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江泽民特区思想重在“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1日14:11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文章:江泽民特区思想重在“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特区的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进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使中国走向全面现代化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袁元  实习生  唐茵

  江泽民是最早参与创办经济特区的领导者之一,对深圳特区的关心、关注、期待,早在特区成立之初就开始了。他先后十数次来到深圳视察指导工作。从东门步行街到南岭村、莲花北村,从中兴、康佳等企业再到华侨城,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他给深圳的支持和关心,是具体而实际的,深圳经济特区十周岁生日和二十周岁生日之际他都曾专程来到深圳祝贺。”采访中,中央文献研究室第四编研部副研究员张明杰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在特区事业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江泽民勉励深圳经济特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努力形成和发展经济特区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参与创办经济特区

  张明杰介绍说,早在1980年至1982年,江泽民担任国家进出口委员会、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期间,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两委”主任谷牧的具体指挥下,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

  比如,江泽民曾多次赴广东、福建两省,投身于经济特区的选址、规划,千方百计地协调解决经济特区在创建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难题;他积极参与在广东、福建两省实施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和制定《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的工作;他率领代表团出国考察出口加工区,总结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经济特区建设和制定系统的特区政策提供重要的参考建议和依据。

  “可以说,江泽民站在改革开放的第一线,直接参与创建经济特区的决策和实践,为经济特区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谈及特区创建之初面临的最大难题和突破,张明杰分析说,最大的难题就在于改革开放初期僵化的思想观念、传统的体制机制等障碍,“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是创办经济特区的关键所在。

  在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撰写的《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生动地展示出特区创建之初的艰辛:

  1980年8月8日下午,江泽民去深圳蛇口工业区视察。蛇口的对外开放和发展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与工业区负责人座谈后,针对工业区遇到的许多困难和问题,江泽民指出:“我们在四化建设中确实碰到许多问题。我认为有些是认识问题,因为特区是个新事物,而我们长期闭关自守(也有外国长期对我封锁的影响),对国外新情况缺乏了解,因此,想的,做的,常常是老框框,这些认识问题,我认为是可以原谅和可以说服的;但也有属于封建主义甚至封建割据的问题,有些单位大权在手,不照他们的旧框框办,怎样说他都不同意,对这种封建割据,则要做必要的斗争。”

  引领经济特区高速发展

  “如果说,没有邓小平就没有经济特区的创建,那么也可以说,没有江泽民,经济特区就不可能有新的高速发展,更没有今天的辉煌成就。”张明杰说,回顾江泽民关于深圳的讲话,都很有针对性,解决了一些相当重要的问题。

  1990年6月,在江泽民主持中央工作一周年前后,他亲自到深圳作了三天的实地考察。他充分肯定了经济特区十年的成就,提出要继续把特区办好,发挥在改革开放中的“排头兵”作用。同年11月下旬,江泽民出席了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十周年的庆祝活动。在11月26日的招待会上,他发表了重要讲话:

  “经济特区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创办经济特区的实践是成功的,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它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丰富了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经济特区要在过去十年成就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不停顿地把各方面工作推向前进”;“经济特区的有关政策,党和国家要保持其稳定性和连续性,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期望,再过十年,当经济特区庆贺它建立二十周年的时候,将会创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更大成绩,将会更加生机勃勃。”

  1994年6月,江泽民来到深圳,针对社会上“特区还能不能办下去”的疑惑,他指出:“我认为有必要代表党中央、国务院郑重地加以重申: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

  他还说:“要把发展经济特区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要搞多久,经济特区就要搞多久。”江泽民这样一番斩钉截铁的讲话,使“特区消亡论”没有了市场,避免了一个大的反复,给特区干部群众以极大信心和鼓舞。

  1995年,江泽民又一次来到深圳考察,不仅重申中央对特区“三不变”方针,还就今后如何进一步办好特区发表重要讲话,提出特区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他指出:“随着全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经济特区的特色也要相应地随之发展。今后主要应通过深化各项改革、调整经济结构、自主创新技术、加强全面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完善投资环境、增进经济效益、健全法制规范,使整体经济水平再上一个台阶。”这些指示,为特区建设和发展起了重大的指导作用。

  2000年2月22日,江泽民到深圳视察时指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是很了不起的。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越有必要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在发展较快地区的干部群众中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活动。”对经济特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0年11月,江泽民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上对经济特区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特区要认真总结成功经验,抓紧解决存在的问题,继续“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努力创造新的业绩,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重在“发展”的特区理论

  “对于邓小平经济特区建设思想,江泽民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张明杰分析,如果把邓小平经济特区建设思想与江泽民经济特区发展思想加以比较,可以发现,邓小平经济特区建设思想重在“建设”,而江泽民经济特区发展思想则重在“发展”,两者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正是在多次视察和支持深圳的过程中,江泽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济特区发展理论,系统地解答了新形势下经济特区的进一步发展问题。

  其一,提出经济特区“三个基本不变”的原则。

  1992年后,全国迅速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沿线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在全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条件下,特区还要不要特下去,特区如何特下去,特区将负有什么样的使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江泽民于1994年6月考察珠海、深圳等地时,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特区以后的发展提出“三个不变”的重要承诺,并强调:“要把发展经济特区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基本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要搞多久,经济特区就要搞多久。”由此,特区的使命已从为市场经济探险而逐步转变和升级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开路,发展经济特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二,提出经济特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发展途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使经济特区开创初期优先进行市场化改革的政策优势有所减弱。江泽民在重申“三个不变”的同时,针对特区如何特下去,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讲话。

  1994年6月,江泽民在要求“经济特区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同时,强调“增创新优势,既包括增创经济优势、物质文明优势,也包括增创精神文明优势、思想政治优势、社会全面进步优势”。通过创造优势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就要求特区人民抓住机遇,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迅速推动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特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素质。

  其三,提出经济特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2000年11月,江泽民在深圳要求特区人民认真总结成功经验,“继续‘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努力创造新的业绩,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历史赋予特区的新的光荣使命,为特区进一步发展明确了目标。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就是要特区“带头加快体制创新,率先为全国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探索和实践”;“带头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在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上创造新鲜经验”;“带头增强服务全国的大局意识,加强与内地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支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带头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头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经济特区担负着为中国从经济现代化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全面现代化开路的使命。这里,江泽民不仅指出了现代化的内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而且指明了现代化建设的途径(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产业优化)、方针(两手抓)和保证(党的建设)。

  因此,从本质上讲,江泽民为特区、为整个中国指出了一条现代化之路,一条从经济现代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现代化的道路:就是要靠提高自身素质、增加自身的竞争能力,使中国走向现代化。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瞭望

更多关于 深圳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