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探访中国国际救援队:废墟训练场复制搜救情景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16日13:10  法制晚报

  在经历玉树地震救援后,中国国际救援队的一批新队员将于本月下旬开始,在中国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进行为期两周左右的封闭训练,从而强化搜救技能。

  记者日前从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获悉,中国国际救援队已经完成扩编,规模从原来的220人扩编至480人左右。今年年底前,更为先进齐全的救援设备也将到位,配备到新扩编的救援队中。

  中国国际救援队一般每年在中国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进行至少两次的集训,这次是该救援队继参加玉树地震救援后,首次回到训练大本营训练。

  日前,本报记者走进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训练"大本营"--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进行探访。

  最新消息

  国家救援队人员扩编一倍以上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2010年海地大地震以及青海玉树地震,让一支身着橘红色服装的队伍越来越受到关注。

  这支队伍就是中国国际救援队(CIS-AR),对内称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由3部分人员组成,分别是某工兵团的战士、武警总医院的医疗队员、中国地震局的专家。

  记者日前从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获悉,为了满足地震救援需要,在总结汶川地震救援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国际救援队决定扩编,规模从以前的220人扩编至480人左右,扩编规模达1倍以上,其中,搜救队员所占比重最大,达到300人左右。扩编后的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新队员,也将会陆续在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进行集训,强化地震搜救技能。

  今年年底前,扩编后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将配备更为齐全和先进的救援装备。

  基地探访

  爆破后的"废墟"完全模拟地震现场

  记者目击

  位于凤凰岭脚下的中国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是一座集地震救援训练、应急管理培训和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训练基地,这里也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训练“大本营”。

  一进入基地大门,即可看到右侧的废墟训练场。倾斜的楼房、遍地瓦砾、折断的水泥预制板、裸露的钢筋……在这座占地194亩的训练基地中,6700平方米的废墟训练场极具特色。

  虽然这些“震后”倒塌的建筑是建好后爆破和建筑专家专门设计建造的,但记者仍能感受到地震所带来的毁坏性:倒塌的建筑呈现出不同的状况。有的建筑已经完全坍塌,有的楼梯发生倾斜,有的是一半发生坍塌,另一半仍矗立着,甚至还有被砸毁的汽车……

  专家解读

  训练基地的救援培训教官胡杰告诉法晚记者,这些场景基本涵盖了地震灾害带来的建筑物倒塌的各种状况。

  “有一些建筑是我们建好后,再通过内部定点爆破形成的,也有的是请专家设计建造的。”胡杰介绍,这片废墟训练场,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队员们平时集训时的“主战场”,每年中国国际救援队都会来到基地进行至少两次集训,主要就是在这片几乎和真实地震灾区相同场景的训练场内,完成各种搜救技能训练。

  假人埋藏换地点刺激队员训练欲望

  记者目击

  在一片废墟中,建筑物已经完全坍塌,水泥板中的一些空间内,裸露的钢筋和瓦砾随处可见。这片废墟就是队员们进行搜救训练的场所。

  这里还有高空竖向救援及搜索训练场、模拟各种狭窄空间的管道训练场、烟感及真火救援训练楼、牵拉训练场、破拆训练场等。这个人工废墟训练场内几乎可以造出所有的被埋压状况,可以演练几乎所有的搜救情景。

  胡杰说,在训练的内容上,新老队员也有所不同。新队员主要是训练救援设备的基本使用技能和搜救基本技能,老队员到基地培训时则主要是强化搜救技巧等训练。

  专家解读

  胡杰介绍,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队员们到基地进行训练时,都要在这片废墟上模拟不同场景进行实战训练。

  “你现在看到废墟是这样的,等你下次再来,也许看到的又是另一幅景象了。”胡杰介绍,每次训练前,他们会动用挖掘机等设备,亲自到废墟中去设计、变换水泥板、瓦砾的方位,然后根据训练需要,将假人埋藏在不同的地方,这样可以模拟更多的震后场景,同时也能让队员们有新鲜感,刺激队员们的训练欲望。

  “光是变换废墟场景,我们一般就要准备一周左右的时间,还是蛮辛苦的。”胡杰说,但他们每次在指导国家救援队训练前,一定会完成这项工作,就是为了提高队员们的实战能力。

  训练装备与救援装备同步更新

  记者目击

  在废墟训练场旁边,就是中国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的训练装备库。记者注意到,在玉树地震灾区时见到的中国国际救援队救援车,这里也有一辆。

