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还应该向日本学什么
未来如何做第二,中国仍应该向日本学习。在前往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的教育改革、科技创新、体制建立,都面临着与日本极其相似的困境,日本所经历的经济转型与社会转型中的正反经验,在今天仍不失为中国转型的镜鉴。
在日本公布第二季度经济数据之前,关于中国将超越日本经济总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说法甚嚣尘上。“中国GDP超越日本”,事实上并没有改变中国及日本在世界经济生活中的基本定位,这一点,无论官方及民间的表述都显示了清醒的认识,商务部发言人姚坚称:“我们更要关心人均GDP的数据,总体而言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
但是,在这一临界点上回望中日两国近百年来的现代化之路,仍深具意味。
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曾两次因日本而中断;但中国之后的重启现代化之路,也几乎都是从向日本学习开始。1894年的失败,激发了那一时代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留学生运动,留日一代中的精英者们参与创建了中华民国。
1978年,邓小平访日,在观看日本自动化程度先进的机器人焊接生产线时说:“来到这里,我明白了什么是现代化、近代化。” 之后中国启动改革开放。“日本热”再次出现,大批考察团涌入日本,大量的日本专家、学者被请到中国讲课,中日官民之间各领域、各层次的交流日趋活跃,两国间的经济、贸易、技术合作迅速发展。
“向日本学习”的结果有目共睹,日本的第一次崛起在思想上启蒙了中国人,日本的第二次崛起则在经济上影响了中国。
如何现代化,对中国来说,仍是一个未解之题,而日本仍然是中国当下最好的参照物之一。
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的1968年,事实上也是其国家转型的元年。这一年,日本进一步加强“提高人的能力和振兴科学技术”的三个重点计划:经济发展与提高人的能力;振兴科学技术;确立职业训练制度。从这一年开始,日本连续三年分别对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规划作出修订,确立了以“理科教育的现代化”为主的教育模式。
同年,日本出台了长达上百页的《城市规划法》,在之后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中,日本的城市从未脱离规划而随意发展。此年日本首次遭遇工业污染,九州爱芝县“米糠油事件”引发的直接后果是:环保从此成为日本新兴产业的一个方向。
2010年与1968年的环境大相径庭,但是我们仍能窥见其中的相似点:仍在增长的经济曲线、日渐显现的环境问题、教育体制的变革、核心创造力的寻找——在这样的转变上,二者并无根本的不同。
如何做第二,中国仍应该向日本学习。
转型之后的日本成功摆脱了“亚洲制造”的模式。在此之前,“日本制造”席卷全球,在此之后,“日本创造”开始引领方向。其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超过70%,诞生了一大批世界级的品牌企业。日本创建了今天亚洲贫富系数最低的社会结构和最全面的医疗养老保障体系。即便遭遇了“失去的十年”,日本仍保持“世界第二”的位置长达32年。尤为可贵的是,日本各界已开始反思“跌落的十年”后,现在是否又错过了信息时代的发展。当黄海之上重新出现日本舰队,除了打口水仗外,日本人的忧患意识其实更令人警醒。
所以当日本有媒体提出“转向中国”的概念时,其实我们更应该“转向日本”,在前往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的教育改革、科技创新、体制建立,都面临着与日本极其相似的困境,日本所经历经济转型与社会转型中的正反经验,在今天仍不失为中国转型的镜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