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低薪时代注定在中国画句号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8日13:45  法制晚报

  低薪时代注定在中国画句号 中国制造尝试高端经济转型迎来契机

  “中国的低工资时代宣告落幕?”

  “中国劳动力不再廉价?”

  “从纽约到东京,企业经营者此前担心的时刻已经到来?”

  ……

  外国媒体纷纷发出这样的疑问。

  过去,外媒似乎从未关心过那些为西方人制造吃穿用产品的中国员工的情况,但富士康事件改变了这种情况。

  外媒观点

  中国或失竞争优势

  法国《世界报》讲了一个故事: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是历史上第一位使用流水线生产的企业主。

  他在晚年意识到,让工人获得更高的工资,可提高市场购买力,并最终有利于企业本身,于是他为每个工人加了2美元工资。

  然而今天,中国的加薪是否也会起到这样的效果?

  过去十年中国一直是“世界工厂”,该地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低廉的人力成本。

  但是,商业咨询公司Al-ix Partners发布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去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作为全球最低成本零部件制造国的地位,已被印度和墨西哥超越。

  部分经济专家提出中国经济增长趋缓的可能性。

  花旗银行亚洲区前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说,低成本劳动力一度充裕的中国正在迈向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现象消失,工资、消费价格和通胀开始上升,中国可能出现的这种态势,将迫使一些制造商转向印度和越南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罗伯特·蒂格诺认为,随着工人工资提高,中国将失去此前拥有的竞争优势。

  《金融时报》文章说,随着薪资上涨增加制造商成本,以及汇率波动可能将制造商的微薄利润化为乌有,中国正在丧失其作为制造业出口基地的最大优势。

  “外资乐土”可能结束

  美国之音VOA《中国工厂提薪,全球价格上涨?》一文援引专家的话称,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劳工提薪势必拉动世界各地的物价升高。

  一些西方评论人士就此惊呼:中国的“外资乐土”时代已经或至少开始结束了。英国广播公司BBC引述一些分析人士的话说,这表明了中国当代工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同时还表明,廉价的中国劳工时代即将结束。

  但东南亚的国家高兴了。美联社预计,可能会有数以千计的公司不得不把业务转到越南等低人力成本国家。

  印度媒体也称,中国的工资上调可能会对印度有利,因为富士康的高官近日表示,可能会往中国北方的两个低成本地区,或者向印度和越南搬迁。

  ●专家分析

  廉价劳动力不可能永远提供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丽宾说,我国一直处于产业链末端,为其它国家的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却拿着少之又少的利润,这本身就不符合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转型是我国发展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她说,只要我们的工资上升速度不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我们的企业就依然有竞争力。我们不可能永远为西方提供廉价劳动力。

  博弈胜者

  “中国制造”有前进空间

  《联合早报》的评论认为,西方企业如果只想到劳动力成本低的各国投资设厂,选择余地其实不大。

  缺乏成熟工业基地和产业链条的东南亚国家,进入的门槛和难度不容小看。印度的法制状态和社会发展水平,同样也无法与中国相比。

  不可否认,中国与西方国家在“中国制造”的商品价格战上,会有一场残酷的博弈。中国劳动力的成本已经只能升不能降,中国出口企业也不能只做不赚钱的生意;相比之下,一直有着高利润的西方有更多后退的空间。

  这个时候,双方比的就是信心和定力。

  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提升而带来“中国制造”价格的提升,是正常的。不过,“中国制造”价格的提升并不是漫天要价,而是漫长的调适过程,直到让中国与世界都完全适应为止。

  ●专家分析

  可能带来失业问题

  中金公司分析师称,如果今年薪资增幅超过生产效率增加幅度,企业利润率可能承压,因为中国出口商品价格由国际市场决定,制造商很难将增加的成本转嫁出去。

  那么,明年可能出现一场全新的博弈。中金公司预测,随着企业招聘意向转为谨慎,中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告一段落,当前紧俏的劳工市场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失业问题。

  该公司估计,政府的刺激计划在2009-2010年间创造了2500万个临时就业岗位,而一旦刺激措施结束,2011年中国城镇失业人口可能达到4000万。

  拉动消费

  中国或成“世界市场”

  “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外媒如此评论。《华尔街日报》的评论宣称,这是个分水岭,涨薪潮注定要改变这个国家的经济。

  如何改变?如果中国真的因此失去了“世界工厂”的头衔,它将变成什么?

