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应积极开展产业规划和布局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8日18:54  瞭望

  必须积极开展产业规划和布局,坚持“内容对接、平台开放、终端多样、标准兼容”的产业发展原则,加快内容整合以及相互对接、电子书内容平台建设和终端解决方案优化。

  尽管电子书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但是目前相较于手机、多媒体播放器等终端市场,手持阅读器用户数量依旧有限。要想推动电子书产业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拓展市场,增加用户需求。当前阻碍电子书市场扩大有三大瓶颈。

  一是内容资源供应不足。

  内容是电子书产业链中的核心。上海世纪创荣数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顾问陆纲认为,没有强大的内容支持,阅读终端就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根据《2009电子(纸)阅读器测试报告》分析,国产手持阅读器往往注重功能的丰富性和对开放内容资源的适应性,而国外品牌更注重对内容资源平台的建设,并围绕其资源平台设计制造自己的产品。当前国内电子书的内容资源非常有限。无论是预置到终端设备的图书,还是可供下载的网络在线平台,内容都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许多读者想看的经典书、畅销书难以找到,也无法通过电子书终端阅读。

  导致电子书内容资源匮乏的原因,是当前数字版权保护和商业模式不完善。要丰富电子书的内容资源,必须大力推动出版产品的数字化,图书的数字版权问题无法回避。目前出版商等内容提供方在数字版权上的收益,多来自数字版权分期买断或与终端制造商、通信运营商收益分成的模式。相较于终端设备商和通信运营商,出版社的收益十分有限,内容方的市场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由于担心数字版权的出售会冲击既有纸质图书的销售,部分传统出版社对于数字图书出版还持观望态度。

  二是缺乏统一共享的内容平台。

  参照国外电子书产业发展经验、数字图书版权运营模式,应建立一个共享的开放式平台,供版权商和读者自由交易。只要格式支持,版权方可以向任何终端用户提供付费下载。目前,由于数字版权保护不完善以及出版社之间存在的内容竞争,降低了出版商推动共享平台建设的积极性。许多电子书的终端制造商为销售产品,各自建立不同的内容平台,比如汉王书城、EDO文库等。许多通信运营商不满足于只作为通道,也开始参与平台的竞争。电子书上下游产业市场领域交叉,各自为政,导致内容平台缺乏统一管理,制约了共享开放的平台建设。

  三是终端价格偏高,阅读体验未能让用户完全满意。

  目前国内各类手持电子书阅读器市场售价一般在两三千元左右,超出了许多普通消费者的心理承受价位,大部分消费者期望电子书终端的价格能在千元以下。因此,当前电子书消费者大多将其作为礼品馈赠亲友,而很少有人将其看作日常学习工具购买后自己使用。此外,许多消费者担心电子阅读器辐射强、屏幕不够清晰、长时间阅读易导致视疲劳等,依旧倾向于阅读传统纸质书报。

  中国要想抓住全球电子书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进一步扩大市场,必须积极开展产业规划和布局,坚持“内容对接、平台开放、终端多样、标准兼容”的产业发展原则,加快内容整合以及相互对接、电子书内容平台建设和终端解决方案优化。

  首先,加大数字版权保护,加快传统出版业内容与终端对接。上海世纪创荣数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顾问陆纲认为,政府部门应尽快建立适用于数字出版领域版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内容版权保护,切实维护权利人利益,进一步完善电子书产业版权保护环境。同时,行业内应建立服务平台,先协助传统出版书解决内容转换问题,进而共享终端市场。目前,上海市已建立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以加快中国数字出版标准化建设进程,推动中国传统新闻出版企业实现数字出版的战略转型。此外,还要积极探索电子书行业合理的商业模式,推动盈利方式从目前的硬件利润向付费阅读转变。

