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企老员工勇闯深圳创下老字号餐厅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6日02:46  北京晨报

  ■编者按:今天深圳经济特区将迎来30岁生日。30年,对一个风云激荡的大时代而言,只是一瞬,对一个人而言,却是整个青春。30年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本来在北京已经事业有成,却毅然南下深圳,在改革的洪流中重新开始,在他们的故事里,不仅浓缩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也见证了无数创业者的梦想和辉煌。

  人物:郝连玉

  深圳情缘:28年

  经历:从经理到老总

  1982年5月,郝连玉带着18个待业青年南下闯深圳,将驴打滚、豆汁、烤鸭带到深圳,位于深圳蛇口工业区的“北京餐厅”成为当地的老字号,一开就是28年。说起和深圳的情缘,老爷子颇为自豪地说:“在蛇口,我老郝这张脸就是招牌,走到哪里都管用。”

  ■人物简介

  郝连玉

  生于1939年,曾任北京市计算机三厂劳动服务公司经理,在蛇口工业区创办“北京餐厅”,成为当地餐饮企业的老字号。

  ■对话

  买菜再不用开车6个小时

  北京晨报:如果时光倒流,您还会选择来深圳吗?这是您的最优选择吗?

  郝连玉:我选择得很好,如果还让我选择一次,我仍会来深圳,我的家人都说我给家里办了件好事。

  北京晨报:深圳在您心目中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郝连玉:深圳赶上了改革开放,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北京人、四川人、东北人……这是一座移民城市,它有很强的包容性。另外,由于靠近香港,深圳也是座时尚和开放的城市。

  北京晨报:30年来,深圳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郝连玉:生活更加便利了。30年前这里还是小渔村,随处可见晒鱼竿的,路况不好,买菜也不方便,但是现在物流很发达,我们买菜再也不用开6个多小时的车了。

  年过不惑南下创业

  郝连玉是原北京计算机三厂劳动服务公司经理,当年他的主要工作是在厂子里开食堂,1981年,劳动服务公司获得了行业内部的先进企业称号,不过这并没有让郝连玉沾沾自喜,他在期待更大的发展机遇。

  1982年,北京计算机三厂和日本三洋企业在深圳蛇口区合资办厂,不少职工调到蛇口工作,吃不上北京口味的饭菜成为大伙儿最苦恼的事情。就在此时,蛇口工业区一位负责人到北京出差,正好在郝连玉办的食堂里吃上了北京菜、小笼包,之后问郝连玉是否有胆量去深圳闯一闯。尽管当年已过不惑之年,但郝连玉仍充满激情和斗志,他斩钉截铁地说:“敢!”

  沿街卖小吃卖出名

  1982年5月,郝连玉带着18个待业青年南下闯深圳,在中国改革开放探路者的蛇口工业区落脚。不过创业并非一帆风顺,郝老爷子回忆说:“刚去那会儿,蛇口工业区的负责人看我带着18个没有工作的小青年,心里有一百个不信任,还以为我带来一帮小混混呢。”办不成食堂,郝连玉就带着小青年们沿街叫卖油条、麻团、薄脆等老北京的小吃,这一卖却卖出了名堂。“一天,这位负责人说想吃饺子,叫我去做,其实他这是在考我呢。”郝连玉说,他派了两位年轻人和一位经验老到的“老人”一同“应考”,“北方的擀面杖是枣核形的,他们都没见过,再加上我们地道的北京口味饺子,这场考试顺利通过。”1982年年底,郝连玉的蛇口食堂办起来了。

  “北京餐厅”蛇口开业

  “那会儿蛇口的北方人挺多,生意好啊,我就卖京味儿饭菜,再加上驴打滚、灌肠、麻团、豆汁,没人不知道我这个餐厅的。”郝连玉脑子灵,“饺子论个卖”、“晚上十点不打烊”,这些经营的点子在当时轰动一时。

  28年前,蛇口工业区的商业远没有现

  在繁华,餐厅要买个菜都得开车来回6个多小时到太平镇,也就是现在的东莞虎门镇买菜,而且路上十分颠簸。尽管困难重重,郝连玉的餐厅还是越开越有名,很多蛇口工业区的政府官员也成为郝老爷子的座上宾,蛇口工业区创建者袁庚就是其中之一。1983年8月1日,“北京餐厅”正式开业,从此,这块儿金字招牌就没撤下来过。

  坚持走老北京特色

  现在北京餐厅在深圳的名气可不小,郝老爷子骄傲地背起了餐厅的菜名:“葱爆羊肉、酱爆鸡丁、宫保鸡丁、熘肝尖……”烤鸭、豆汁、驴打滚、灌肠仍是店里的名菜。直到现在,北京餐厅里的荷叶饼都是人工擀制,烤制的都是北京送过去的鸭子,多的时候一天能卖100来只烤鸭。

  1989年,郝连玉把北京餐厅开到了新西兰,但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继续营业,但现在郝连玉在深圳拥有五家餐厅,在苏州也开设了连锁店。生意最红火的时候,餐厅月挣20多万,账上盈余达到500万元。

  每年都来北京取经

  当然,北京餐厅也经历过低谷,一个月顶多挣几千块钱,那时郝连玉可真是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客人说我们的菜不好吃,我还不服气。”一次郝连玉回北京探亲,在一家饭店里吃饭,这一吃他才恍然大悟:“难怪我们客人说不好吃呢,北京的菜都做到那么高的水平了。”所以,近些年来,郝连玉每年都组织厨师、经理到北京取经。郝连玉说:“要开北京餐厅,就得跟北京的餐饮水平同步,要不怎么还敢叫北京餐厅呢?北京毕竟是大都市,我们不能与它脱离联系啊。”

  一眨眼28年的工夫,郝经理变成了郝总。在北京,他有老伴、亲戚,在深圳,他有餐厅。现在,郝连玉和大儿子、大儿媳、孙子的户口全都落在了深圳,而老伴和小儿子则在北京生活。对于现在的生活状态,郝连玉十分满足,他说:“见过我的都说我根本不像70岁的人,都说60还不到呢。”

  晨报记者 吴亭

  ■深圳往事

  袁庚和蛇口

  1979年,袁庚和蛇口的出现,撕开了中国计划经济的铁幕。时任招商局第二十九任董事长的袁庚,带着地图飞到中南海。此前,他向国务院写了报告,就是关于在离香港最近的地方建立一个工业区的。袁庚要来了南头半岛的2.14平方公里,这便是日后的蛇口工业区,改革开放的“试管”。蛇口尝试了许多个第一次:率先改革用人制度;打破“铁饭碗”、“大锅饭”,引入竞争机制;进行公开的民主选举和信任投票;进行住房制度改革,让住房商品化;首次尝试“工程招标”等等。

  特区宣告成立

  1980年8月26日,《特区条例》获准通过,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宣告诞生。从1979年1月建市到1981年3月,短短两年多时间里,深圳从一个小小的县城一跃成为副省级市,连升三级。特区是一个新事物,脱胎于闭关自守的中国特定时期,因此一开始就饱受疑虑非议,举步维艰。然而,深圳就像一个巨大的风筝,承载着无数建设者的理想和热忱。到1983年,深圳已和外商签订了2500多个经济合作协议,成交额达18亿美元。    

  晨报记者 刘映花 邢飞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