  媒体认为,正如之前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一样,随着民众日渐富裕,中国正尝试向价值链的高端运动,从而有助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渣打银行经济学家严瑾说:“这是个好消息,它将开始推动消费开支。”

  瑞士《视野报》也表示,较高的工资对中国也是重要的,这可以推动国内消费,使中国经济减少对出口的依赖。

  法国《世界报》称,中国工人的工资从2005年以来大幅度增长,但按统计,中国工人平均每小时的工资只是韩国的5%,巴西的17%。即使工资大幅增加,仍是全球劳动力性价比最高的地区之一,加薪不会影响跨国公司的产品竞争力,反倒会培养更广阔的市场。

  ●官方说法

  中国劳动力市场有潜力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姚坚对此表示,63%的外资看重的是中国市场的未来潜力;其次,中国相关产业配套比较完善,比如笔记本电脑涉及的上下游产业,在中国都能找到很好的支持渠道;再者,中国有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市场。

  目前,中国每年有600万的大学毕业生,此外还有大量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

  转型契机

  中国经济可能转型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称,富士康与本田两大产业巨擘上周相继大幅调高员工薪资,目标虽是平息员工的不满情绪,却是象征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里程碑,意味着中国正从出口导向转变为内需推动的经济体。

  薪资上涨对低价的鞋子、玩具、成衣制造商将构成重大威胁,他们的利润率往往仅有2%,这类工厂投资者一般都来自中国台湾或香港,最近已有往越南、柬埔寨与印度尼西亚等工资更低的国家转移的趋势。

  不过,很多层级较高的制造商仍将留在沿海。例如,本田盯上的是潜力无穷的中国内需市场,迁徙海外自然毫无意义。

  经济顾问商Drago- nomics公司的主管柯洛伯预测说:“低成本、劳动力密集的工厂会离开,政府真的想要的公司则会留下。”但即使是留下的公司,也不能再按过去的方式经营。

  他说:“这是薪资与获利之间的零合游戏,如果薪资快速升高,获利增长不是减慢就是下降。”

  ●专家分析

  加薪成间接推动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副教授蓝庆新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从短期时间上来看,加薪还不会起到使中国经济转型的作用,但从长期来看,或多或少会起到间接的作用,激励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有助于刺激消费通胀可能性不大 中国翻薪不会为CPI火上浇油

  对于见惯了,也议论惯了中国GDP增长多少多少的外国媒体来说,人保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消息绝对是新鲜事。

  实际上,上一次官员提“国民收入倍增”还是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时隔50年,当又一个崛起的经济大国拍着胸口说,我有能力让国民收入翻倍的时候,世界不得不侧目。

  外媒担心

  涨工资=涨价?

  涨工资=涨价,这是许多外国媒体在注意到中国增加国民收入计划后的第一反应。

  一些经济学家也担心,国民收入的增加将刺激CPI的上涨,甚至会影响到将CPI控制在3%的努力。

  无论老外担心的是中国的经济状况,还是自己日后的消费账单,总之“中国要涨工资”这个消息,令外媒立刻兴奋起来。

  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中国加薪全球涨价》的文章称,经济学家认为,中国人的收入增加最终会影响到全球经济,推高T恤、运动鞋等商品的价格。

  《纽约时报》警告美国读者,中国工人工资的上涨,可能给西方消费者带来副作用:从沃尔玛的廉价玩具到苹果的拉风iPad,可能都会涨价。

  瑞士一位经济学家称:“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抑制全球通胀的稳定力量,现在这个时代要走向结束了。”

  美国《华尔街日报》援引澳新银行分析师的话称,对中国经济而言,通胀仍是个风险。工资上调,将给工厂上调最终产品的价格带来压力。因而,通胀压力将继续上行,CPI通胀远未触顶。

  英国《金融时报》也认为,薪资上涨将带来一定的通胀压力,但同一篇文章也承认,尽管短期内中国确实面临着通胀预期,但长期而言,随着食品和房地产价格的下降,通胀也将恢复到较低的水平。

  渣打银行的数据显示,除2009年以外,自2003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工人工资年增长率在5%到10%,而今年2-3月间的增幅在8%-12%。

  业内解读

  不会为CPI火上浇油

  担心归担心,更多的媒体和业内人士还是看到了积极层面,认为中国的市场和企业,有能力消化掉工资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和通胀预期。

