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大教授南下创业 成为深圳学术拓荒者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6日02:45  北京晨报
北大教授南下创业成为深圳学术拓荒者
  人物简介  胡经之  1933年出生。北大就读时师从杨晦学习文艺学,又随朱光潜、宗白华研习美学。1960年留校任教。1984年赴深圳大学参与创办中文系,任系主任。

  77岁的胡经之将自己一生总结为三个阶段——江南稚子、北大学子和海滨游子。如今,这位谦谦长者,是深圳大学中文系的创办者、深圳大学第一个博士生导师,是深圳作协主席,终身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也是深圳成立经济特区后较早南下“开荒”文化学术建设的拓荒者之一。

  30年前的海淀重现

  第一次踏上深圳的土地是1984年5月1日。当时清华大学副校长、深圳大学创校校长张维,从北大请胡经之与乐黛云来深圳大学创办中文系和外文系,请乐黛云的丈夫汤一介前来筹办国学研究所。

  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讲话,引起了胡经之与汤一介的注意,否则他们连深圳在哪里都不知道。两人一商量,来!先来深圳看看。“我到了一看,就是一个小镇,和1952年我刚去北大看到海淀的样子一模一样。”胡经之描述,那时候的深圳,转一圈儿,半天就没了,就一条街,叫东门老街。稍微像样点的建筑只有一座深圳戏院、一个新华书店、一个工人文化宫,除了这三样文化设施,还有一个像样的酒楼。胡经之发现,自己仿佛又回到了30年前初入海淀的光景,这里,是一片没人开垦过的处女地。

  短短一年盖起大学

  1984年9月,包括胡经之在内的一干教授南下赴深大就任。到了粤海门那里新建的深圳大学,胡经之大吃一惊,从1983年冬天开建,短短不到一年时间竟然已拔地起了三幢大楼,学的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布局,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全部空调,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建筑。这是最初让胡经之惊叹、受鼓舞,在未来被称为“深圳速度”的一种神奇力量。胡经之深深体会到,这个地方确是百业待兴,适合创业适合做事,各种人都有发挥才智的机会,“只要下决心,想干的事很快就能干成。”

  新兴城市干劲十足

  胡经之是江南人,在燕园埋头三十年,依旧习惯不了北方的风沙、饮食,他心里头爱的是小桥流水、评弹越剧。到了深圳,他惊奇地发现这个被他视为30年前海淀的城市其实很漂亮,美丽的大海,海岸边有如冬青树一般四季常青的红树林,空气新鲜,

  他爱上了这里的自然风光,而且常年水土不服的身体也好起来了。

  开创时期的深圳环境宽松,重视知识分子,尊重学者。首任市长梁湘更是提出工资改革,提高有贡献知识分子的待遇,加上全城都是一种要建设的劲头,这一切,决定了胡经之选择不再北归。

  内地做不到这里可以

  胡经之说,自己在深圳干了三件事情。“深圳是开放的前沿阵地,内地很多做不到的事情,这里可以。”

  其一,深圳大学中文系创办不久,时任系主任的胡经之配合当时深圳要建国际城市的构想,将“中文系”改名“国际文化系”,这是国内首创,而且系主任定系名,这在当年很多内地城市是不可能的。

  其二,深圳曾被称为“文化沙漠”,在现代文化发展起来之前唯有当地的岭南文化。胡经之办起特区文化研究生班,解决了深圳急缺文化干部的问题。

  其三,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1985年,深圳举办中国比较文学成立大会暨国际研讨会,百余学者参会。季羡林感慨:“这样的活动北大搞不起来,深圳才能搞。”1986年,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在深圳举行,世界华人作家汇集深圳。学者们全部从香港入深,不用签证。胡经之打了个小比方说深圳文化沟通之方便,“去香港参加文化交流,和当年从北大坐公共汽车去西直门的时间差不多。”

  “我就在深圳养老了”

  胡经之坦率地说,到现在为止他在北京呆的时间最长,但都关在燕园书斋中,没有接触社会,天桥都只去过一次。而在深圳,“我真正走出了校门,很快适应并融入了深圳。”对于深圳,胡经之有被接纳的感觉,也有融入的感觉。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深圳人。北京的家人和朋友动员胡经之回京养老,他的回答是:“我呀,就在深圳养老啦!”

  晨报记者 王海亮

  ■对话

  深港一体化很快会实现

  北京晨报:近三十年来,您觉得深圳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胡经之:深圳用30年短短的时间,实现了跨越三个阶段——前现代-现代-向后现代迈进、向深港一体化、国际化城市迈进。

  北京晨报:深圳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

  胡经之: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开放改革度最大的城市。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

  北京晨报:如果时光倒流,您是否还会将深圳作为您人生中最好的选择?

  胡经之:我还会从苏州跑到北京,那里是念书的好地方,还会跑到深圳工作,这里是创业的好地方。

  ■深圳往事

  小平第一次南巡

  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充分肯定了深圳特区的建设和发展经验,此后,“特区不能办”的议论基本上偃旗息鼓。也将改革的热忱从深圳传向全国,很多日后改变中国商业面貌的公司,在这一年起航。

  1984年,“深圳速度”作为加快发展的典型被载入史册。“我好像感到干大事情的时候到了。”王石在后来回忆说。同年,张瑞敏被派到青岛一家濒临倒闭的电器厂当厂长,开始锻造日后的海尔电器。在北京,柳传志的公司诞生在2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今年以联想之名成为中国的标杆性企业。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下海”潮在这个时期来临。

  疯狂的股票

  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试营业。疯狂的股票燃起了人们的财富梦。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每天发放200个号,很多人一大早就去排队,常常被周围的人挤得汗流浃背。盲目抢购之风盛行,交易场所人山人海,甚至要出动警察维持秩序。15年间,深交所累计为国民经济筹资4000多亿元。

  晨报记者 刘映花 邢飞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