项目,后来干脆在北京挂起了驻京办的牌子。”

  我国最早的省级驻京办是内蒙古自治区1949年在京设立的。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公布过一个统计数字,截至2006年年底,各地政府及政府部门驻京办事机构共有927个。其中省级政府(包括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及经济特区政府驻京办事机构50家,地市级政府驻京办事机构295家,地方各级政府部门驻京办事机构146家,县级政府及行使政府管理职能单位驻京办事机构436家。

  可是,有人认为,上面的数字只是注册的或者是公开挂牌的驻京办的数字。一位驻京办主任说:“全国县级政府2900多个,各省市的各种职能部门在北京设立的联络处、经济协作办事处、联合办公室,名字各式各样,一些地方的重大项目在北京都设有办事处。”

  今年1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和规范各地驻京办的意见下发以后,马甸南路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些县级驻京办悄悄摘下了牌子。有的牌子还在,可是里面已经人去屋空。

  不过,许多人对此并不乐观。那位原省级驻京办老主任就说:“有需求,才会有各级驻京办。以后,县里有事不还得往北京跑?我看不会真正撤,或者先撤以后慢慢再回来。”这位老主任认为,许多事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次规范清理恐怕也会是这样。况且还有许多带有驻京办工作性质的机构根本没有注册,或者没有自己长期固定的办公地点,这部分就无所谓撤与不撤。这样下去,结果就会是,一部分白(注册的)变成黑的(没注册的),而黑的照旧黑。

  网上办公难替驻京办跑项目

  李罡最近很忙,他的电话经常有媒体记者打进来。因为他创办的邸讯网成了大家试图了解驻京办去留的一个渠道。这是一个应运而生的网络媒体,同时还有一份纸质报刊,每月一期的《驻京资讯》,李罡担任社长。

  “驻京资讯——驻京机构自己的报纸”,这是李罡给自己报纸的定位。邸讯网的名称则来自古代为地方官员提供朝政消息的邸报。

  李罡说,他们建立网站的目的是给在北京的各类驻京机构提供一个平台,横向联系、交流信息,做些理论研究,共同推动各地的区域发展,也推动驻京办这个特殊行业的有序发展。不过,今年1月国务院发布规范驻京办的意见后,这个网站又有了新用途和发展增长点。

  “现在已经有几个地方的县驻京办主任找到我们,希望我们开办地方频道,以‘某某县’之窗的形式反映某个县的风情、特产、文化、同乡联谊,从而起到宣传和招商引资的作用。”李罡说这是县驻京办在主动寻找转型方式,也符合国务院秘书长马凯明确提出的要求——“各级行政机关要转变工作方式,改进工作作风,大力发展网上办公和咨询服务,为驻京办事机构规范运行创造良好环境”。

  规模化的展示、交流、沟通,这确是网络可以达到的目标,不过,这也只是驻京办工作职能的一部分。

  “驻京办是体制的产物、时代的产物。驻京办也许存在一些问题,但不是驻京办本身造成的。改成网上办公是可以起到一部分作用,但是无法取代全部功能。”这是一位西部某省某自治州驻京办主任的观点,他在北京几年,对于驻京办功能最大的体会就是团结乡亲、服务家乡,“家乡的一些人在京务工、求学,口音都是一道坎,有时遇到难处,来到驻京办坐坐都能给他们安慰。”

  郑焕明,曾任北京市经济协作办公室主任,负责全国各地驻京办事处审批及管理工作,他认为:“现在信息是畅通了,但只了解信息还是不够的,还得接触,还得当面谈,地方政府还要向上级申请项目。部委都聚集在北京,他不来北京,去哪里?撤了驻京办,他还会不断派人来,因为项目总得有人跑啊。”

  “小说媒体妖魔驻京办”

