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广东石排镇拟投1500万元实现25年免费教育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2日15:08  三联生活周刊
广东石排镇拟投1500万元实现25年免费教育
东莞石排镇塘尾村里住进了不少的新莞人

  东莞石排:25年教育免费

  推行25年免费教育,是石排镇的执政者决心要做的许多件大事之一,而他们真正的理想,是要成为“具有岭南特色”的“中国镇”。“‘中国镇’听起来好像拔得很高,我们并不觉得这只是个理想,我们是在探索中国镇一级的社会经济管理模式。”石排镇镇委委员王永权对本刊记者说。

  记者◎陆晴   摄影◎黄宇

  燕窝村村民王金成和爱人文化水平都不高,用他的话说“小学也没上几年”,家里出了两个大学生,他们夫妻俩的自豪都写在脸上。儿子今年22岁,在华南理工大学读基建水利专业,每年学费5200元;女儿21岁,在黄冈师范学院学美术,学费要9000元。虽然要供两个孩子读大学,但是每年村里发下来的补贴有1.2万元,基本上覆盖了孩子的学费。

  与燕窝村其他村民一样,王金成两口子以前也是以种田为生,1995年村里盖了厂房来了企业之后,村子里的人也开始租房子收房租不再种地,家里的老房子租给了“新莞人”,自己在不远的地方买地盖起两三层的小楼搬了新房。王金成承包工程搞装修,打工赚钱,爱人在村委会做饭,算上房租和村小组分红,在村子里“算是中等水平”,免费教育对于这样的家庭起到的作用,在于可用于日常消费的钱变多了,“可以比以前吃得好点”。

  “以前村子里有自己的小学,孩子上小学都不用花钱,初中到镇里上也是免费的,上了高中去到其他镇上,一个孩子每年3000块,要是晚几年这个钱也省了。”王金成告诉本刊记者,两个孩子考上大学他完全没有管过,“甚至连学费我也没操心过”。

  燕窝村是免费教育的先行者,不单是因为村子有重视教育的传统。

  燕窝村有大约400年的历史,因为旧村形如燕子的窝,上面还有很多燕子飞来飞去,一位南下探访的朝廷命官将其更名。“燕子的窝很温暖嘛,改了名之后让村子也温暖一点。”村委会委员王锦粦解释说,“在整个石排镇,就属燕窝村山最多,古人都说山多风水好一点,但是对实际的发展就困难一点,因为地少,像厂房很多就都是在山边建的。”

  正是因为相对发展得晚,燕窝村才保留了更多的土地,现在“房子也比较好租”。目前燕窝村常住人口1700多人,外来人口1万人,有100多家企业,2008年村一级收入950万元,三个村民小组每个组收入都在500多万元,在石排镇19个村里排名前五,人均年收入1.1万多元。

  而在20年前,村里的财政收入是100万元。“当时村里拿出了七八十万元用于办学校、办教育。”67岁的退休老书记王志勤回忆,也正是他,在1994年给当年考上大专和本科的几个孩子每人奖励了1000元,可以理解为是石排免费教育的前身。“那个时候一年才几个大学生,村里人都要到他们家里登门拜访的。”

  说起现在全石排镇推行的25年免费教育,王锦粦觉得:“只能说燕窝村是在镇里做得最早的,可能镇里领导看到燕窝村先行一步,认为可以在全镇范围实行,但也不能就说是参考我们的标准。”

  现在燕窝村大专生有33个,本科生28个,还有1个研究生,总共200多名学生,在2009年9月,村里的60多名大学生共拿到了30多万元的学费,是整个石排镇因25年免费教育受益的第一批大学生。“这笔钱对村里来说不算负担,去年有一个考上清华的孩子除了资助标准还单奖励了5万元,以后考上名校的都会有奖励。”王锦粦说。

  在“免费教育”之前,石排镇其实在2007年就开始了对教育的大动作——联合办学。这也是燕窝村小学关闭的原因。

  “别的地方都是政府办学,村一级在教育上是不投入的,但是东莞以前是市、镇、村三级办学,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小学,自己负担办学的费用。为了整合和优化资源,2007年把全镇18所小学合并,由政府出资联合办学,村委会不再负担办学的费用。”石排镇镇委委员王永权向本刊介绍说。

  整合之后,石排镇现有1所中学,4所小学,按照石排镇政府的计划,2008年免费教育覆盖普通高中阶段,2009年覆盖幼儿园阶段,2010年9月启动大学免费教育。

  “25年,是把幼儿园、硕士、博士都按最长年限的3年来计算的,我们希望下一代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可以享受。”王永权告诉本刊记者。“当然免费有点打擦边球”,因为石排没有高中和大学,小学和初中的学杂费本身由政府的办学经费支持,其他实际上采取的是补贴型的助学模式,幼儿园和高中每年补贴3000元,大专每年补贴4000元,本科6000元,硕士8000元,博士1万元,仅限石排镇常住人口。

