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官员财产公示再次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本报记者走访湖南浏阳、湘乡等试水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地方,探寻这一源自西方法治社会的反腐利器,在中国地方现实政治土壤中的生存状态和制度变异。
浏阳和湘乡纪委官员,都曾担心媒体的过分苛责,可能将新生事物“扼杀在摇篮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对记者说,外界的批评,可能成为反对改革的借口,而反对者主要来自“内部和它的上层”。
没说停,也没说继续
“阿勒泰廉政网”上的公示栏信息,依旧停留在2009年2月。
“谁说我们试点结束了?”7月19日,面对南方周末记者的询问,湘潭市纪委一位领导反问。
2009年11月,湖南湘潭市下属的县级市湘乡,一举公布市委、政府、人大、政协一把手在内的9名市委常委,以及公检法主要领导等69名正、副县级干部的住房情况,被认为是目前最彻底的财产公示。而湘潭市纪委正是这一改革的操刀者。
湖南湘乡69名官员的住房情况在公示一个月后撤了下来,至今半年过去,尚没有后续的动作。
自2009年2月新疆阿勒泰地区在全国首先公开当地官员的财产之后,浙江慈溪,湖南浏阳和湘乡等地纷纷加入探索行列。南方周末记者调查采访发现,有的试点仍在继续,但选择躲避舆论关注,有的试点则陷入“冬眠”状态。“我们没说不做了,也没说要继续。”在湘潭市纪委,一位湘潭市的官员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湘潭市纪委一位官员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住房公示的做法后来没有坚持下来,也没有推广。本报记者向包括湘潭市纪委主要领导在内的多位官员正面求证,结果都是不置可否。
“我们还没来得及写总结。”湘乡市纪委常委方永红说,她表示不便发表意见,因为处级干部管理权限在湘潭市,试点由湘潭市纪委主导。
此前,新华网和《三湘都市报》的报道说,湘潭属于中纪委的试点,它将官员住房信息公开的试点任务,交给了其下属的县级市湘乡。经手此事的湘潭市纪委党风室主任崔旺表示,相关材料已经上报上级纪委,但目前不宜公开。
湘潭市纪委婉拒了本报记者进一步采访的要求。“我们是按上级纪委的要求进行探索性工作,一切听从上级组织的安排。”湘潭市纪委书记彭雁峰给记者发来短信解释说。
在遥远的新疆阿勒泰地区,推行官员财产公示一年多后,“阿勒泰廉政网”上的公示栏信息,依旧停留在2009年2月。不过记者也发现,惟有该地的公示信息,一直没有从网站上撤除。
当初主持这一改革的阿勒泰纪委书记吴伟平,在去年8月因积劳成疾去世。
对于吴伟平去世之后,阿勒泰这一改革的未来如何,包括三位纪委副书记在内的阿勒泰官员,都拒绝接受南方周末记者的电话采访。
“第二步”,小步走
“我们网站上有一只鱼(动态窗口)到处飞,那还不够明显吗?”
