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记者手记:我和“王成”的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21日18:12  
记者手记:我和“王成”的故事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山旭(左)与蒋庆泉(右)。

  “ 寻找蒋庆泉曾是一个令人绝望的过程:我们只知道他的部队番号,籍贯年龄等全然没有了解。由于年代久远,洪炉老师一度还把他的名字写成蒋鑫泉。23军则在近年的裁军中整编到其他部队,经过向了解,由于时间太久且建国时情况混乱,没有保留这些战士的资料。”——《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山旭

  对于出兵朝鲜的是非,最近这些年的争议越来越大。年初我们在商量如何做一组纪念性的报道时,有同事声言战争的回报不抵付出。但他也说到,我们应该关注这样一群人的命运。于是,寻找“王成”以及关注那些被掩盖的英雄成为了我们的报道主题,包括沈一香女士。

  我是若干年前在网上看到洪炉老师的文章,才知道蒋庆泉的故事。他把塑造“王成”的过程讲得一清二楚。文章最后说,他只知道蒋庆泉被遣返但从未见过。如果他还在世也是70多岁的老人了,不知如今身居何处,处境如何。

  70年代生人,我大概是被“王成”感染的最后一代人了。比如我们的一些“80后”朋友,已经完全记不得电影的情节和角色姓名。

  我们这一代人,也是那个强烈的爱国主义宣传环境中成长的最后一代人了。我是在东北一个小小的工业城市长大的,厂里有个巨大的电影院。我记得那是一部完全不同的电影:过去英雄都是在影片最后牺牲。

  而王成,当我们还没在座位上坐稳的时候,就发出了“向我开炮”的呼喊。我们连忙从互相讨要零食的私语中安静下来,看着他手持爆破筒冲向敌群。然后是全场热烈的掌声。现在想起来真是惭愧:我们为什么要在烈士牺牲时报以掌声呢?然后,电影的情节都变得平淡无奇。

  所以,当2010年4月的一个下午,在锦州市松山区大岭村的一处农家小饭馆里,我和蒋庆泉、洪炉老师、蒋立刚在一张有些污迹的桌子旁坐定。我说,虽然还没有喝酒,但是我已经有些恍惚了,我是在和“王成”一起吃饭……

  是的,不能说蒋庆泉就是王成:抗美援朝中每一个无愧于中国的战士都是王成。无论他是否已经成为烈士亦或被俘。

  寻找蒋庆泉曾是一个令人绝望的过程:我们只知道他的部队番号,籍贯年龄等全然没有了解。由于年代久远,洪炉老师一度还把他的名字写成蒋鑫泉。23军则在近年的裁军中整编到其他部队,经过向了解,由于时间太久且建国时情况混乱,没有保留这些战士的资料。

  好在我们查到,67师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第10师,它的主要人员都来自苏北。于是,我用大概3个多月时间,打遍了江南地区几乎所有省市县新四军研究会的电话,希望至少找到蒋庆泉的战友。结果一无所获。然后再扩展到北京等全中国的新四军研究会和志愿军老战士组织。终于在4月上旬有一天,一位朋友告诉我,江苏的一位老同志曾在看过《电影传奇》洪炉老师讲述蒋庆泉的故事后,说他知道有个67师被俘的人姓蒋,曾经差点被宣传出去,这个人可能在辽宁。但是这位老同志也去世了。

  蒋庆泉在辽宁?这是我们从来没有估计到的,因为23军一直在中原以南地区活动。然后再发动在东北的朋友和关系。这一次进展很快,有人拿来一个电话,说是从一个博客的回帖上发现的,这个人为自己的父亲蒋庆泉、而不是蒋鑫泉寻找战友。打过去,空号。

  搜索了一下,发现与这个电话一起出现的还有一个电子邮箱。发邮件过去,蒋立在晚上就回了信。他一般几天才看一次邮箱,那一天,凑巧了。

  在此之前,我是没有和洪炉老师联系过的。但是和蒋立通过电话后,我找到他。我需要他和我一起去见蒋庆泉。一是为了了却他几十年的心愿,二是看看这个蒋庆泉是否就是他写的那位英雄。

  两个人的记忆与叙述是吻合的。其实此前蒋庆泉与陆洪坤已经有了联系。我又找到陆洪坤,三个人的讲述,还原了《顽强的声音》的创作过程——它是“王成”的最早来源。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