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房产税征收引发谣言 专家称房地产调控措施不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7日10:27  CCTV《今日观察》

  CCTV《今日观察》播出:房产税迷局难扰调控大局,以下为节目实录:

  这几天,房产税三个字一直在挑动着中国媒体和公众的神经。先是有媒体引用发改委下属的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的话,称房产税三年内免谈。两天之后,发改委就通过新华社出面澄清,称有关言论是严重失实,不代表发改委的立场。与此同时,市场上不断地流传着上海将开征房产税的消息,有媒体又引述国税总局的新闻发言人的说法称房产税的解释权不归地方。那么伴随着各路消息,股市上地产股板块也出现了大起大落。究竟有关房产税的消息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为什么会搅出这么大的动静?各种声音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利益的博弈呢?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王小丫和著名财经评论员何帆、张鸿共同评论。

  三年内免谈房产税,言论传出热议四起,发改委澄清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当事人也紧急予以否认,一波三折房产税话题为何再度升温?

  张鸿:现在的股市  房地产税是晴雨表

  (《今日观察》评论员)

  其实关于房产税的争议不是从这两年才开始的,但它对股市的影响是这两年才开始的,因为现在的股市和楼市关于房地产的信息正处在一个特别敏感时期,所以当媒体上报道发改委谈三年房产税不可能征收,发改委马上出来辟谣了,因为他的言论对股市的影响太大了。现在的股市,所有的都是围绕着房产税。如果开房产税,就等于房价要跌,房价跌就等于房地产股票要下降,房地产股票跌下来,大盘就给带坏了,现在就处在这样一个敏感时期,有这样的一个争论出来,股市就开始过渡的反应,毕竟他是晴雨表,所以他反应很敏感。今天整个股市没有关于任何房产税的消息,所以相对来说房地产的股票平稳,大盘也就平稳一些。

  何帆:现在房产市场过于敏感  谣言非常容易被流传

  (《今日观察》评论员)

  之所以现在房产税变成一个罗生门,是因为在罗生门之前就上演了一出《等待戈多》。国务院房地产政策出台之后,大家都在等待各地出台的细则,现在北京、深圳、广州已经出台细则了,所以现在对上海特别关注。在5月25号的中午,网上就有一个传言说今天下午上海就要征房地产税了,税率是千分之六,而且说下午三点新华社就会公布了。最后,在当天晚上,上海市政府的官方网站上正式出面辟谣,表示上海市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明确什么时候公布上海版楼盘细则的时间表。因为市场现在过于敏感,所以谣言才非常容易流传。

  张鸿:最初的敏感词不是房产税  而是物业税

  (《今日观察》评论员)

  最初,其实敏感的不是房产税这个词,是物业税,再往前就是4月11号国务院常务会上表示要发挥税收政策对住房消费和房地产收益的调节作用,也被认为是最新、最值得期待的一个点。

  到底应该征什么税?因为物业税是保有环节的税。过去房地产的征税都是在交易环节,在买卖的时候征税,买了以后可以自己换,等它涨以后再卖。为了打击投资,就在他买完了以后也要交税,他就承受不起保有的成本,这样就能减少炒房。但任何一个税种的开征,其实都是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所以程序非常复杂。比如物业税是一个新的税种,如果要开征,就需要全国人大来讨论。如果这个税种推出的目的就是要调控房地产,那程序肯定要走很长时间。房产税从86年就开始征收了,针对的是经营性房屋。现在传出来的上海将要收的这个版本是买第一套房,视为自住,第二套就是开始投资,第三套房就算一个经营行为,所以开始收税。

  何帆:房地产调控方向基本上不变的

  (《今日观察》评论员)

  现在有很多关于房地产税的争论,但是大的方向现在还是比较明确的。这些争论是在操作方面的细节,所以在刚刚开始要实施房地产税的时候,在细节的方面要比较小心,而且现在各方面的利益都纠结在一起,所以这时候会比较难操作。

  房地产的调控方向基本上是不变的,在4月份的时候,国务院就已经说要通过税收的办法,引导个人住房的消费,要调解个人的房产收益。现在不管是物业税也好,不管房地产税也好,都是希望把税收更多的向住房保有的环节转移,所以这个方向不会改变的。借鉴国际的经验来看,国外基本上是通过让地方政府征收这些房地产税,然后为当地提供一些公共服务来提供经费支持。所以当利益融汇在一点的时候,基本上可以得出来一个判断,就是房地产税的调整以后还是会按照这个方向继续下去。

  叶檀:房地产调控措施的出台  不会因为短期的经济上下而改变

  (财经评论人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对于房地产的一些调控的措施的出台,这是不会因为短期的经济上下而改变的,但是由于实体经济数据的不同,有目的,有一些政策出台的会快一点,有一些政策出台的会慢一点,但是不能因此对于所有的传言都采用全盘否定或者是全盘肯定,完全不分辨是不对的。