与新疆阿勒泰、湖南湘乡“试了一步”相比,浙江慈溪和湖南浏阳,都已进行了第二轮的官员财产公示。不过,它们的动作都小心翼翼。
浏阳刚刚在7月5日至8日,进行了新一轮拟提拔干部的任前财产公示。他们吸收了一个多月前下发的中央“16号文件”(即《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精神,在申报内容上进行规范,“它有的我们都有,它没有的我们也有。”
不过,7月13日,南方周末记者到浏阳联系采访时,有官员并不知晓几天前新一轮干部任前财产公示的消息。“那不都已经是去年的事情了?”他问道。
但浏阳市纪委表示,他们已经提前发出了预告。“我们网站上有一只鱼(动态窗口)到处飞,那还不够明显吗?”浏阳市纪委常委潘礼寿对本报记者介绍说,浏阳人已形成见到人事公告后去看财产信息的习惯。
7月2日,《浏阳日报》刊登了这批干部的任前公示公告,记者看到,公告列举了年龄、学历、现职和新职等信息,但未公布干部财产公示的时间和具体的方式。
慈溪的新一轮公示,在2009年12月和今年1月完成。最大的变化是,公示对象由“副局(科)级以上的市管干部”扩大为“全市市管干部”,主要是增加退居二线的干部。公示内容亦有扩大,比如增加登记子女、配偶名字房产信息。
不过,四中全会之后被要求列入领导干部个人重要事项报告中的“投资”,未出现在公示表中。慈溪市纪委给南方都市报的解释是,“在中央对报告的样式出台细则之前,我们只坚持原来的做法。”
浏阳和慈溪在去年第一轮公示中一些争议较大的做法,在第二轮公示中也基本不变:在慈溪,公示地点依然在各个单位内,不登报,不上网,张贴3天;而在浏阳,被公示对象仍为新提拔干部,同样只在网络上公示短短的3天。
事实上,对于公示时间问题,众网友在去年已有所批评。去年9月在“浏阳论坛”,版主“店小二”告知网友可前往“浏阳党风廉政网”查看公示信息,那时已是公示最后一天(2009年9月24日)的上午8时48分。后来错过时间的网友打开该网站相关公示栏,只能见到一朵寓意“廉洁”的莲花。
浏阳市纪委常委潘礼寿却不认为3天时间太短。“这是一个科学的制度设计。”他说。浏阳去年公示的三天里,第一天点击率上万次,第二天剩下五千多次,而第三天只有几百人。他认为,“真正关心的,前面两天就去看了。”
本报记者获得许可,观看浏阳市纪委的网站后台,发现公示信息有留言功能,但均未填写。难道没有网友回复?工作人员解释说,只有管理员才能看得到留言,而只有领导才有管理权限。潘礼寿表示,留言严格保密,是为了保护举报人。
在当地最热门的“浏阳论坛”,仍可以找到去年4月以来的14条相关帖子,而有关新一轮公示的话题数则为0。而本报记者在“湘乡论坛”尚能搜到1条相关的帖子。
浏阳只公示新提拔干部,曾被人认为是力度不够。潘礼寿说,事实上,今年3月,全市所有干部财产档案已全部整理入档,“表格跟公示的一样,时机成熟可以公布。”他现在正酝酿,将调动岗位的干部也纳入公示范围。
纪委被围观者“吓”得不轻
那些前来“取经”的地方,至今都没有推行财产申报制。
各地试水财产公示的过程中,纪委官员们显然都被蜂拥而至的媒体“吓得”不轻。面对激动的围观者,他们有意回避“官员财产公示”的字眼,难言之隐溢于言表。
慈溪自始至终都拒绝戴上媒体所给的“试点”帽子——在媒体报道中,它和新疆阿勒泰被称作“一东一西两块惹人注目的‘试验田’”。当时推行此制的原慈溪市纪委书记周忠贤,几乎每次都要跟媒体澄清:“我们做的是‘廉情公示’,不是‘财产公示’。”
“廉情公示”,本意是对国家建立预防腐败体系战略的呼应,想建立“廉情预警信息机制”。它还包括廉洁自律、廉洁执政情况等,这些情况纪委更加看重,但是,“媒体大多只对财产公示感兴趣”。
在慈溪当地官员看来,慈溪廉情公示只是每年年底例行的“述职述廉”工作的延伸——“纸上写写”变成了“贴到墙上”,并非改革或试点。
而浏阳也曾经为这一改革的称呼感到烦恼。去年3月,浏阳推出“十廉”制度,同样是对建立预防腐败体系的呼应,包含公开诺廉、个人述廉、群众评廉等内容。没想到只有列最末一项的“申报示廉”,在媒体的报道中被单独放大,结果造成全国轰动。
潘礼寿坦言,自己最担心媒体断章取义。比如,他此前曾解释说处级干部管理权限在长沙,但还是有媒体拟出“湖南实施官员财产公示仅限科级干部”的标题。
他甚至还曾与一位外地记者辩论了几句。那位记者追问:为何只对本地公开,外地人完全看不到公示的预告?而潘礼寿则认为,只有本地人真正关心,也真正了解并能监督这些官员的财产情况。
在这些地方纪委的眼中,媒体的评论和网络的批评,更让他们感到如履薄冰。
地方官员力图使改革的步骤适应地方的政治生态,而公众的期望显得有些迫不及待,双方之间的距离难以弥合。而地方对舆论批评的承受能力,也可能被媒体高估。
