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发现玉树:当地精神命脉和生活方式依旧继续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5日09:43  中国周刊
发现玉树:当地精神命脉和生活方式依旧继续
格萨尔王说唱艺人达哇查巴

发现玉树:当地精神命脉和生活方式依旧继续
上拉秀乡移民昂文普措

发现玉树:当地精神命脉和生活方式依旧继续
玉树藏獒第一人郭阳

  发现玉树

  世界上有两部重要的民族史诗:一部是《荷马史诗》,一部是《格萨尔王史诗》,

  《格萨尔王史诗》是玉树人独有的骄傲。

  玉树有两大宝:藏獒和冬虫夏草,它们是玉树人的主要经济来源。

  地震震倒了房子,夺取了人的生命,玉树人的精神命脉和生活方式,依旧在继续。

  中国周刊记者  田乾峰 玉树报道

  格萨尔王是玉树人的精神象征。

  在藏族的传说中,格萨尔王是莲花生大师的化身,一生戎马,锄恶扬善,宏扬佛法,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神通广大,降妖除魔,百折不挠。不同的是,格萨尔王是历史上一位真实的英雄人物。

  在玉树,一些天生能讲格萨尔王传说的说唱艺人,他们有着奇异的天赋,不识一字,突然会在某一天,通过梦境中接受“神授”,能口诵格萨尔王生前征战的故事,充满神奇色彩,他们被称为“神授艺人”。

  “神授艺人”

  地震发生前,达哇查巴突然想说唱格萨尔王的故事,他坐在家里一直唱,说唱了二十多天。在玉树藏族自治州上,别的几位神授艺人,也有突然想唱的冲动。

  达哇查巴家的房子在地震中倒掉,他和家人逃了出来,没有人受伤。当时,他也很害怕,心里一直向莲花生大师,向格萨尔王祈祷。

  达哇查巴是玉树最为著名的“神授艺人”。

  每年赛马会、春节等重大节日,达哇查巴都会登台表演,口述格萨尔王的故事,每次要说上3个小时,听者云集。一开口,行云流水,能说上数个小时不知停歇,据说是莲花生大师附体,滔滔不绝。这是玉树人最为喜欢的节目。

  不认识字,不会写藏文的达哇查巴,生于1977年4月,宽额,方口,厚耳,面有佛相。他的心里就像一间房子,里面装满了关于格萨尔王的传说。

  据说,他心里装有170部格萨尔王的故事,到现在,他已经讲完了其中的30部,一部分已出版成书,还有更多的格萨尔王故事,他说用一辈子的时间也说不完。

  在玉树藏族自治州,一共有13位说唱艺人,其中8位是“神授艺人”,每个人接受神授的方式各不一样,但几乎都和梦有关。

  在当地,“神授艺人”很受藏民的尊重。逢年过节,询问吉凶,当地藏民都向“神授艺人”咨询,在旁边做翻译的小伙子洛桑说,每次说得都很准。

  在13岁那年,达哇查巴做了一个奇异的梦。那年,他到神山上去放羊,中午时分,他睡着了,梦到一个和尚,从怀里拿出一个五角帽子,上面有七粒米,和尚搓了搓,撒到他的胸口上。和尚对他说,你现在受了我的恩惠,我要往东方去,你要跟我来,否则就会被挖出心脏,这时,他听到四种声音:马蹄声,狗叫声,人的吆喝声,鸟叫声……他从惊吓中醒来。