  免费教育解释起来不难,但是作为一个由政府负担的将长期实行下去的政策,政府进行了足够仔细的调查和计算。王永权向本刊记者介绍说,石排镇的本地户籍人口不到4.2万,每年新生人口400人,“因为计划生育,这个数据会基本稳定”,通过财政核算,按现有标准,从幼儿园到大学全免费,一年政府的财政投入在1500万元左右,不会超过2000万元。而石排镇的可支配财政收入去年是3.6个亿,前年4.3个亿,“我们觉得有能力负担得起,有提出高福利的经济基础”。

  “东莞的经济收入主要是通过物业,建厂房出租给投资者收取房租,这是东莞特色,也就是以物业经济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有的村通过福利分红的形式把实体赢利分给村民,说白了就是什么也不用做就有钱拿,我们觉得这种分红对本地人工作、读书的积极性不太有利,所以这几年我们不主张扩大福利分红。”王永权说。

  实际上免费教育是由镇、村两级负担,镇政府负担1000多万元,村一级负担500万到800万元,根据每个村经济实力的不同有不同的标准,比如有的镇政府出70%,村里出30%;还有的“六四开”或对半分。“每个村都负担得起,不制定这样的政策,引导资金的使用,这些钱也可能又变成福利分红了。”王永权解释说,“让村委会能有这样一个意识,这是你的村民,你要对他的教育和成长负责任。”

  每年3000块钱的补贴,对石排镇那些生活富裕的本地人来说解决的不是经济上的问题。“有钱的人可能不在乎这些钱,但是他们可以看到社会的一种导向和希望。”石排镇委宣传办公室主任谢树晃对本刊记者说,“总有条件差一点的家庭,免费教育对他们来说起到的就是保障作用,家里不用因为学费费心了,这样有的孩子书就能读下来了。”

  按照王永权的说法,25年免费教育的投入实际只占财政收入的2%~3%,“可以这样说,中国的千强镇,要按照石排镇的模式来做免费教育,至少排在石排以前的都没问题。我们只是在已有的经济条件下,可能对民生看得比较重。为了让群众更好地享受改革开放成果,吸引更多人才来石排工作和居住”。

  但是“考虑目前的经济实力”,在石排镇的14万外来人口,也就是所谓的“新莞人”,目前还没有在免费教育的覆盖之下,“都考虑进来还是有很多压力”。■

  “中国镇”,石排之梦

  石排镇位于东莞市的东北部,总面积56平方公里,从地图上看像片小叶子横在东莞的东北角。在东莞的32个镇街中,石排镇的经济实力仅排在第28位,但仍然是全国千强镇的500强。石排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道路不太畅通,“在东莞前几波的发展中走在了别的镇后面”。与燕窝村在石排镇的发展一个道理,石排镇由于发展得较迟,保留的土地资源比较多,文物古迹保留得也比较好。

  “后发展就不能再靠简单的规模扩充、土地消耗、密集型劳动产业来发展,不能继续再单纯卖地建厂房。这几年我们总结了其他镇区的经验,邀请了一些专家来研究,提出了一个‘错位发展’的思路,要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中国镇。”王永权向本刊介绍说。

  什么是岭南特色?王永权说,南岭以南都叫岭南,但是现在岭南地区很多地方都没有岭南特色,很多城市的建筑风格都没有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味道,“你去塘尾明清古村落看了就能体会到岭南味道了”。

  王永权说的塘尾古村,因为将明清时期岭南地区的古村格局、建筑形态、文化环境完整地保存下来,而成为当地“国宝级”的物质文化遗产。现在的塘尾古村大多租住着外来打工者,村委会收取每月二三百元的房租,有专门的人看管村落。据说这里的建筑是典型的南粤民居,房屋的底层基石大多采自燕岭古采石场——石排镇另一古迹,红色的砖头直到今天还不容易看出风化和腐蚀的痕迹,石排镇的人觉得这就是中国红的颜色。

  “我们就是要承传、再建、恢复岭南的味道。”王永权说,2006年石排镇换届选举,新一届党委提出来要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中国镇。“一个城市想招商引资、吸引人才、发展,必须要让别人知道你。石排的知名度不是很高,现在很多人看到免费教育、中国镇,觉得好奇才知道石排这个地方。”

  “‘中国镇’听起来好像拔得很高,我们并不觉得这只是个理想,‘中国镇’的提出主要还是提升城市知名度的手段,我们是在探索中国镇一级的社会经济管理模式。”王永权说。

  石排镇的“中国镇”理想中还有一个小理想,就是成为世界知名的可媲美芬兰的圣诞老人小镇的“财神爷小镇”。实际上石排镇和财神并无渊源,只是选择了“最大众化”的“比较普遍、公认”的财神爷,把它变为“弘扬、复制中国特色”的产业经济的一部分,“把中国的文化做成一系列产品,打造、扶植中国节庆产品的产业链”。

  “中国镇”的概念提出来之后,一定会有人质疑,王永权说这样“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虽然是玩笑话,但是“免费教育、高福利、建新莞人廉租公寓这些,都是我们认为值得做、应该做、可以做的事情”。■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三联生活周刊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免费 教育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