  其次,整合各类内容资源,建立综合性和开放性的数字内容平台。据盛大文学有限公司CEO侯小强介绍,由盛大集团投资建立的OPOB基金首席合作伙伴“云中图书馆”即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开放海量版权内容、开放图书分销资源、开放软硬件解决方案。电子书行业的上下游企业,包括所有内容提供商和硬件厂商,都可以接入云中图书馆。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要继续积极推动此类综合性和开放性的内容平台建设,鼓励内容与平台对接。同时,坚持终端发展的多样性,实现电子内容多格式、广兼容,形成电子书阅读终端、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类阅读终端共同发展的态势,加大商业和销售模式的创新力度。

  此外,还要进一步优化电子书阅读终端解决方案,降低成本,提高终端阅读体验。上海易狄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丁辉文表示,电子书终端产品要想扩大市场份额,必须建立低成本优势并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终端解决方案。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整机企业在控制芯片、通信芯片等终端核心元器件领域,开展相关研发和产业化工作,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降低终端的市场价格,提高消费者购买能力。同时,加快推进电子油墨技术,提高显示屏的清晰度,支持双面显示、多屏重叠阅读功能,支持读者在书上画线、标注、检索、加书签功能,进一步缩小电子书与纸质书的阅读体验差异,提高消费者对电子书的认可度。

  文/陆文军

  “读什么”,似乎成为一个令世人无比苦恼的问题;而“怎么读”,则是另外一个让商家们最为兴奋的话题。

  语言和文字的出现,无疑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为重要的事情。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和文字的记载媒介的出现,则对人类文明的延续、发展和进步起着同样甚至更加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从先古的龟甲和兽骨,还是到后来的竹简与纸帛,直至如今各类的光、电、磁介质,正是由于这些媒介本身不断的演化与丰富,才令浩浩荡荡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得以记录下来,并且流传开去。人类社会的文明,才得以累积而前进。

  各类信息技术产品在近几十年的迅猛发展,帮助人类快速跑步进入一个信息时代。然而,要对如今这个时代产生的信息量进行描述,似乎“信息爆炸”这一词语也早已显得了无新意。

  2008年国际存储巨头EMC公司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2007年全球产生的数字化信息即“数字宇宙”的总量为2810亿吉比特,而2006年这一数字为1610亿吉比特。根据预测,这一数字将在近年继续呈几何级数膨胀,2011年将达到1.8万亿吉比特。

  在此背景下,“读什么”,似乎成为一个令世人无比苦恼的问题;而“怎么读”,则是另外一个让商家们最为兴奋的话题。

  许多人依然喜欢手捧书卷而读,喜欢那种纸张透着墨香,书页摩挲指尖的感觉。但这样的传统阅读方式,在这样的信息数量急剧膨胀、信息存储方式多媒体化的年代,似乎已经过时。于是,eBook——电子书应运而生。

  追逐潮流

  简单地说,电子书是指供人们阅读的数字化出版物,它有别于传统以纸张为载体媒介的各类书、报、杂志等出版物,而是利用信息技术将一定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多媒体信息,通过数字化记录的方式储存在包括以光、电、磁等为介质的电子设备中,借助于特定的设备来读取、复制、传输。

  需要专门解释一下的是,电子书广义上而言一般包括各类电子出版物,而狭义上则专门指电子阅读设备,又称为“电纸书”。目前市场上寻常可见的多种手持阅读设备,均可纳入“电纸书”的概念中。电子出版已经成为潮流,而“电纸书”的前景,则依然令人雾里看花。

  姑且抛开多数人还是习惯或喜欢捧卷而读的个人感受,电纸书与传统印刷出版物相比,无疑具有诸多优点:携带方便、内容可无限量更换、内容来源多元化、易于标记与检索、互动性强、能够阅读多媒体信息,等等。此外,降低阅读成本、减少纸张而环保等优点,也往往为人津津乐道。诸如可以修改文字大小、颜色等个性化功能,更远非传统图书可比。

