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日本炒作与中国海洋争端疑为转移国内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6日16:16  财经国家周刊

  日本新海洋计划“挖中国海角

  日本将在2020年前对其主张的所谓专属经济区进行大规模海底资源勘探,其中涉及大片与中国有争议的区域

  文/《财经国家周刊》驻东京记者 刘华

  就东海问题,5月15日,中日两国外长公开较劲。日本外相冈田克也在中日韩三国外长会议上向中国外长杨洁篪抗议,杨外长予以反击。

  5月上旬,日本海上保安厅称,中国海监船只在东海“中间线”以东海域“跟踪”日本海洋测量船。

  此前的4月下旬,日本政府制订了新的《海底资源能源确保战略》(下简称《海底战略》),日本将在2020年前对其主张的所谓专属经济区进行大规模海底资源勘探,其中涉及大片与中国有争议的区域。该计划还将海底资源开发重心从油气拓展到有色金属等其他资源,试图尽快实现海底金属矿产的实用化开采。

  计划涉及大片争议区域

  《海底战略》由隶属于日本首相官邸的“综合海洋政策本部”制订。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担任“本部长”,内阁官房长官和海洋政策担当大臣担任“副本部长”,本部成员则为所有内阁大臣。该机构专门负责制订海洋事务相关政策,并在各省厅间协调“涉海”工作。该《战略》将于6月通过内阁审议并公布实施。日本“内阁审议”极少否决首相官邸下属机构提出的文件,因此应能顺利通过并成为正式政策。

  目前,日本《海底战略》全文尚未正式公布。据日媒报道,该计划要求,自本年度起在其主张的所谓专属经济区进行大规模海底资源勘探,范围西起其单方面主张与中国划界的东海“中间线”,东至小笠原群岛,南至冲之鸟礁,总勘探面积为34万平方公里。勘探重点是“海底热液矿”和海底锰结核矿。其中,2015年前完成对钓鱼岛东北海域“海底热液矿”勘探;2020年前完成对其他海域的此类勘探,其中包括日方单方面主张的“中间线”至冲绳海槽之间的双方争议区域。

  该计划还要求落实以下工作:首先,协调有关省厅,进一步推进海底资源勘探,具体包括加快勘探技术研发,开展海底地形调查,掌握海底资源分布情况等;其次,力争在2020年以前实现“海底热液矿”和海底锰结核矿的实用化开采,并为此进行充分的前期勘探。最后,培养和扶持一批相关企业,对其提供金融、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加强开发勘探技术,并研究建造液化天然气海上生产基地。

  该计划内容一经披露,在日本媒体引发了较大反响。不少媒体在分析此事时,大都着力突出对中日两国关系的影响。《产经新闻》和《每日新闻》均认为,如果单方面开展在两国争议区域的勘探活动,势必引发中国的反弹,激化两国在领土和专属经济区问题上的矛盾。

  有色金属成计划新关注点

  值得注意的是,有色金属矿产已成为日本海洋计划的新关注点,而且,日本并非单纯基于商业利益看待海底有色金属矿产,而是从战略高度看待这一问题,充分考虑到海底资源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计划中提到的“海底热液矿”是海底因地壳裂隙岩浆活动加热海水形成的矿藏,富含金、铜、锌和稀土类金属。海底锰结核矿则是因海底各种地质活动共同形成的矿物资源,富含锰、铜、钴和镍等金属。据认为,由于地质活动特点,在东海的冲绳海槽一带及太平洋的很多地方,都大量存在上述两种矿藏。

  日本多家媒体均提到,在未来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新技术发展过程中,锰、镍和稀土类金属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日本作为缺乏天然资源的岛国,如果在关键原料上受制于人,很可能在未来产业发展时遭遇限制。因此,加快海底资源开发步伐,有利于确保日本下一代战略产业发展的原料安全。

  实际上,日本近年来已持续增加海底资源开发事业的投入,特别是重点研究海底资源开采技术,力图早日实现海底资源开采的“实用化”。以刚刚开始的2010财年为例,其用于“海底热液矿”采矿技术开发的预算比上年度增加了20%,达到12亿日元(约合近1亿元人民币);用于锰结核矿实用生产技术研发的预算达到约3.36亿元人民币,同比亦有所增加。

