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统计改革之年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4日10:34  瞭望

  《瞭望》文章:统计改革之年

  不是一“统算”就灵。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唐敏

  “每个月的3日和4日都要收8张表,主要是经营表。3000多家企业,会收到网络瘫痪。”北京市某城区统计局商业科有一年工龄的统计员李江(化名)对本刊记者表示。“别人都以为我们一杯茶,一根烟,一张报纸看一天。实际我们基本上每天都要加班到晚上七八点钟。在规定的报表截止时间前,我们得不停地催企业上报。”

  “填报表是有规定的,3、4日企业上报、5、6日我们就要往上报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因为要求当月的数据最晚也必须下月初就出来,所以必须这么快。”李江说,“等到13日再收财务报表,然后我们还要审核报表的错误。因为企业有的时候会漏填一些数据。”

  “每个业务口的报表都不一样,这也是为什么统计局要分不同的口,如果一个人做所有的表,那肯定也会晕的。”

  湖北省某市统计局能源科的小金也很忙碌。由于对计算机程序熟悉,爱钻研,小金自己琢磨出了一些识别异常数据的程序。尽管小金只是没有编制的聘用人员。

  一套表

  李江所催报的表是北京市2004年就着手搭建的统计数据平台的一部分,这个平台在统计系统被称为“一套表”。200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企业一套表”试点工作方案》,包括小金所在的湖北省在内,8个地方开始了搭建统计数据平台的试点。

  据小金所在市统计局综合科杨姓同志介绍,这是他经历的数据上报的第二次改革。最早是下属的区县统计局将企业上报给他们的表,录入之后将总数以及轻、重工业等类别的汇总数据报给市局,每个企业具体的数是多少市里并不掌握。第一次改革是由报总数改成将属于统计范围内的企业的具体数据逐级上报,而不再上报汇总数。系统内形象地称为“超级汇总”。第二次就是实行“一套表”试点,在他看来,这是今年统计部门最重要的改革之一。现在每个企业的报表不必经过基层统计部门就可以直接上报国家统计局,各级部门都没有修改数据的权限。

  “我们只是负责催企业及时填写报表。”小金表示。

  “一套表”以调查对象为核心,在不改变现有组织机构设置和专业分工的情况下,整合报表,规范指标,对数据采集过程进行统一组织,逐步实现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调查单位、统一数据采集流程和统一数据处理平台。

  “在这一系统内,如果有任何人修改都会留下痕迹”。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说,“这就解决了之前最可怕的事情,不知道数据到底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在他看来,“企业一套表”是在新技术条件下,改变传统的统计生产模式,重构统计业务流程。“一是减轻企业负担,二是更真实。”

  其实,在1993年,国家统计局就准备推出“一套表”,但是,由于缺乏“信息高速公路”,没有成行。

  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之后,湖南、北京等地开始自费试行“一套表”改革。2009年,国家统计局再提“企业一套表”方案,并选择部分地区进行试点,并且计划明年在全国推开。

  “有了‘一套表’这个平台,GDP核算将提高准确度。”在叶青看来,更深远的意义是,“这实际上就是‘金数工程’的前奏。”

  自1993年以来,国家分别进行了“三金工程”(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和“多金工程”的建设,从而拉开了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序幕。电子信息高速公路、海关信息网络系统、电子货币网络系统的“三金工程”,以及与教育科研、工业生产和流通、公安系统等有关的“多金工程”。叶青认为,这些信息系统的建设,为与统计系统有关的“金数工程”的创建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基础。

  下算一级

  “今年是我到统计系统8年以来提出改革最多的一年。最根本的一项是在GDP核算上实现下管到下算,即由分级核算改为统一核算。”叶青表示。

  “公众对统计数据的质疑,首当其冲的就是GDP总额与各省区市之和的不一致。全国由分级核算到统一核算,地方之和大于全国的情况会比现在好很多。”叶青认为。

  而在此之前,中央为发现可能存有“水分”的地方GDP增长率,常采取的手段是要求地方GDP增长率必须与包括投资增速、生产增长率和用电量等在内的一系列基础数据相匹配。

  对于目前的核算,叶青将之定义为“准下算”,因为除了“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非营利性服务业数是由各省自己给出,其他都是来自于国家局各专业的数据。若这一部分数据国家局也能自己采集到,就是名副其实的“下算一级”了。

  在叶青看来,审算结合-下管一级-下算一级,是我国GDP核算制度的改革方向。从技术上来讲,到明后年已经可以实施这样的改革,但是,叶青提醒说,也不是一“统算”就灵。要改变现行的GDP核算制度,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既有阻力,又有难度。还有可能出现新的问题。比如,目前国内对于服务业的产值统计缺乏统一的核算标准,基本靠各级政府推算,国家核算可能并不比地方核算更准确。跨地区公司究竟采取何种标准核算、纳入哪个省市等问题,都需要明确。

  目前全国仅有建筑业和农业的增加值实施了统一核算,其他行业,如工业、批发零售核算尚未统一。“目前最关键的是一些行业的增加值核算方法要统一。这样有利于整个GDP的核算,也有利于国家对省市一级的GDP直接核算”。叶青建议。

