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重庆户改拉开千万农民进城大幕:兴奋与观望同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5日14:43  法治周末

  中国农民进城之重庆户改样本

  探访户改中的农民心态

  ■编者按

  在高温如炙的8月,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拉开了序幕。这项被称为史无前例的“千万农民进城运动”,瞬间吸引了公众的目光,掀起不亚于40℃高温天气的关注热潮。

  以重庆为代表的城乡统筹改革工程,或将是未来中国30年改革的一个重点,其中,户籍制度改革是一个关键点。在二元户籍制度备受诟病的背景下,“千万农民进城”隐含的寓意不言自明。

  农民进城意味着有权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对政府而言,就必须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然而,这一切背后的难点到底有多少?

  陈克勋 法治周末记者 戴蕾蕾 发自重庆

  2010年8月,“山城”重庆。

  在这个呼吸空气都感觉热腾腾的40℃高温天气中,同样热腾腾的是被重庆市民称为“千万农民进城”的重庆户籍制度改革。

  一如既往的高温天气,在这里土生土长了59年的农民郑开碧,往年此时都禁不住心中烦躁,如今,走在同样闷热的城市里,她心里却“凉爽得很”。

  “我是重庆市民了。”郑开碧道出了她开心的缘由,言语间掩饰不住梦想成真的喜悦。

  相比郑开碧的开心,紧盯着郑开碧这“大胆”行为在观望的村民们,心中多了些许担忧和焦虑。“我哪里晓得,转了户口,没得土地了,又找不到工作,到时候该咋办”?

  喜悦与担忧交织在一起,在这座因户改沸腾了的城市到处激荡着,不身临其境的人们恐难真切体会得到。

  而这仅仅是个开端。

  8月15日,重庆户改全面启动。重庆市公安局治安总队政委郭金严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截至当天,已有近1.5万农村户籍人口转为了城镇居民。

  按照计划,今明两年内,重庆市将有338万农村人口转为城镇居民;2012到2020年,再新增城镇居民700万人。

  重庆户改,在这个高温如炙的盛夏,点燃了千万农民的热情,也沸腾了整个中国。

  兴奋者的憧憬

  坐落在重庆市北碚区天府镇的文星村,距离重庆市朝天门64.3公里,尽管位于主城九区之中,但已是“远郊山区”。

  新市民郑开碧的老家就在这里。

  重庆市启动户改的第二天,周末过后的8月2日,郑开碧早早就跑到文星派出所给全家人办了转户手续,成了文星派出所转户的第一人。

  在郑开碧的带动下,妯娌小双在下午顶着40℃高温,也去给自己和78岁的婆婆办了转户手续。

  “我是文星派出所第一个转户的,但不是重庆市第一个。”郑开碧对着《法治周末》记者开心地笑着,并出示了一张A4纸大小的农村居民转城镇居民确认书,上面盖有重庆市公安局户口专用章。

  1985年就离开了土地,去乡里的税务所打工,早就习惯了城里人生活的郑开碧,在文星村可算是个先锋人物,喜欢看新闻、看报纸,喜欢了解新政策,也愿意去尝试。

  在她那三层红瓦顶小楼的客厅里,沙发和桌子上堆满了有关转户的政策资料和报纸。从今年“两会”开始,她就一直在关注农民转市民这件事。

  这几乎与重庆市政府的工作规划同步。

  今年1月6日,重庆市的户改工作就已经上路,开始相关数据采集,着手制定《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意见》,以及建立土地、住房、社保、教育、卫生等方面的配套机制。

  7月12日,重庆市政府审议并原则通过了《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意见》、《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配套方案》。7月28日,重庆召开全市户籍改革工作会议,正式启动户改。

  “报纸上说,肉贩陈刚是第一个进城的,他8月1日就办理了转户手续。”郑开碧憨憨地笑着,笑容里有一丝遗憾。

  45岁的肉贩陈刚,原是重庆市合川区龙市镇龙头村的农民,上世纪80年代初就到重庆主城区务工经商,2007年,在渝中区煤建新村买下的一套100余平方米的住房。此后,他多次试图将户口迁往重庆市主城区,却被告知因学历不够大专水平等原因,无法迁入。

  重庆这次户改,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今明两年内,将有条件的农民工及新生代登记为城镇居民,解决户籍历史遗留问题,新增城镇居民338万人。

  对于何谓“有条件的农民工及新生代”,重庆市政府给出了详解,包括“在主城区务工经商5年以上、在远郊区县城务工经商3年以上的农民工、农村籍的大中专学生和新增退役的农村士兵”。

  在重庆市打拼了多年的陈刚,顺理成章成了第一阶段改革的“幸运儿”。

  沈万林(渝北区回兴派出所第一个登记转户的),范登云一家(江北区溉澜溪派出所第一个登记转户的),时胜明一家(沙坪坝区石井坡派出所第一个登记转户的),他们像陈刚一样,都是在主城区打工多年买了房的人。

  “我不想再种土(地)了,每天上那个坡坡,担肥,那个土贫的很,出不了啥子东西。”郑开碧并不介意透露自己的想法。

  郑开碧介绍说,文星村属于地质沉陷区山体滑坡带,土地多数在坡上,由于土壤难以保住水分,“水都顺着坡流下去了”,最主要的作物是玉米和高粱。

  小双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这里的玉米不是那种“糯玉米”,吃起来“烧心”,人也“不舒服”,“卖也卖不出价钱”。

  郑开碧憧憬的是,转成市民腾退了宅基地和承包地之后,她家能够得到一笔补偿款。这笔钱能让她在城里置办个房子,那怕只有五六十平方米,可以和退伍回来在城里找了工作的儿子住在一起,“不用爬上爬下挺好”。

  在人寿保险公司工作过、熟悉户改政策的郑开碧,其实还有自己的“小九九”:她之前参加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每月可以领170元,到75岁时每月能领190元;转为城镇居民户口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以后,她按50岁以上养老标准缴一个1.5万元的基数,每年缴1300元,缴到75岁或者一次性补缴35800元,以后每个月养老金至少500元,补缴完当年就能享受。

  至于医疗保险,郑开碧参加的新农合,一年20元,如果转为参加职工医疗保险,可以按上年度本市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5%或11%缴费参保,也可以选择继续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郑开碧对此的理解“缴的多自然报的也多”。

  观望者的顾虑

  相比郑开碧的“大胆”,文星村中很多村民显得比较谨慎。

  虽然他们比谁都清楚文星村的状况,退耕还林后土地减少了,村里很多人都不再耕种去打工了。不完全熟悉户改政策的他们,担心“转户以后,宅基地退了,土地没有了,一旦找不到工作,即使有补偿款和保险,最终也难以维持生活”。

  妯娌小双在转户时就比郑开碧有着更多的顾虑。

  47岁的她认为,78岁的婆婆和59岁的郑开碧转了城镇户口“划算”;最难的就是她们这个年龄段的人,距离退休还有8年,缴养老保险还要缴8年;而自己文化水平低,出去找工作很难有人要。

  “宅基地交回集体,住的地方都没得了。”小双说在福建工作的儿子告诫她,退出承包地的补偿款交了社会保险后,如果买房子,“还要老大一笔钱”。

  小双的顾虑是很多“4050”人员转户时的心病,来自江北农村、梁平县、开县、秀山县等地,在重庆市打工的这个年龄段的人也是这样顾虑重重地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家在梁平县的45岁的刘秀(化名)说,自己只有小学文化,这个年纪找工作“没的人要了”,只能靠卖水果赚些钱,“我转城镇户口没啥子用了,要是能给解决工作倒还行,现在政策我还不了解”。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户改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