  同时,日方还抓紧海底资源勘探活动,为未来“实用化”开采提前摸清矿产分布情况。2010财年,其仅用于油气田勘探的“三维物探船”使用费就达约10亿元人民币,用于研究各类矿产勘探技术的费用则高达27亿元人民币。

  根据日本政府“综合海洋政策本部”的统计,日本政府2010财年海洋事业相关预算总额达到850亿元人民币,从中可看出其对海洋的重视程度。

  日本政府强力推进海洋事业,背后是日本财界的积极要求。实际上,此次推出的《战略》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综合海洋政策本部”近年来征求财界意见的结果。2010年1月,“综合海洋政策本部”曾面向经团联等经济团体以及海洋产业研究会等“涉海”团体进行过一轮详细的“海洋开发 "利用”事业调查,并于3月提交了调查报告。

  该报告建议,建立基本覆盖日本专属经济区的浮式海上基地网络,具体方案是:在日本专属经济区范围内的7个地点,部署浮式海上基地,基地由半潜式的巨型浮箱组成,其上可部署直升机。由7个基地组成的直升机起降场网络,辅以离岛机场,可形成基本覆盖日本专属经济区的航空监控网。调查报告说,这不仅有利于救援、渔业管理和专属经济区内民生活动,还将有利于“应对不明船只”等任务。这显示出该基地网络的潜在军事用途。

  此外,该调查报告还提出多种方案,要求进一步加固冲之鸟礁,以确保其声称的“岛屿”地位,并在其上部署“离岛支援基地”。

  目前看,这份调查报告的内容有不少都被《海底战略》所吸收采纳,媒体披露的《海底战略》部分内容也印证了这一点。但是,关于建设浮式海上基地网络和加固冲之鸟礁等较为敏感的建议是否也正式列入《海底战略》,还有待6月份该文件正式公布后方能明确。

  炒作海洋争端疑有政治因素

  就在此次日方出台《海底战略》前后,日本政府和媒体配合,连续炒作中日双方在海上的“接触”,包括4月上旬中国海军远洋训练时与日本自卫队军舰和飞机的“遭遇”,以及本文开头时提到的中国海监船只与日方船只的“相持”。

  这一系列炒作,在时机上颇有微妙之处。实际上,中国海军在执行远洋训练时,经常受到日本军舰和飞机的近距离监视,双方之间的“互动”并不罕见;另一方面,中国海监执法船在中方主张的海域执行正常巡航任务,或是长时间遭遇日方船只,也并非首次。2008年12月,中国海监船还曾在钓鱼岛海域开展巡航执法活动。相比之下,此次双方船只在海上的接触并无特别之处。

  但是,这两次事件发生后,当事的日方部门——日本防卫省和日本海上保安厅却分别“发难”,积极发布消息、公布图片等,继而“引发”媒体炒作,再后来便是外务省以三番五次的“抗议”人为地将此事严重化。日方这样做的动机值得关注。

  应当说,领土和海洋权益等问题,始终是中日关系的敏感问题。在近期中日双边关系大气候总体“尚可”的情况下,如何处理敏感问题?根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即使在日本政府内部,不同部门、不同人士对此也有不同认识。

  此前,曾有日方涉华人士担心,在鸠山内阁支持率低迷的情况下,日本对华关系上可能会出现两种负面情形:其一,为了提升支持率,转移国内在普天间基地等问题上的压力,鸠山内阁可能会选择在某一两个对华敏感问题上显示强硬姿态;其二,鸠山内阁在“去官僚化”等方面的改革引发日本政界和官僚集团内部的强烈反弹,一些反对鸠山的势力,可能会利用中日关系中的敏感问题“生事”,进一步加大鸠山内阁在外交方面的压力。

  综合看来,积极争取海洋权益是日本政府的既定政策,日方具体事务部门也一直在扎实推进相关计划。但在何种时机下推出重大决策,以及如何获取及利用公众支持,无疑需要决策层的判断。可以预见的是,在自身利益的大背景下,日本还会在海洋政策上不断出招,甚至不乏带有刺激性的招数。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东海之争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