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外国人在上海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31日15:16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外国人在上海 下

  20多年前,人体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引起人山人海的反响,展览即将移师沪上,上海美术馆在南京路沿街售票处建起了铁栏杆,结果却出人意料地冷清

  图|雍和   文|姜纬

  在1981年剑桥大学出版的《上海:一个亚洲都市的革命与发展》中,克里斯托弗·豪尔写下了这样的话:“几乎所有关于中国重要生活面向的严肃分析最终都必须面对上海,面对上海在中国的特殊地位。”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西方列强在上海的绝对影响力,造就了“十里洋场”的传奇,亦使得上海人对于欧美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推崇伴随着城市的起起落落,即使是在“文革”期间,这样的心态也只是做到表面上的沉寂而已。

  我小时候,曾有邻居因为聚众偷听蓝色多瑙河唱片而被派出所传讯。我还记得20多年前吧,人体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引起人山人海的反响,展览即将移师沪上,上海美术馆在南京路沿街售票处建起了铁栏杆,结果却出人意料地冷清。当时的《新民晚报》还有文章分析说上海人毕竟见过洋世面云云。同样,上海人信守合约的声名也得益于西方商业文明的深刻熏陶。

  出生于上海的历史学家贝蒂·裴梯·魏1980年首次返回了她1945年离开的这个城市,她讲述了自己的印象:“上海35年来除了没有对城市清扫外,什么都没有变。”

  然而,中国的大变革帷幕自那时起开启了。来到上海的外国人逐渐增多,中断了近30年的华洋杂处又开始活跃起来,外国人和此地社会民生、世故人情又开始彼此交融影响。2005年2月,长宁区政协第十一届三次会议上,9名外国人首次参加旁听,他们来自日本、德国、法国、丹麦和土耳其等国家。而1989年以来,每年一次的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云集全球商界精英,已经成为上海在谋求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世界级思想库。

  这一切正如 上世纪30年代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北京大学教授曾觉之所言:“人常讥上海是四不像,不中不西,亦中亦西,无所可而又无所不可的怪物,这正是将来文明的特征。将来文明要混合一切而成,在其混合的过程中,当然表现无可名言的离奇现象。但一经陶炼,至成熟纯净之后,人们要惊叹其无边彩耀了。”■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