  新中国驻京办存在60年(“文革”中大部分被撤销),最近几年才被社会广泛关注。其间,一本名叫《驻京办主任》的小说功不可没。

  近年来,与驻京办有关的一些案件浮出水面,也让人们把驻京办与腐败、拉关系、请客送礼相联。2006年,国家审计署前审计长李金华批评一些驻京办职能为“跑部钱进”。

  “不管是社会上,还是许多媒体报道,大多数对驻京机构的评价还是停留在文学作品中,加之个别驻京办出现问题,老百姓越来越觉得驻京机构存在问题。可以说‘小说媒体妖魔驻京办’。”因此,李罡把“还原一个真实的驻京机构,客观、真实、公正的报道驻京办”,确定为《驻京资讯》的宗旨。

  曾有地市级驻京办主任总结过驻京办的3个职能:一联两接三协助。一联,是联系当地在京名人,从将军到学者,甚至歌星,都有用处;两接,一是接待领导,二是接访,接待送返来京上访群众;三协助是招商引资、提供信息、服务在京务工人员。其中,最重要的职能是接访,也叫“维稳”。中国青年报记者也了解到,地县级驻京办确实有一部分开支由各地信访部门支付。

  今年1月国务院发布规范驻京办的意见后,驻京办的去留再次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涉及的地市,特别是县级驻京办主任,都不愿公开发表看法。

  中国青年报记者联系过多位县级驻京办主任,得到的答复几乎是一致的:“我们还是不说了,这个时期很敏感。”在记者提出可以隐去省市名称及其姓名时,这些主任态度依旧:“驻京办这个圈子不大,我们说点什么,别人都会去对号入座。”

  一位中部某省县驻京办主任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驻京办主任都是普通人,不都像小说里写的那么手眼通天,驻京办接待领导的时间也很少,大部分时间是在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县里企业来北京找项目谈合作出问题的,来北京看病没钱回不了家的,找工作被人骗走财钱的,还有一些上访事件,也就是“维稳”。

  这位主任心存疑虑:“撤销县级驻京办,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由谁来办呢?如果不能很好地安排,每个县级单位再派人驻扎到地级或省级办事处,那结果就跟以前没什么区别了。”

  制度沃土依旧存在,驻京办亟待监管

  在一次驻京机构研讨会上,一位在北京十几年的地市级驻京办主任列举了他在这个位置上所做的十几件“小事”:跑来200亿元的投资,建成当地第一条高速公路;争取到投资100多亿元的铁路项目;扩建了支线飞机场;争取了每年多达几十亿元的转移支付;开通了当地到北京的客车……

  这些“小事”成了目前各个省保留大部分地级驻京办的最重要理由。

  李罡认为,分税制下中央和地方越拉越大的财政收入差距,与转移支付的不透明,会使驻京办一直有存在的可能。

  李罡在这方面做了一些资料积累:“1994年,我国采取分税制,改变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转移支付也存在随机性、不确定性、弹性大等问题,甚至有‘灰色地带’,各个地方来跑的就有,没来的就没有。”

  “这时地市、县级机构大量进京。在资源不平衡、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驻京办其实成了地方利益诉求的载体,也体现地方争取国家投资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李罡认为驻京办在计划与市场博弈的过程中有存在的必要,而且其功能无法替代。

  关于如何规范驻京办,李罡和驻京办圈子里许多人讨论过,大家的看法是,之所以驻京办出现一些问题,主要原因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法规或者条例进行规范管理。

  比如省级驻京办和地市级驻京机构分别有不同的管理机构,单位性质不同、人员编制不同、隶属关系不同,职责不同。结果是工作上普遍存在随意性,驻京办主任的归属管理也不统一,工作中个人主观性过大,人为因素较多。

  此外,还有一个最重要因素就是缺乏监管。有些驻京机构利用人脉关系违规使用土地、违法修建办公建筑、违规出租办公用房、超编配车、滥发津贴等,对这些缺少有效的追责手段。这都需要确立规章制度加以解决。本报北京5月20日电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驻京办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