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马英九打破“台独”围堵发展两岸关系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1日09:29  环球人物杂志

  “宅男”变身“政治超人”

  《环球人物》杂志特约撰稿  胡石青  李振广

  《环球人物》杂志驻台北特约记者  萧师言

  马英九出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台独”势力给他戴上“无能”的帽子;一些台湾媒体批评他“毫无魄力”。对此,他很少进行正面回应。如今,很少有人再用这两个词来形容马英九,因为他已经完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任务”——振兴了台湾经济,使岛内政坛趋于清廉,弥合了社会“族群分裂”,让两岸关系实现突破……

  重现“亚洲四小龙”领头羊气势

  2010年4月2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值,其中台湾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6.5%,居于“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之首。此前的10多年间,台湾经济发展状况一直处于“亚洲四小龙”的龙尾位置。

  马英九上任之初,国际油价正处于历史最高峰,而台湾已有半年多没有调整过油价,涨价势在必行。为了尽可能多地照顾各方利益,台湾当局几易方案,被批“无能”。2008年9月,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台湾出口锐减,经济恶化,“批马”成了岛内的风尚。

  2008年9月,马英九责成副手萧万长组建“财经咨询小组”,为财政政策提供参考意见,还放手让有关机构制订振兴经济的应急方案。而台湾民众印象最深的,则是马英九的一次特殊亮相——9月的一天,在几个随员的簇拥下,马英九走进台北市一条商业街,挑了一双价格适中的皮鞋,然后从皮夹中拿出现款买下。此前,已是台湾地区领导人的他被称为“宅男”,因为他总是呆在家里和办公室内,一般不主动面对台湾民众。而金融危机来临后,他一反常态,到大街上带头消费,主动让电视镜头跟拍自己购物。岛内民众因此感叹:“真是难为他了!

  在各种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2009年第四季度,台湾经济迎来了复苏性增长。

  以自律重塑政坛风气

  马英九与李登辉、陈水扁的最大不同,在于他上任后,没有利用高得票率展现“政治强人”的气势,操纵岛内民众制造政治对立。相反,他的首要目标是重塑台湾政坛的风气。

  马英九本人的清廉形象,在台湾早已深入人心。1998年当选台北市长后,他力邀著名女作家龙应台出任台北市文化局长。龙应台就职后,在一次外出考察途中,自掏腰包买了一只很便宜的杯子,打算送给马英九。没想到,马英九无论如何也不肯要。龙应台生气地说:“我是你的朋友!”马英九却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你是我的下属,下属的礼品不管大小我绝不会收!”龙应台大怒:“我做台北文化局长是冲着你的面子,既然不是你的朋友我就辞职!”从此,“一只杯子都不该收”,成了马英九的“清廉传奇”。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他仍然保持着这样的作风。在很多场合,岛内民众都能看到他掏出皮夹付钱的画面。他所任用的行政部门负责人,在个人清廉方面都无可非议。

  2008年11月,陈水扁因贪腐行径曝光被捕入狱;2009年4月,岛内一批现役和退役的高层将领被查处……相较于陈水扁时期台湾政坛的贪污成风,这两年,台湾政治的清廉度得到了明显改善。

  以融合降低“族群冲突”

  前几年,台湾社会的族群问题屡屡成为选举中的重大话题,“爱不爱台湾”成了每个候选人必须贴或被贴的标签。身为外省人的第二代,马英九深知这一问题的敏感性。他上任伊始,就将弥合族群关系放在重要位置。

  “二二八事件”是岛内族群矛盾的根源之一。1947年2月27日,台北市发生了一起因警察查缉私烟而引起的警民冲突血案。第二天,血案激化为省籍、族群冲突,在数日内蔓延全岛。最终,国民党当局派军队进行镇压,平息了冲突。这就是“二二八事件”。它从此成了台湾本省人和外省人、原住民和汉族、非国民党籍和国民党籍矛盾的一个重要源头。在台湾岛内,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国民党政要不愿直面这一事件。但马英九是个例外。每逢“二二八事件”纪念日,他都会到受难者家属集会的场所去。虽然明知这些人大多都是绿营的支持者,可能会有一定危险,但他还是毫不退缩,一定要致上一份歉意,表达他愿意承担的政治与道义责任。

  2009年8月7日,台风“莫拉克”袭击台湾,造成“八八水灾”。此后,马英九一直承受着“救灾不力”的指责。于是,他重拾以前深入基层的做法,频繁走进灾区。台湾东部灾区的一位原住民曾伤心地说:“我妈妈过去是‘马迷’,现在已不再有类似感觉。”马英九听说后,长途驱车赶了过去,耐心地解释他的打算。那位原住民的妈妈激动地再次拥抱了马英九,还对前来采访的媒体说:“一年多前的感觉又回来了。”

  岛内民众注意到,马英九还曾多次向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发出“见面请教”的邀请,而且对后者的冷漠以对毫不在意……他这些化解“族群冲突”的善意,被不少人解读为“软弱”,但谁都无法否认,如今,族群话题已成为岛内的“边缘话题”。以往“台独”势力鼓吹的“外省人卖台”,将不再有杀伤力,台湾社会正在回归理性。

  打破“台独”围堵,发展两岸关系

  两年来,“台独”势力不断利用各种机会,对马英九推动两岸关系发展进行阻挠和干扰。其中的招数有:

  第一招,走街头暴力路线,进行恐吓和威胁。2008年11月,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访问台湾。其间,民进党鼓动一些人上街,包围陈云林下榻的饭店,追打大陆记者,与警察发生流血冲突。

