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杨继斌 发自丹东
鸭绿江上的枪声响起,打死了走私者,也把存在了数十年的中朝边境地下贸易打上了台面。南方周末记者调查走私全貌:都有哪些货?怎么来回运?何时最猖獗?对一些人来说,走私是谋取暴利的手段,而对另一些人来说,走私是维持基本生计的惟一方法。
无论历史还是今天,当中国与朝鲜两国关系处于蜜月期时,官方贸易积极,民间走私便转入低潮。反之亦然。
丹东市区所在的地方,当地人唤作“沙河子”,自古就是一个码头。有码头就有“船辽子”,那些善驾船的当地人,在沙河子和朝鲜新义州之间的“一衣带水”上,5分钟就可以一个来回。
鸭绿江的东西两岸,都有自己的船辽子,他们靠打鱼以及走私为生。早在清末以及民国时期,沙河子作为中朝陆路门户,这里的走私活动就屡见不鲜。到1930年代,日本政府组织朝鲜浪人在此走私,沙河子成为远东有名的走私场所。
由沙河子往北溯江而上约20公里,为九连城镇。遇旱季,此处江水徒步可涉。明朝天启年间,这一带就与朝鲜定期贸易,互通有无,同时打压民间走私,史称“中江开市”。
由沙河子往南顺江而下约20里,为浪头镇。6月4日凌晨被朝鲜人民军打死的丹东居民,便系浪头镇顺天村村民。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的表述中,朝方枪击,是因为中方居民“涉嫌越境从事边贸活动”。
沙河子、九连城、浪头三地,是中国与朝鲜之间民间贸易的三处地点。南方周末记者走访了解到,无论历史还是今天,民间贸易都与官方贸易、两国关系之间,存在着某种反比关系:两国关系处于蜜月期、官方贸易积极,则民间走私便转入低潮。反之亦然。
1998年前:一斤铜换一斤米
为了换食物,朝鲜民间四处找废铜烂铁。丹东也有多家称提供“朝鲜废旧金属”的公司。
尽管在丹东年轻人中间随时可以感觉到对于江对岸“穷”的歧视,但在一些上年纪的老人那里,却经常能找到到对朝鲜1960年代“富”的记忆。
“人家那时候比我们富啊。”六十出头的刘辅连在九连城附近的一段长城上做小生意。他记得小时候,村里的人经常在半夜涉水过江去朝鲜找吃的。
那会儿正碰上新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而刚刚结束了朝鲜战争的鸭绿江南岸,反而享有温饱。刘辅连的村里没吃的了,常有人拿自己悄悄织的布匹过江换食物。刘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老太太拿自己的镯子去换了20斤米回来。
“这应该不算走私吧?老百姓换吃的救命。”刘辅连说,“那时候朝鲜人比现在厚道,后来村里实在没东西和人家交换了,人家也让咱这边的人白吃。”
而这一切颠倒过来,是从1990年代初期朝鲜的“苦难行军”开始的。和此前的中国类似,朝鲜政府宣布是天灾导致了这次全球闻名饥荒。
拿铜换粮食,成了上世纪末期中朝民间最普遍的物物交换。祖籍山东的老陈1996年还在鸭绿江边的一家工厂工作。一天中午他下班时,看到一艘朝鲜的船直接从对岸过来,船上的人拎下半蛇皮袋物事,交给岸上的丹东人,然后从丹东人手里接过一袋子标准包装的东北大米,上船,回去了。老陈清清楚楚地记得,整个过程,双方一句话都没有说。岸上的丹东人慌慌张张地把朝鲜人给他的袋子拖上三轮车时,老陈看到从袋子破洞掉出来的、拇指大小的铜段。
“当时几乎是同等重量的铜,换取同等重量的粮食。”开出租车的马师傅回忆,那几年常有人半夜打他的车,拉一后备箱的粮食,去九连城那边,换一后备箱的铜回来。
朝鲜铜矿储量居世界前茅。没有数据能清晰显示,在朝鲜“苦难行军”期间,有多少铜通过走私流到了中国,不过有消息称,为了换食物,朝鲜民间四处找破铜废铁,甚至两江道有不少工厂里,能拆下来的铁片都被偷光了,工厂徒有四壁。当时在丹东,也可以找到多家声称提供“朝鲜废旧金属”的公司。
丹东坊间也流传说,“1996年的时候,50斤大米就能换一个朝鲜媳妇。她们都像哑巴一样嫁到丹东的山沟里去了,不敢开口说话,一发现是朝鲜人,就要被遣送回去”。
“那时候中朝之间的边境是不设防的。”丹东翰通国际代理公司总经理解文强从小在丹东长大,他记得小时候冬天在鸭绿江上滑冰,跑到朝鲜国土上去,对面的士兵甚至会送他糖果。“可见民间的贸易,有多么便利。”他对本报记者说。
也是在这几十年里,相对于民间的贸易,中朝政府间的贸易值得一提者不多。
据丹东地方志载,1951年,中朝边贸因朝鲜战争而停止。1958年,中朝边境贸易再次开通。到70年代,双边贸易因为中国“文革”再度搁浅。直到1981年9月,国务院批准辽宁省恢复同朝鲜平安北道之间的边境易货贸易。
1982年,搁浅12年的中朝边贸会谈重启。第一单生意是中国用150吨食用油换取210吨明太鱼。此后的大部分生意都是中方用油交换朝方的海产品。
2000—2006年:更丰富的走私品种 更成组织的地下势力
乃至盗版DVD碟片,都在一个个夜晚,让船辽子们一船船地运过去了。
对于丹东民间走私的打压,早在清政府时期就有。6月24日,记者在九连城小学旁边,找到了当年清政府用以管理中朝贸易的中工局旧址。新近修补过的墙身,不复百载寒暑的痕迹,但从青色的砖瓦还能寻见些许当年的气息。
中朝边境有组织的走私活动并不是从2000年开始的。公开的资料显示,1998年7月21日晚,丹东缉私部门查获从朝鲜走私过来的“555”、“希尔顿”等品牌香烟847箱,案值三百多万元。但是研究者认为,中朝边境地下走私活动,在2000年到2006年间空前猖獗。