  新组服务业统计司

  继提出国家统一核算地区GDP方案,正式推出主要统计指标环比制度,认真实施“企业一套表”和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试点工作外,在密集改革之年,国家统计局针对一直以来存在的服务业调查统计薄弱的局面,近日新组建了服务业统计司(服务业调查中心)。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服务业统计是制定加快发展服务业政策措施,提高服务业管理水平、促进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现行的服务业统计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现实各方面的需要,在国家统计局内部缺乏一个具体负责服务业统计总体规划、组织指导和协调的牵头部门。

  为了促进服务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和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统计支持,新组建的服务业统计司将自己定位为:一是“牵头”,即组织制定服务业统计的总体规划、发展思路和方针政策,组织指导协调地方与部门的服务业统计工作;二是“兜底”,即在不打破现有工作格局前提下,努力弥补服务业统计工作的缺陷,做好服务业统计的兜底工作;三是“攻克薄弱环节”,着力解决服务业统计中的难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重点攻克服务业统计中的薄弱环节。□

  《瞭望》文章:祛除统计数据焦虑症

  纠错机制缺失,惩罚制度不完善,增加了失真的可能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唐敏

  实习生王凤玲

  统计数据的真实性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且近几年来它引发的民意反弹越来越强烈。

  统计数据失真,有其客观的技术原因。比如统计大都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通过局部来估计和推断整体的情况,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这其中存在误差当属在所难免。而即便是普查,也不能保证每个数据来源都完全符合事实。

  然而,还会有其他一些情况导致数据失真,比如以下几个实例:

  一家调查公司经理刘先生介绍道,某个电子产品有一系列型号,大约有几十个。他们被要求调查所有型号产品的销售量。问题就出现了。要真正去调查每个型号的销售量,既费时间和精力,完成的可能性也不大。但是作为调查公司,不可能因此不接单子。于是他们只好和该项目的直接负责人达成默契,提供了一些看似不错的数据以应付公司领导的要求。

  另一家调研机构的调查员透露,“我们有一次做一个电子产品的客户满意度调研,雇了一些学生在学校里帮我们做调查问卷,每份问卷有8页。后来回收问卷时,经仔细审查,发现20多份问卷中只有三四份是能用的,其他的基本都是作废的。后来我们不得不再找别人,重新做一次调研。”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二平专门研究各地群体性事件,他叙述了在采集数据时遇到的一些问题。“我们在全国调查了200多个县。目的是通过老百姓的态度来分析当地的社会形势。在我们的研究中经常用到统计,要求当地政府提供每年群体性事件的次数及人数、各种信访数字,和职务犯罪的数字。我们每年都要2004年以后的各种数字。后来我们核对了当地报上来的2008年的数据和2009年的数据,结果发现只有职务犯罪数据还算比较稳定,但是同一个年份的群体性事件和信访数据前后很不一致。这就不可信了。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其中一个数据是真的另一个是假的,还有一种情况是两个数据都是假的。”他说:“有一次我们的工作人员去基层调研,当问及相关数据的时候,当地一个工作人员请示领导:‘我们没有这个数据怎么办?’领导看了看,瞪着他说:‘编一个!’就当着我们调查员的面。”

  还有一个已经众所周知的例子,2009年全国GDP增幅为8.7%,但各省区市GDP总量加起来,其增速比8.7%要高得多。根据各地公布的数据,经济增速低于8.7%的仅有3个省市。其余28个省市增速都高于8.7%,其中有2个省超过16%……

  以上实例,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数据统计过程中的一些显而易见的“硬伤”。

  正如王二平所说的:“统计相当于号脉。号脉是为了发现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是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的必备条件。”正是基于此,人们对数据真实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统计数据真实性的关注也越来越强烈。“以前很多概念可以是自己造的,现在数据的观念已经在加强了,总是要有百分比、要有数据来支撑自己的说法,这是进步的表现。这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因为进步要靠相应的核心数据来支撑,所以数据现在已经成了新的核心”,零点调查公司董事长袁岳如是说。

  真实的数据固然能够从统计学的意义上描述出进步的真实幅度,注水的数据、虚假的数据、令公众生疑的数据,不仅不能承担描述进步的责任,反倒有可能增添社会争拗,甚至引发信任危机和治理危机。当前,一些统计数据的“快餐化”,各种充斥着经济新闻和广告宣传的数据,不但没能加强受众的信任感,反而导致了越演越烈的数据信任危机。有论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患上了“统计数据焦虑症”。

  统计,本应服务于个人或者机构群体等各种的决策过程。然而现实是,它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蜕变成了被调查单位与统计部门,上下级统计部门及数据使用单位之间的博弈。

  纳什均衡原理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每个局中人都会选择对自己最优的策略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由此,我们的统计质量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统计技术和统计学的课题,而是各方博弈后达到的均衡效果。遗憾的是,这种局部最优的策略组合并不总是整体最优的。

  纠错机制的缺失,惩罚制度的不完善,增加了数据失真的可能性。公众用自身的感受来定性数据质量,对有的数据失望、反感甚至愤怒,可是谁也拿不出更真实的旁证。

  权威不张,公信难立,面对公众仍在加重的焦虑,净化统计数据,依法保障统计工作和统计数据的权威与公信力,社会各界都须作出努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数据 质疑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