  第二招,邀请达赖、热比娅访问台湾。2009年“八八水灾”期间,民进党大搞政治阴谋,邀请达赖和热比娅访问台湾,妄图把正在遭受“救灾不力”指责的马英九彻底“拉下水”。

  第三招,攻击大陆的善意,误导台湾民众。2008年12月23日,大陆赠送给台湾同胞一对活泼可爱的大熊猫,民进党却恐吓台湾民众说,“这是大陆的统战手法”,甚至建议台湾送大陆两只猕猴,一只叫“台台”,一只叫“独独”。

  第四招,威胁使用“公投”,反对两岸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

  马英九坚持原则,努力打破“台独”分子的围堵,化解了“台独”势力的进攻。与此同时,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两岸关系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突破:2005年4月建立的国共平台,在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进入发展的新阶段;2008年6月,两岸恢复了海协会、海基会协商,并签署了一系列协议;2008年7月,两岸周末包机直航实现首飞;2009年5月,时任国民党主席的吴伯雄率团赴北京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进行会谈,两党高层对话朝机制化方向发展……

  此外,在一些重大问题上,马英九的立场也很坚定。如在“台独”分子邀请热比娅访问台湾时,马英九以“热比娅与恐怖分子有牵连”为由,不允许其到台湾窜访。这一做法,打击了“台独”势力,也被视为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之举。

  “最好的时期”来之不易

  《环球人物》杂志特约撰稿  胡石青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当时的清政府和日本政府签署了《中日马关条约》,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100多年来,两岸关系经历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从敌对到短暂回归,从隔绝到对话,从濒临决裂到“最好时期”。

  日本任命的历任台湾总督,在岛内强力推行消除中国痕迹的政策,割断两岸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台湾经济成为严重依赖日本的殖民地经济;“皇民化运动”图谋消除中华文化在台湾的影响;日本还把台湾作为侵华基地,原住民被强行征募加入侵华战争,两岸关系出现尖锐对立。

  在日据台湾的50年里,大陆有识之士力争恢复对台联系。孙中山曾派遣同盟会成员罗福星入岛宣传革命,并于1913年发动起义,但没有成功。之后,两岸人员往来基本断绝,仅有的联系就是福建等地的贫苦民众偷渡海峡进入台湾。

  1945年10月,中国政府正式收复台湾,陈仪出任台湾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推行全面的军事和经济管制,试图重新建立台湾与大陆的政治和经济联系。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发,岛内出现了排斥大陆人士的风潮。此后,由于国民党败逃台湾,到1950年初,共有200多万人从大陆移居台湾。这些人及其后代成了今天岛内“外省人”的主要组成部分。

  1950年6月,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两岸进入隔绝状态。此后近30年的时间里,蒋介石将“反攻大陆”作为凝聚支持者信心的法宝,并不断派遣特务和军队窜扰大陆。1953年和1958年,两岸间爆发了两次台海危机,曾出现用大炮进行“对话”的场面。在这样的敌对状态下,两岸之间的经济往来几乎彻底被隔绝。

  1979年,大陆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率先提出实现“两岸三通”的倡议。此后,吸引台商、台资便成为大陆对外开放的主要目的之一。从那以后,两岸经济交往由海上的小额贸易起步,规模迅速扩大。

  1987年,当时的台湾地区领导人蒋经国,开放老兵返乡探亲,为两岸关系打开了一道门。1988年,蒋经国的继任者李登辉,在内外压力下,被迫同意两岸展开政治对话。1992年,两岸就一个中国原则达成了共识。第二年,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高层会晤,建立了两岸对话机制。但由于无法打破政治上的分歧,虽然经过多次协商,双方仍无法就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达成协议,两岸政治关系因而裹足不前。

  1995年,李登辉访美,台海出现第三次危机。1999年,李登辉发表“两国论”,公然挑战一个中国的原则,使两岸关系走到濒临决裂的边缘。2000年,陈水扁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大陆提出“听其言,观其行”的处理原则。3年后,陈水扁提出“一边一国论”,彻底断绝了与大陆达成共识的可能性。在此后不到5年的时间里,陈水扁屡屡用“公投入联”等“台独”活动,一再对大陆进行挑衅,造成两岸关系多次出现高度紧张,他因此被国际社会称为“麻烦制造者”。

  2008年5月,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两岸关系出现了难得的良好气氛,逐渐进入“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马英九上台后,两岸领导人按“先经(济)后政(治)、先易后难”的原则处理两岸问题,降低了爆发冲突与矛盾的可能性,尽最大可能延长两岸关系发展的机遇期。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海协会和海基会的领导人举行了4次会晤,顺利签订了12项协议。这一数字超过过去60年间两岸所签订协议的总数。随即,两岸谈了30年的“三通”迅速成为现实;有关金融、食品卫生、检验检疫、产业标准等合作的一系列协议,也不断将两岸之间的合作推向更深层次。

  2008年7月,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在马英九事先许诺的日期如期实现,且人数屡创纪录。与此同时,大陆赴台采购团络绎不绝,为台湾经济注入了旺盛的动力。

  更让两岸民众感到兴奋的是,《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将于今年6月签署,这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回顾两岸关系发展的历程,只要台湾地区领导人能够遵循一个中国的原则,本着为两岸人民谋取最大利益的精神,两岸关系便可以维持平顺发展的局面。30多年来,大陆历任领导人对此都坚定不移,而台湾地区领导人中,只有马英九基本做到了,两岸关系“历史上的最好时期”因而得以实现。这一局面来之不易,理应为两岸各界人士所珍惜。

  未获《环球人物》杂志事先书面许可,任何媒体不得转载《环球人物》杂志图片及文字内容,违者《环球人物》杂志将追究其侵权责任。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马英九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