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谈富士康自杀事件:危机干预最重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6日16:15  黄河新闻网

  5月25日早晨,富士康又一个年轻的生命坠楼身亡,这已经是富士康公司今年以来第十一名跳楼自杀者。短短半年时间,富士康员工连续求死,公众不禁质疑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一切发生?究竟要如何遏制频频发生的自杀事件?我们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进行了连线,他认为自杀事件的频发有其深刻社会原因。

  主持人:你觉得富士康连续性发生员工跳楼,原因是什么?

  夏学銮:我觉得要从两个方面来讲原因,一个从公司管理制度,再一个从员工心理承受两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富士康管理制度可能较为苛刻,等级森严,而且没有给工人留出休息、娱乐的时间。公司通常实行12小时工作制,员工7:30上班,19:30下班,而且在工作中很少有沟通和交流,工作氛围较为沉闷。那么在工作压力大,而下班后没有什么文化生活的状态下,工人压力没法释放。

  另外,富士康工人大部分是90后一代,心理承受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差。一般来说,心理承受实际压力与主观意识到的压力存在不平,主观意识到的压力越大,其心理承受能力越大。但富士康实际压力远远超出员工所能承受的,其承受能力就发生脆化,实际上把他们压垮了,很多人在这方面没有抗压能力。

  主持人:我们了解到在富士康企业之内,其实有各种各样的业余兴趣小组开展活动,会经常在宿舍楼下贴活动通知,号召大家去看电影、游泳或者组织乒乓球赛。但是这些90后的孩子们对这些事情很漠然,并不感兴趣。

  夏学銮:他们认为这些东西与他不相关,是别人的事情,根本没有融入到这个企业,没有融入到这个城市。可以说新一代打工者是夹心层,游离在现代城市文明和农村传统文明之间。他们一方面想融入现代城市文明,但是却融不进去,另一方面也无法退回到传统农村,因为已经出来了,一旦回去就失掉了面子,总想着别人在外面干得挺好,自己为什么要退回来。迈出走出农村这一步,就不能再回头了。他们本来怀着非常美好的梦想来到城市,进入富士康这样的企业,所承受压力远远超出预期,就可能会发生一连串的悲剧。

  此外,其他人跳楼行为有模仿效应和心理暗示效应,一些伙伴陆续自杀可能唤起他们内心的自杀意识,产生自杀动机。这个“唤起”,通过心理认知意义上的“合法化”效应,形成暗示效应、模仿效应和示范效应。

  主持人:对富士康而言,目前跳楼都是底层的工人。在富士康企业内,每一天都存在人员流动,可能一天之中在上千人辞职的同时有上千人入职,处于流沙的状态,按照常理来讲,这种流沙状的工人在承受压力时是可以流走的。

  夏学銮:是,但是不排除有些人思想不那么活跃,不那么开阔,认为这事可能没有出路了,绝望了。有些人人格比较封闭,他可能看不到自己的前途,没有奔头了,就走上了绝路。

  主持人:其实现在除了富士康连续跳楼事件,也有一些人有意相约去自杀的现象,与我们主流价值观相违背,您觉得这是为什么?

  夏学銮:这有其社会原因。目前,社会贫富不均现象比较严重,造成一部分人产生被剥夺感,即认为自己所得到的跟别人所得到之间存在差距,或者说自己期待得到的跟实际所得到的之间有差距,长此以往会产生挫折、沮丧的情绪,在一定环境下就会心理失衡。

  主持人:日本一直是自杀率比较高的国家,包括意大利、普鲁士曾经在社会激烈转型期,也出现过比较高的自杀率。那么近段时间自杀事件不断出现,是否也是社会转型的一种反映呢?

  夏学銮: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专门写了自杀论,他的基本医理论是,自杀取决于个体与整个社会关系整合的程度。根据这个理论,他就划为三个自杀类型,利他自杀,利己自杀和迷盲自杀。

  利他自杀,是自杀者认为个体与社会关系整合太紧密了。他举的例子说像日本的二战期间神风战斗机,在我们看来是自我牺牲的行为,他说向敌舰冲去,这是利他的。

  利己自杀就是个人跟社会关系没整合进一种社会关系或者整合得很不紧密,或者根本没整合。利己主义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个可能在转型期方面更适合迷盲自杀。

  迷盲自杀就是失去目标,失去规范,没有规范了。失去目标,失去规范,生活变得没有意义了。

  对富士康这些年轻人更多是迷盲自杀,看不到出路,没有目标,也没规范。比如那些业务文化活动,他感到置身事外,是别人的事情,与自己毫不相关的,没有融入到有意义的关系中去,游离在社会之外,游离在企业人际关系之外,用迪尔凯姆的理论分析,既属迷盲自杀,又是利己自杀。

  主持人:就您的观察而言,现在我国的自杀率有上升吗?

  夏学銮:上个季度我国自杀人数是28万,接近30万,最新统计数字不知道有多少。但是从最近一段时间的报道来看,有所上升。

  主持人:很多媒体都希望通过富士康的频繁自杀现象,能够引起社会对新一代打工者的关注,应该如何来遏制自杀行为呢?涂尔干的《自杀论》提到遏制自杀的是集体,就是群体的概念,他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多,他社会承担越多,可以遏制他自杀的念头,对他会有一定的影响。

  夏学銮:最重要的是有危机干预群体,要及时发现他们,通过社区、同学、同事,发现他有异常以后,给他们做工作,谈心。哪怕是用什么方法把他隔离起来,不要让他单独行动,永远跟其他人在一起,其他人要伸出热情之手,关怀他们,从各方面进行劝说。他只要过了那一阵,可能不会自杀了。

  主持人:我们看到富士康做了很多,包括心理热线,包括发泄室,也在组织这些活动,但是这些工人参与的热情不够高,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办呢?

  夏学銮:这就是企业的组织凝聚力不好。一个组织,一个企业没有形成统一的、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富士康这个组织跟员工的关系有很大的问题,没有能力把员工吸引到周围,从事有意义的活动,除了必须的生产活动外,没有任何的内究吸引力,这是富士康要坚决反思的。一个年轻的生命怀着梦想来到城市,最终走上绝路,既对不起社会,也对不起家人。

  主持人:社会大众应当如何看待自杀群体?

  夏学銮:公众千万不要存在看客心态,某种意义上这是幸灾乐祸的心态,绝对要不得,违反了人类的侧隐之心。侧隐之心人皆有之,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每一个人应该参加进来,介入进来,参加救援行动。围观、看客都是不对的。

  要时刻关注周围的人群,看看他们有没有异常的反映,如果有,条件允许就自己施救,条件不允许也要向别人或组织求援,一定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才是大众应该有的心态。(昙华)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富士康 自杀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