  JP摩根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尽管中国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努力会让劳动力成本不再低廉,但通过提高单位劳动力的生产力,单位劳动力的成本仍能够保持稳定,再加上PPI指数走低,提高收入不大可能导致CPI的突增。

  除了生产率的提高外,制造业的定价权并不强,这也限制了厂商把加薪带来的成本上涨向物价上涨传递。

  报告举例称,实际上,早在2007年到2008年间,中国曾经历20%的工资上涨,但到2008年第三季度,核心CPI也不过是2.1%的水平。

  报告认为,总体来说,加薪不仅不会为CPI火上浇油,而且还有助于刺激消费,并促进私营经济领域。

  世行:对中国CPI预期未提高

  新加坡《联合早报》也借日本的例子指出,日本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正是建立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的。

  该报评论指出,没有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经济高速增长就不可能,从而不断增长的国民收入也就成为无源之水,即使一时能够实现,也不过是通胀与挤压企业利润的代名词。

  文章认为,中国要想延续日本的成功,也应当借鉴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经验。

  同样,在世界银行的季度报告中,世行驻京高级经济学家路易斯·库伊斯指出,近几个月来,中国单位产出的劳动力成本仍然保持平稳。工资可能会上涨,但中国劳动力市场具有良好的弹性,因此不大可能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世行并没有因为加薪而提高对中国今年的CPI预期,而是维持了年初“上涨3.7%”的数据,并且预计2011年CPI涨幅将回落至2.8%。

  汇丰:工资增长不会造成通胀上行

  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认为,工资上涨对收入和消费的提振作用毋庸置疑,但在目前通胀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不免又引起人们关于工资上涨推动通胀上行的担忧。

  事实上,富士康为员工加薪30%仅是个案。从制造业平均工资增长水平来看,名义增速约14%,加上制造业就业人数3%的年增长速度,我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年增速为17%左右,不可谓不强劲。

  但如果与制造行业及全部工业产出增长分别高达30%和18%的水平相比,劳动成本的上升是与单位劳动成本下降相伴而生的。因而,目前的工资增长不会造成明显的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

  近期,不少地方政府也在致力于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但由于之前基数普遍较低,因而影响有限。

  而且,上调后的最低工资标准能否不打折扣地执行还要画问号。由于小型私营企业占中国总就业超过60%,这些企业通常很容易绕过政府规定,通过雇佣更少工人,或者减少工资之外的其他补贴来缓解最低工资上涨带来的冲击。

  鉴于此,屈宏斌认为,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至少在短期内不太可能产生显著影响。

  外媒认同

  提高国民收入中国有能力

  加薪是政府干预?

  在奉行自由经济理论的英国,尽管媒体承认提高国民收入是好事,但还是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即政府对市场干预会不会引起市场的扭曲。

  《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认为,工资大幅上升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如果中国总的经济形势平稳,农民工工资还会有上升空间,如果“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规定工资翻番的时间是10年或者以上,那么在正常情况下,政府没必要为实现这个目标做任何事情。

  如果这个计划规定“年均工资增长15%、5年翻一番”,那就必须赋予政府更多的资源与新的手段去实现这个目标。在政府努力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有可能会造成新的市场扭曲。

  如果工资上升速度快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企业的竞争力是会降低的,这样会导致企业订单转移、工人失业,与所谓的“倍增”目标背道而驰。

  《纽约时报》则称,如果不提高国民收入,尤其是工人收入,将有几亿中国人没法加入到国内消费的大潮中,而后者却是中国实现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基石。

  无论有怎样的担忧,各国媒体一致认同的是,中国确实已具备了提高国民收入的能力和时机。

  提高国民收入中国有必要

  早在今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时,外媒就推测中国到了调整国民收入的时候了。当时美国《华尔街日报》认为,今年中国两会的主题仍将是经济,但经济的焦点正在转移,从对经济增长率的讨论,变成如何确保国民财富更公平地分配。

  加拿大《环球邮报》更加乐观,认为提高国民收入的政策非常可取,因为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从投资驱动转向更多由消费拉动的阶段。

  美国《波特兰先驱报》指出,中国工人的腰包鼓起来,对从大到波音飞机小到巴西大豆的一系列外国企业都是好消息。

  分析人士说,中国政府制定工资增长的计划,以此为刺激国内消费及减少经济对廉价出口的依赖的一种途径。决策者们乐见国民收入的提高,因为这有助于缓解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

  无论怎样质疑与猜测,外媒一致认为的是,中国提高国民收入是有必要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