  房产税之争,争为何来?要调控楼市,又不增加普通老百姓的负担,怎样权衡利弊,考验各方智慧。

  张鸿:市场上乱相太多  我们要整治房地产信息的乱相

  (《今日观察》评论员)

  大家担心在下一步的政策调控当中,会出现一些摇摆,或是一些迟疑。大家的这种担心可以理解,因为市场上乱相太多。另外,这一系列的政策组合拳之外,还应有一个拳叫政治房地产,我们要整治房地产信息的乱相。

  这次上海就做的很好,当它开始影响股市的时候,上海就相当于上市公司,因为谣传股价受到影响,上海马上就出一个公告表示这是谣传,现在没有相关的政策,这是官方表明的态度。还有一个是民间的,房地产税这个问题,很多关于房地产、关于财税方面的一些专家学者都有很多真知灼见,但是他们的很多言论是有矛盾的,甚至是激烈的对抗的。其实对普通百姓来说就非常简单,不要轻信某一个专家学者,或者是官员的言论,而要相信官方的正规的这样一个出处,还有就是需要有自己非常清醒的判断。

  何帆:房地产的调控还会继续下去  判断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依据依然是国10条

  (《今日观察》评论员)

  房地产的调控还会继续下去,所以大家不要因为只看到一时一事,然后产生错误的判断。我们看中国的房地产调控,应该把它看成一个史诗剧,而不要把它看成一个搞笑的古装片。现在大家关心的都是高房价,但高房价只是中国房地产乱相中的一个怪现象。现在大家关注的都是房产税,而房地产税只是政府治理房地产乱相中的一个组合拳中的一个政策。

  无论从经济政策的角度,还是从社会政策的角度,中国房地产的调控还都要继续下去。从经济政策的角度,我们之所以要调控房地产,是为了保持宏观的稳定。如果是资产价格泡沫,这是中国现在宏观稳定的最大威胁之一。因为即使是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些不利的因素,我们现在政策调控的空间还是很大,我们的财政状况非常的良好,而且结构调整的潜力很大,所以在这个方面,大家不要过于恐慌。从社会政策的角度,一个就是我们应该把房地产从商品房和房地产作为一个为大家提供社会性住房的政策分开。比如住房建设部和各地政府今年都加大力度,各地必须要建保障性住房。这样实际上就使得房地产会走到一个更加正规的轨道上去。到现在为止,判断中国的房地产调控的政策的依据依然是国10条。

  马海涛:开征房产税是国家税制改革的一个方向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院长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开征房产税应该说是国家税制改革的一个方向,它对地方财政的收入也好,特别是地方财产税的建立,有很好的作用,各个地方都在炒房产税,就涉及到税收立法权的问题,那么这个权力它主要还是由中央政府来确定的,那么地方政府来开征这个税种,是不是拥有这个权力,现在还有待于进一步地去考虑,所以在开征房产税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考虑到社会公众能不能认同,或者说了解这个税,我觉得应该是有一个公众的参与,能够大家取得一个共识,是最好的条件,否则可能会导致社会公众的一个心理的承受问题。

  严金明:房产税可以作为未来房地产进一步调控的政策工具加以运用

  (中国人民大学土地规划研究中心主任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最近的消息比较乱比较杂,对房产税议论很多。从政策的组合拳上来说,还不知道政府究竟是什么时间来出台,这个一个是由中央政府,还有一个是地方政府在根据各个地方进行调控,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房产税应该是可以作为未来房地产进一步调控的政策工具加以运用,关键的问题是怎么征,在征的时候,不是对普通老百姓的第一套房,而是对第二套,第三套放,甚至可以采取累计的方式来进行征收,这样才能够抑制投机性购房,对房价的,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才能有明显的作用。

  张鸿:要让整个事件变得公开  杜绝谣言的流传

  (《今日观察》评论员)

  现在我们很被动,好像在被谣言追着走。出来一个谣言,我们辟一下谣,再出来一个,再辟一下谣。我们一定要走到谣言前面去,就是让这个事情变得更加公开一些。

  何帆:中国房地产的调控政策不仅没有结束  反而是才刚刚开始

  (《今日观察》评论员)

  作为普通的买房者,作为普通的消费者,我们看中国房地产的政策,还是要看大势。中国房地产的调控政策不仅没有结束,反而才刚刚开始,因为我们尽管在最近的时间里,看到了频繁出台很多房产调控的政策,但是实际上它有很多是比较短期的,那么这些短期的政策如果逐渐有一天退出之后,接着要出现可能有一些长期的政策。

  (《今日观察》栏目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21:55—22:25;重播23:50-24:20;次日中午13:00)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