  回家后,达哇查巴病了三天三夜。醒来,他就想出去,跑到神山上,一口气唱出了格萨尔王的传说。后来的五天,只要他不唱格萨尔王的故事,就会病倒。

  从13岁那年开始,达哇查巴一直瞒着家人,瞒到17岁,没有和家人说,只告诉了他的一个朋友。在17岁那年,他跑到拉萨,拜见了一位著名的仁波切(高僧和转世活佛)。

  不久,达哇查巴从那曲回到玉树,展示出他奇异的天赋——他念上一段咒语,一开口,便能不停地讲述格萨尔王故事。这一年,他成为玉树州群艺馆年轻的“神授艺人”。

  当地,除了达哇查巴,还有7位“神授艺人”,他们也有过奇异的“神授”经历。

  在这次地震中,其中一位“神授艺人”不幸遇难。

  从1996年到2009年,达哇查巴已说唱了13年格萨尔王,录了500多盘磁带,一共5500个小时,但更多的格萨尔王的故事,“用一辈子的时间也讲不完”。

  关于格萨尔王的故事,不同的说唱艺人,讲的故事,结构大体相同,讲述格萨尔王戎马征战的一生。令人神奇的是,凡是讲过的故事,已出版成书,听众用书本对照着听,“神授艺人”可以一字不差地讲出来。

  生活中,达哇查巴和普通人一样,结婚、生子,他的孩子并没有像他一样被“神授”。

  在玉树州群艺馆,达哇查巴每天专职去录格萨尔王的故事,与其他说唱艺人不同,达哇查巴属于在编干部,负责组织“神授艺人”,每月有数千元钱的工资。

  地震前,他还经常通过当地的电视、电台去说唱,如同说评书一样,一口气能说上几个小时,故事一说开,就停不下来,必须旁边有人提醒:“可以了,可以了!”他才能停下来。

  地震后,玉树的房子被震裂了,他痛心地说:“玉树这次遭殃了!”

  他盘坐在帐篷里,他的生活方向和方式并没有被改变。33岁的达哇查巴心里很确定,他这一辈子自己要做的事情就是:说唱格萨尔王的故事。

  养藏獒的人

  郭阳自小喜欢听格萨尔王的传说,他说,藏族人是一个有信仰的民族:“宁可我死,神不能玷污。”在他心里,格萨尔王是守护藏族人民千年的神,是藏族人的精神领袖。

  郭阳每次走到格萨尔王广场,就会不由自主地向格萨尔王叩首行礼。郭阳,青海玉树藏獒协会会长,创立千户祥原生藏獒养殖有限公司,成为玉树藏獒第一人。

  地震前一天,郭阳家圈养的几十只顶级藏獒,叫得很凶。

  4月14日早晨,新盖的楼房剧烈地颤动,郭阳和家人跑出家门,看见路边的房子全都倒掉。街上,哭喊声一片。

  地震过去十天后,救援工作基本结束,许多藏獒都在废墟上流窜,无人顾及。

  郭阳说,他正和当地政府协商,准备建立一个流浪藏獒基地,专门收留流浪的藏獒,他担心藏獒伤人或发生传染病,影响玉树整个藏獒业的发展。

  ……

  藏獒在玉树历史悠久,传说曾是仁波切的坐骑,拥有着一种人类无法考证的高贵血统。

  藏獒是玉树州的主要经济命脉之一。

  然而,1990年代初期,进入玉树的外地人,用一袋面粉、一箱方便面就可以换到一条藏獒。

  在玉树藏獒业发展的历史上,郭阳将藏獒的价值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事实上,此前,藏獒并没有更多的市场交易。

  今年42岁的郭阳,初中毕业,从一名普通秘书做起,在政府系统多年,到2003年,接手玉树县一家亏损1900万元的企业——玉树民族贸易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

  郭阳从小喜欢藏獒。他说,小时候吃饭,自己吃一半,会偷偷地分一半给藏獒。但是,他并不知道,长大后,藏獒的生意会改变他整个人生。

  最初的藏獒市场,开始于民间的物物交换。一头好的藏獒能换取一条牦牛,一般的藏獒也能换两三只羊。

  郭阳介绍说,玉树的藏獒真正开始商业化运作大概在1990年代中期。

  当年,想做生意的郭阳,获得30万扶贫贷款,去内地考察,跑到了广州。坐在出租车上,郭阳看到副驾前摆放着一张狗的照片,郭阳问:“这是什么?”司机说:“藏獒。”郭阳问:“狗是哪儿来的?”司机说:“青藏高原。”

  司机说,他有一个朋友收一条一万元。郭阳让司机带他去看看。后来,他打了70元钱的出租车,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一看,院子里很多很多的藏獒。那些藏獒老家玉树,街上、寺院里到处都是。