本报记者采访的浏阳和湘乡纪委官员,都曾担心媒体的过分苛责,可能将新生事物“扼杀在摇篮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对记者说,外界的批评,可能成为反对改革的借口,而反对者主要来自“内部和它的上层”。
去年年底湘乡所推行的官员财产申报,尽管只涉及住房一项,但因触碰到当地最高领导在内的县处级以上官员群体,当时令舆论颇为兴奋。不过,当地对此事的态度很快转向低调。半年之后,本报记者7月中旬的采访请求,被湘乡市纪委推给了湘潭市纪委,湘潭市纪委推给了湖南省纪委。
湖南媒体人士透露,最初湘潭和湘乡两级纪委都接受了一些采访,但舆论将焦点放在号称房子最小的市委书记和房子最多、最大的某乡镇干部身上,并发出质疑。很快财产申报在当地官场成了敏感词。而当地媒体后来准备的深度报道,最终也没能刊发。
一种观点认为,公开的意义大于一切。潘礼寿掐指计算到浏阳探访的许多地方官员和北京来的学者。在他印象中,那些前来“取经”的地方,至今都没有推行财产申报制。
“还不是真正意义的财产申报制度”
阿勒泰“令贪官胆寒的纪委书记走了”,职位至今无人接替
但一个有意思的现实是,媒体、专家和网友们热烈报道、评论的官员财产公示,在这些“试水”地方,大多没有引起值得记录的轰动效应。
7月份刚刚被公示财产的几位浏阳官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都表示,公示对自己影响不大。在他们印象中,很少甚至几乎没有身边亲友向他们提及此事。
湘乡市纪委常委方永红告诉记者,“我们很爽快地接下试点任务”。她说,纪委推行这一举措没有压力,整个过程非常平静。而浏阳市纪委同样表示,没有一个干部对此反弹。
平静的另一个表现,是到目前为止,从阿勒泰到慈溪,从浏阳到湘乡,几个地方的纪委都表示,至今没有人因财产申报问题被问责。有的地方甚至自称,从未接到任何举报。
从阿勒泰到浏阳、湘乡和慈溪,对于干部不如实申报、公示财产,相关处罚措施都是党纪处分,比如曝光,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限期改正、责令作出检查和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批评等处理。
浏阳纪委常委潘礼寿担心两件事,一是法律关于隐私权的界定问题,二是万一官员都不如实申报怎么办?第一次公示后,他觉得自己的担心有些多余。“不能打包票说都真实,但大的不差。”他相信自己对当地情况比较熟悉,但也坦言,无法保证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也无法保证官员全都如实填写。
实际上,纪委有时也根据疑问前去调查。潘礼寿说,他曾经带人半夜到房产局查资料,结果显示房产确不属怀疑对象所有。
浏阳市纪委认为,公示还是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他们发现,针对官员个人财产的信访少了,一些经商办企的官员也在退出,个别申报材料还成为办案的线索。
“现在各地出现的这些试点或者探索,还不是真正意义的财产申报制度。形象地说,100公里现在最多也就跑了10公里。”反腐专家、湖南商学院副院长王明高说,一个完整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应包括“申报对象——申报——公开——监督——问责”5个环节,目前地方的探索,刚刚迈出“公开”的步伐。
事实上,这几个地方能够迈出“公开”的一步,更多取决于地方主政者的个人化的探索,并未有尚方宝剑在手。近日中央公布的《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中,对领导干部个人事项,仅规定为向本单位或上级组织人事部门申报。
在阿勒泰,采访过吴伟平的记者相信,阿勒泰能破冰官员财产申报,与吴的政治理想有密切关系。在2006年调入阿勒泰之前,吴伟平是新疆自治区纪委纪检监察室四室主任,“曾协助中纪委办理过多起案件”。吴敢于面对比较尖锐的问题。对“退钱赎罪”、礼金“零申报”等质疑,他都对答如流。
吴伟平去世后,一位网友在去年12月发表帖子纪念他:“令贪官胆寒的纪委书记走了”,惜乎应者寥寥。他去世至今已快一年了,阿勒泰纪检委书记的职位仍无人接替。在阿勒泰廉政网上,领导班子成员分工一栏里,纪检委书记的头像和姓名,仍是一片空白。南方周末记者 苏永通 实习生 周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