  因此,电纸书一经问世便吸引了诸多人的目光。而像亚马逊的Kindle这样的业内代表性产品一经推出更是洛阳纸贵一时,引发诸多“粉丝”大解钱囊追逐潮流。而由于中文的独特特性,以汉王为代表的国产企业也在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国产电纸书,加入市场争夺之中。特别是苹果公司iPad的最新登场,无疑令电纸书的市场之争更趋白热化。

  客观而言,基于电纸书自身的诸多优势,特别是在其解决了屏幕背光问题、发明了电子油墨技术等之后,其发展势头更显迅猛,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迷上了电纸书。

  诸多制约

  电纸书是否就能从此出现在人们的掌间与眼前,成为独自笑傲江湖的利器呢?恐怕,也并非如此。

  首先,电纸书与传统印刷书籍给人带来的阅读感受是不同的,这一点,至少在短期的未来是无法改变的。尽管已经有人描绘出电子书将可能很快成为可任意折叠的柔性纸张,但是一书在手的感受依然不是技术进步能够彻底取代的。

  其次,电子书的发展前景还取决于其内容的来源。尽管对于电子书而言,无论是通过存储设备互相拷贝、无线传输、网络下载等早已经实现,但是究其源头,即阅读内容的来源,还受到版权、著作权以及诸多利益纠缠的限制。所有出版物全面实现电子化出版显然需要假以时日,而说服所有出版商放弃传统业务也非一朝一夕之功。

  再者,电子书终究不过是个“容器”,如果它盛放的内容不是特别好、特别全的话,它的发展依然会受到限制。在以免费和共享为标志的互联网大行其道的时代,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电子内容易被盗版从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问题,电子书的内容再丰富,也不能涵盖全部。就好比数字音乐在近20年间早已经普及到全球各个角落,唱片业受到冲击而呈现出萎靡的状态,但毕竟依然顽强地生存着。

  另有人开始憧憬,电纸书将在某些特殊领域大显身手,例如,“电子教科书”,学生们很可能一本电纸书在手,而就此告别沉重的书包。但对于需要动手、动脑,完成练习书写、计算等等学习内容的学生来说,电纸书至少受到传统文化的强大对抗而不能完全取代纸质课本与作业簿。

  更为关键的是,电纸书的发展受到诸多类似电子设备的强有力竞争。从广义而言,PDA(个人数字助理)、手机、电脑等各类可以实现电子阅读功能的电子设备,都可以切割电纸书市场;尤其是手机,这一最初作为单纯通讯产品而问世的创新之作,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朝着融合各类电子终端的趋势而发展。

  可亦非可

  如今的手机中每增加一个小小的模块,就可能影响甚至消灭一个行业的发展前景。手机具备录音功能之后,录音笔这样的电子设备已经在市场上一蹶不振;具备摄像头之后,特别是随着摄像头像素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再随身携带数码相机;而在移动互联网的带宽不断提高的今天,使用手机上网、玩游戏、视频电话等等新业务的涌现,也正在威胁并一点点蚕食着其他电子设备制造商的生存空间。

  现在,许多手机已经具备了电子阅读的功能,成为电子阅读器家族的一个新成员。而伴随着手机的屏幕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强,功能单一的电纸书,其发展前景究竟有多么广阔,实在是个疑问。

  当然,电纸书还是会随着技术发展而不断赢得新的用户,正如电子邮件几乎不可或缺的今天,传统纸质邮件依然没有消失;技术进步造就的创新可以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但不会摧毁传统印刷行业,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这样的情景不会出现。

  人们早上起来会习惯性地通过某样电子设备接收最新的报纸内容开始阅读;上班路上会打开某样电子设备开始欣赏自己喜爱的歌曲或者视频;随时随地会接收到友人通过无线网络发来的各种多媒体信息——这样的情景其实已经在如今成为现实,但这样的电子设备,却并非电纸书,而是手机。

  所以,在一些人看来,eBook,可亦非可,至少目前如此。

  文/潘治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瞭望

更多关于 数字化 阅读 电子书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