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为什么错案依旧变铁案
我曾经很诧异,赵作海承受不住刑讯逼供屈打成招是可以理解的,但,长达11年的时间里,为什么他没有向有关部门反映这个事情。
采访之后,我就不难理解了。他当时已经被打怕了——一个并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普通老百姓,遭受这样的摧残,让他对法律极度失望。这也反映出刑讯逼供对我们司法体系的公信力造成重大损伤。
事实上,看到这个案子,我首先的反应就是想起佘祥林案,5年后还发生这样的案子,我很诧异。5年过去了,为什么还有这样的案件层出不穷,从佘祥林到聂树斌到赵作海。如果说不是说所谓的被害人死而复生的话,这个案子到什么时候才能昭雪呢?
现在我们发现已经不是将错就错这个态度的问题了,刑讯逼供一直存在,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但是却一样存在。我们发现公检法相互监督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执行方面效果欠佳。
我一直带着疑问,“为什么这样的案件,经过公检法三个流程之后,错案依然变成了铁案。”后来经过调查,给我触动最大的是,原来在公检法三个系统中,各个环节都存有差别,或者说有问题。而且最终发现当地政法委员会这样一个角色,正是因为这三个部门的错失,再加上政法委员会的干预而造成这样一起冤案的形成。
以往我们反思冤案形成的时候,往往更多关注刑讯逼供,但如果有刑讯逼供的形成,之后的法院或是检察院有任何一家真正起到监督作用的话,冤案就不会形成铁案。
第二个触动,在这样一起冤案形成之后,对当事人以及对其整个家庭的摧残性破坏,这种改变不是国家赔偿或者金钱能解决的问题。
赵作海十年的光阴,他所有的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的人生轨迹的改变——他的子女在他入狱之后很快辍学,孩子在北京打工,做最苦的活,拿最少的钱,吃够了没文化的苦,这一切往回追溯都源于这一起冤案。虽然现在有了国家赔偿,可是错案造成的伤害,不是这样简单就能弥补的。
另外一个触动,我们个别办案民警的素质,与农村普通老百姓的纯朴品质形成强烈对比。比如说杜金惠,她遭受了非常大的非议,所谓的男女关系。在中国的农村,这种关系尤其对农村妇女而言,是相当沉重的包袱,她在这样的压力之下,依然帮赵作海抚养两个孩子,这是非常大的触动。
这个案子依然会提醒我们,我们也会很关心,
——新民周刊首席调查记者杨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