  回到家,郭阳开始经营藏獒,700元钱买进来,3000多元卖给内地的朋友。当时,在玉树的街头,没人能相信一条藏獒能卖3000元钱。

  1996年,郭阳在玉树买了6亩地,养藏獒,准备做藏獒生意。

  结果,没曾想到,开始不懂怎么养藏獒,没有给藏獒打疫苗,一场狗瘟下来,三四十条藏獒全部死掉。刚刚起步的郭阳濒临破产,差点起不来。

  在玉树,郭阳开着一辆沙漠王。有一天,他开着车在市场上看见一条小藏獒,很是喜欢。他问多少钱?卖家开价:“两万!”没有钱,郭阳说把车给卖家,换回来一条小藏獒。

  回到家,媳妇难免开骂。然而,谁也想不到,正是这条小藏獒挽救了郭阳的生意,改变了郭阳的人生,开创了玉树藏獒的一个天价。

  琢磨了一星期,郭阳给这条小母藏獒取名“千户公主”。

  第二年,刚好是一个狗年。郭阳想设计一组藏獒的挂历,以“千户公主”为“模特”,准备卖10块钱一本,同时也宣传藏獒。他到当地工艺美术馆,双方一拍即合。后来,“千户公主”的图片出现在挂历上、网上。

  正是这一个广告创意,给郭阳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郭阳和妻子从印度回来,千户公主准备产子。这一天,在北京的一家韩国公司的老总派来三个人找到他,对方说,他们老总很喜欢这条藏獒的眼神、腰围,问多少钱。

  “千户公主”正准备产子,郭阳不想卖,他说:“母狗卖,肚子里的种不卖。”

  对方让他开价。郭阳没打算卖“千户公主”,便“漫天要价”,随口说:“500万!”

  三个人听完,转身出去,给老板打电话。

  转身回来说:“100万!”

  这个价钱一出,郭阳身边的朋友激动得坐不住了,在屋子里转来转去。这个天价,从来没有在玉树藏区出现过。一条藏獒能卖100万?!

  郭阳却不动声色。最后,双方议价成功,“千户公主”以160万的天价成交,还不包括肚子里的幼崽。这个消息震动了整个玉树。

  郭阳认为,这次交易成功不但是对他的回报,更带动了整个玉树藏獒业的发展。此后,他每年都能向内地输送三四条藏獒。

  不久,郭阳成立了千户祥集团公司,如今资产早已超过6000多万。他以给他带来好运的“千户公主”的名字来命名公司。地震前,千户祥集团已经遍布玉树出租、汽车等多个行业。地震后,他说“千户祥”的意思是,给千家万户带来安详。

  养藏獒的人,都知道藏獒的源头在玉树。郭阳说,品种优良的藏獒现在老百姓家里,不过,几百块钱收一条藏獒的市场再没有了。

  一直以来,在内地,喜欢藏獒的人很多,北京的马俊仁和河南的王占奎是郭阳的常客。两个不同地域的客户,分别喜欢长毛和短毛的藏獒,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藏獒文化和标准。

  飞扬的赛马会

  两条身材巨大的藏獒嗷嗷地吼叫着,它们被拴在院子里,主人不在屋中。

  地震后,在玉树生活了五十多年的边巴突然出现高原反应,肺气肿,紧急送到西宁。两只忠诚的藏獒守候在家中。

  边巴,玉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赛马会的传人,军人出身。年青时,边巴是玉树历届赛马会上最好的骑手之一。地震前,52岁的边巴担任玉树赛马会赛手的教练,训练骑手在赛马会比赛的要领。

  地震前,赛马会一直是玉树最盛大的节日,比春节要热闹。赛马会期间,是玉树一年中最美好、最热闹的季节。每次盛会,康巴人在赛马场边搭起帐篷,从7月25日开始,连续5天住进帐篷里,看比赛、看歌舞,重新回到牧民时代简单快乐的生活。赛马会上,各家的女主人盛装出席,精心打扮。“谁家富不富,都要看女主人的打扮。”