朝鲜“苦难行军”的同时,中国迅速成为了世界工厂。经济的落差,积累了地下贸易流动的势能。
2002年3月6日下午,丹东缉私队伍在丹东火车站,截获走私往朝鲜的30吨氢化钠。
2004年冬天,武警丹东边防支队成功破获一起特大走私毒品案,当场缴获毒品“麻古”13775粒,抓获犯罪嫌疑人4名。这是丹东边防支队自成立以来破获的最大的境外走私毒品案。
这期间最有名的,是2003年辽宁警方破获的姜卫家走私团伙。他们的业务包括经由朝鲜向丹东走私香烟以及成品油。自1999年6至12月间,姜团伙在丹东市鸭绿江边二号坝门、鸭绿江公园码头、丹东沿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四道沟附近等地点从朝鲜向丹东地区走私香烟13次,案值人民币4580万元。
除了毒品、铜、香烟、二手汽车,一些朝鲜的土特产,也在这一时期通过地下流入中国。朝鲜的穿地龙是有名的中药。在朝鲜是三千多元一吨,在中国是五千多元一吨。2005年前后,丹东海关开展过“打击鸭绿江水域中药材走私专项斗争”,先后缴获穿地龙一百多吨。
坊间流传,恰在这一时期,上文提到的九连城、沙河口、浪头三地,分别被三股地下势力控制。而6月4日凌晨被朝鲜人民军打死的死者,便属于“孙老二”的人。南方周末记者在顺天村了解到,浪头走私这一块地盘便归“孙老二”管。“从2000年到2006年的六年里,这是边境走私最猖獗的时候。”日本朝日新闻记者峰村健司说。朝鲜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香烟、二手汽车,通过鸭绿江的地下市场,流入中国新兴的消费市场。
国际舆论一直怀疑,有朝鲜官方背景的机构参与了中朝边界走私,其理由是,在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里,几乎不可能有如此大宗的走私货物集聚并进入鸭绿江边。不过这些怀疑,都没有充分的证据。
而在这6年间,从中国流往朝鲜的,也不再只是食物。中国的轻工业产品,包括洗衣粉、香皂、电池、方便面,乃至盗版DVD碟片,都在一个个夜晚,让船辽子们一船船地运过去了。江对面,也每每会有朝鲜人员摇晃着电筒,迎接他们。
各种神话不断兴起。比如,有人与朝鲜做海鲜贸易,几年就攒下几千万的身家;又比如,有人正在将计算机倒卖往朝鲜,每个月可以赚几万元。
有意思的是,中朝官方贸易也在这一时期兴起一个高潮。来自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1999年,中朝的贸易额为3.7亿美元,2005年上升到了15.8亿美元。
2006年至今:“禁止和境外交换东西”
“如果朝鲜人又缺吃的了,我就隔着铁丝网扔些吃的过去。”刘辅连说。
2006年10月,中国在中朝边界修筑了蔓延整条国界的铁丝网。
尽管当时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在例行记者会上否认了铁丝网与朝鲜进行第一次核试验有关。但解文强等从事两国商贸的业内人士则认为,铁丝网的建成,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两国民间的地下贸易。
6月下旬的中朝边界,南方周末记者看到,铁丝网大约两米高,每间隔一公里左右,就挂有一个绿色牌子,上面提醒:禁止和境外交换东西。
鸭绿江边的居民们告诉本报记者,枪击事件之前,在沙河子,几乎每晚都有双方的船只往来,每到凌晨两三点,江上经常可以看到晃动的手电筒。可是6月4日之后的每个凌晨,在沙河子,在九连城或者浪头,已经见不到灯光。
沙河子的一个刘姓船辽子告诉本报记者,原来晚上跑一趟,能得200块钱。但现在,除非是特别熟悉特别放心的人,否则,给再多的钱,也不过去了。
事实上,2006年中国就依据安理会关于“禁止奢侈品对朝出口”的决议,限制了部分对朝货物出口和汇款。当年中国对朝出口的玉米和水稻分别比前一年减少了85%和19%。“而与此同时,丹东地下的玉米和水稻交易额度却突然大幅增加。”峰村健司说。
相对于以前两个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朝双方都前所未有地加大了打击走私的力度。2009年8月,丹东市政府出台了《丹东市边境小额贸易水上运输船舶管理办法》,规定了持证的边贸船开展边境之间小额贸易水上运输的具体地域。解文强认为,此举是为了满足两岸居民正常的物物交换需求,避免灰色交易。
而朝方则在2005年就出台了一份名为《让我们为打击走私而战》的文件,以打击走私的理由,禁止在边境使用手机。
但无论如何,国境两边的日子谁过得好,边民们有他们的方式来做判断。九连城边一处叫虎山的地方,是万里长城的起点之一,那里有个著名的景点叫“一步跨”,中朝边境在这里就是一个小水沟。对面每棵禾苗的长势都看得清清楚楚。“朝鲜今年粮食肯定又不够吃。”刘辅连指着对面农田里的玉米说。九连城这边的玉米已经半米高了,而对面几十米外的玉米,却只有二三十公分高。
“如果朝鲜人又缺吃的了,我就隔着铁丝网扔些吃的过去。”刘辅连说。
(本文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实习生刘高阳对本文亦有贡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