  在中国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内,还有一个重要的训练场所,就是虚拟仿真馆。在这个馆内,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4D动感影院,经常播放一些地震题材影片,进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另一部分则是搜救预案推进演练系统。

  动感影院内,4D技术带来的逼真效果让参观者大呼小叫,倒塌的建筑、随之而来的煤气泄漏带来的火灾和爆炸、立交桥的突然扭曲和倒塌、海水裹挟着停靠在海边的轮船迎面扑来,一个个画面将地震的恐怖展露无遗。

  国家救援队的指挥员们可以通过搜救预案推进演练系统,掌握搜救方案的制订、实施等技能。记者注意到,队员们是在电脑前进行操作,画面有些类似于网游爱好者们经常打的几款网络游戏。

  专家解读

  训练装备库的工作人员史航介绍,车上装载的280套各类设备都是国际上目前最先进的救援装备,包括声波生命搜索仪、液压动力站、气瓶呼吸器、车载发电机、海事卫星等。每辆车能够满足一个60至70人的支队在两个作业面同时开展搜救工作。

  “我们这里的设备和真正救援时用的都是一模一样的,几乎都是同步更新。”史航介绍,最近日本东京消防厅的专家专门带来了高空救援用的绳索和梯子,对中国国际救援队进行高空救援方面的强化训练。

  记者体验

  进入19度斜楼 感觉头晕目眩

  在一栋倾斜达到19度的楼房前,教官胡杰介绍,地震后,一般建筑物都会倾斜19度左右,平时这座建筑主要是让队员们在倾斜的环境下进行搜救训练。

  胡杰介绍,1999年,台湾南部发生7.3级大地震,当时很多高楼发生倾斜,来自世界各地的救援队曾赶赴台湾参与震后救援。由于当时很多救援队没有在倾斜的高楼内搜救的经验,曾发生救援队员从倾斜的高楼中摔下的事故。

  我国建设中国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时,考虑到中国国际救援队也可能会在未来的救援工作中遇到类似问题,特意设计建造了这座倾斜的楼房,训练队员们在复杂环境下的搜救技能。

  在胡杰的带领下,记者和其他几位参观者进入了这座倾斜的4层小楼中。刚到楼梯转弯处,一阵眩晕感袭来,越往上走越觉得难受,上楼时,记者只能靠手握楼梯扶手,才能勉强继续上行。

  多次参与地震救援的胡杰则轻松得多。胡杰说,由于整栋楼发生了倾斜,人的身体重心就会发生偏移,加上处在密闭的空间中,人就会产生重力方向错位的感觉,很难保持平衡。

  但这样的斜楼在震后很常见,这就要求救援队员适应这种环境,熟练进行楼板、墙壁的破拆、顶撑作业,抬担架等工作。

  背景链接

  目前,我国已经有27支省级地震救援队,各地也要求地震专业救援队建到地市级,西部包括四川等地震多发地带,甚至要求建到县一级。

  目前,北京市所有区县均已成立了依托消防力量组建的救援队,其中部分区县的救援队已经在中国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完成培训。

  防震提醒

  黄金时间和黄金三角至关重要

  “平时进行一些地震救援训练,或许就可以挽救自己的生命。”曾参加过汶川地震救援的教官胡杰说,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大量的学生被埋在废墟中,学生们没有基本的自救意识,也是造成重大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有关方面统计,地震发生以后,逃生出来的人员中,高达97%的都是在自救或互救中逃出来的。

  其实,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一般不会马上倒塌,通常会间隔10秒左右的时间,如果利用好这黄金时间,就会大大减少地震中人员的伤亡。

  自救时,要选“黄金三角”。胡杰介绍,当建筑物倒塌落在物体或家具上时,“屋顶在重力作用下撞击到这些物体,使得靠近它们的地方留下一个三角形的空间,这个空间就被称作生命的“黄金三角”。

  “比如地震时,你躲避在桌子旁边,楼板掉下来时,一般会一半砸在桌子上,一半砸在地上,如果你正好躲在楼板与桌子形成的三角空间里,生还的可能性极大。事实也证明,大部分地震后生还的人员,都是从这样或类似的三角空间中逃生或获救的。”胡杰说。

  本版撰文/记者王南本版摄影/记者王丹制图/周建文

  在斜楼前,参观者体验地震后逃生的感觉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