  赛马会开始前一个月,各县乡召集来最好的骑手进行训练。实际上,每年从6月开始,玉树赛马会进入筹备阶段。

  边巴负责召集玉树县结古镇上的优秀骑手,用一个月时间来进行训练。然而,绝大部分骑手都早已不再放牧,而是用货车和摩托车替代了马匹。近些年,每届赛马会,他们都要向牧民中的亲戚朋友借来马匹训练。

  赛马会上,节目精彩纷呈,有赛马、骑马射击、骑马捡哈达、马术表演,还有康巴舞、篮球比赛……

  赛马会第一天开幕,主办方会请来说唱格萨尔王的“神授艺人”登台,轮流说唱格萨尔王的传说,大概要持续三个小时,听者众多。

  边巴最擅长骑马捡哈达,几乎捡十次能中十次。骑手骑在马背上,马飞驰而过,他控制着马,跑到放置哈达的位置,从马背上弯腰,伸手捡起哈达,赢得掌声。这个项目,至今仍是很多骑手喜欢的项目。

  马术表演中,在马背上倒立,边巴也有诀窍。每年赛马会前的训练,他都要提醒新的骑手。“倒立时,双手抓住马蹬,不是往下使劲,而是要往上提劲儿,肩膀往下,和双手一起夹住马的肚子,这样才能保持平衡。”

  这些经验,都是以前的老人告诉他的,他现在再告诉新的骑手们。

  边巴个人最美好的记忆,是在1980年代初期的赛马会,那个时侯,他带领结古镇参加比赛,获得了集体奖,结古镇在玉树连续多年获得第一名。

  从部队退役后,边巴回家务农。从1981年开始,他参加了两届赛马会,表现优异,到1983年,立了三等功的边巴,成为结古镇政府的正式员工,负责拉牛粪。这是当年参加赛马会带给边巴的荣誉。

  后来,赛马会因为评奖,参赛各方经常会出现争吵,带来不必要的争端,玉树州便决定不再进行评奖,赛马会采取表演性质,只要让大家开心就好。凭观众的口碑,判断谁表演的好,边巴说:“谁表演的好,县乡发奖金,大家一起平分。”

  训练期间,玉树州日常会给赛手们一些补助。在赛马会上获得好评,县里会给赛手发一些奖金,大概500-1000元。“县上的意思是,大家高兴就好。”

  2007年,边巴和玉树巴塘乡另外一名骑手扎娃,一起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赛马会的传人。这是边巴至今人生获得的最高荣誉,边巴很以此为自豪。

  没有赛马会的日子,边巴喜欢打麻将,养藏獒,还喜欢养鸽子。说起养鸽子,边巴笑了。他老婆第二次怀孕时,想要个儿子,他便到集市上买了一对鸽子。果然,老婆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后来,他一直养了十几年信鸽,越养越多。

  赛马会还是一次难得的商业洽谈会。

  扎西才吉,玉树做冬虫夏草生意最大的女商人,她现在已将冬虫夏草生意做到全国很多城市,赛马会时,她还会经常回到玉树参加。她说,赛马会开始时,也正是收购虫草的好时机。在赛马会比赛之余,还可以达成很多宗生意。在玉树,除了养藏獒,挖冬虫夏草是玉树人另外一个主要的经济来源。

  赛马会的精彩远不止这些,在玉树州文化局工作四十年、组织多届赛马会的原局长尼玛扎西遗憾地说:“你不亲眼看看赛马会,就无法体会赛马会的精彩。”

  地震使玉树今年的赛马会无法再举行。不过,喜欢摄影的尼玛扎西,退休后,一直在编辑一本书,收集了很多精彩图片和文字,展现三江源玉树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通过赛马会,你就能看到康巴汉子好斗的民族性格,每个康巴汉子都是不愿服输的。”

  “退牧还草”后的生活

  身为康巴汉子,31岁的牧民昂文普措喜欢赛马,不过,因为身患肺结核,身体虚弱的他,只是参加过玉树县上拉秀乡在草原上组织的乡级赛马会。

  对他个人来说,赛马会只是一种追忆。

  自从牧场搬迁下来,住进玉树州的新移民区里,昂文普措就很少再骑马,摩托车和汽车成为他新的交通工具。

  他最喜欢听的,依然是关于格萨尔王的传说。

  ……

  2003年1月,为保护三江源头的环境,国家农业部实施“退牧还草”政策,在距玉树县结古镇20公里的山坡上,建造了一排排崭新的移民新居,免费配给自愿退牧还草的牧民,每户分配一套60平米的标准平房,每户每年补助5000元钱。

  这一项政策改变了昂文普措一家人的生活。

  2003年这一年,在牧场上生活了24年的昂文普措,厌倦了牧场的生活,他觉得有些累。乡政府工作人员问他愿不愿意“退牧还草”,到山下面去居住,昂文普措选择“愿意”。

  昂文普措带着孩子和父母迁居到山下,搬进了60平米的新房里,每年领取5000元的生活补贴,还有1000元的贫困补贴。

  昂文普措所住的移民区叫上拉秀乡加杰移民区。在这里,站在自家门口可以眺望到山下的玉树州赛马场,每年的7月,那里热闹非凡,那是牧区所没有的热闹。

  在牧区的生活,昂文普措说,很单调,他只有一台收音机,每天喜欢听一听广播里说格萨尔王的故事。没有电视,没有冰箱,没有汽车,一切生活都是原始的……从牧区迁移下来,昂文普措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改变。

  搬进新房后,昂文普措买了电视、冰箱、洗衣机,还有一辆面包车,平时当出租车给人开,他靠打一些零工挣钱为生。新家里还添置了衣柜,所有的生活,几乎和不远处玉树县结古镇上的居民生活一样。

  昂文普措说,他每年靠国家补贴,修摩托车,打些零工等,一年能挣到1万多元钱,这是他一年全部的家庭收入。妻子没有工作,在家养孩子。

  相比过去,这一切都还不错。

  然而,刚刚开始的新生活,刚刚适应的居民生活,在4月14日这一天早晨突然中断。地震发生后,昂文普措的房子和周边的房子一样,轰然倒塌,整个屋顶趴了下来,他和妻儿逃了出来,但他一个尚未满月的女婴却在地震中遇难。

  面对生活的变故,昂文普措显得不知所措。他说,现在他想回到牧场去生活,起码那里还有牛和羊。

  和昂文普措同一年从牧区搬下来的尕松江措,即使地震震倒了房子,他也不愿意再回牧区去。44岁的尕松江措,现在已习惯了在玉树县结古镇上的生活,他丢掉了牧羊鞭,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在加杰移民区,像尕松江措一样的出租司机有十几人。

  牧民尕松江措成为居民尕松江措后,他的生活也随之改变。

  他有6个孩子,3个儿子,3个女儿,最大的18岁,3个都在玉树州上学。在玉树的7年生活,他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去内地做生意,也没有任何障碍。在他的同乡中,他显得甚为通达。

  尕松江措觉得在玉树州上生活,要比牧区方便很多,这里有厕所,有电,有自来水,有冰箱、电视,这些在当地人看来很平常的东西,在牧区都是一种奢望。

  在牧区,没有电,只能点油灯;没有冰箱,杀一头牛或羊,吃不完,很快就会坏掉。

  他说,以前,是有钱花不掉;现在,只要能干活,能劳动,日子要比以前好很多。搬过来后,孩子们上学很方便。以前,他在牧区上小学,连桌子凳子都没有,用指头在地上写字。

  当然,还有另一面,离开草原,水也要花钱,电也花钱。尕松江措说,以前一年500块钱都够了,现在500块钱买衣服都不够。对他来说,他是再也回不去了。

  地震发生后,他家的房子全部倒塌,家里幸好没有人受伤。住在帐篷里的这些日子,他不停地接到朋友的电话,请他过去帮忙处理朋友家遇难亲人的后事。

  他们在格萨尔王广场点着酥油灯为死去的人们祈福。

  生活还在继续,尕松江措说,现在家里还养有藏獒,一条能卖几十万;马上就又要到挖虫草的季节,地震后,虫草的价格或许还会涨……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