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深圳特区30年发展创造新词刻画中国改革记忆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2日20:47  南都周刊

  当亚当和夏娃,刚被领到各种从未见过的事物面前,他们该怎么命名所看到的这些东西?当秦朝的子民穿越到互联网时代,又该怎么面对各种他们眼中的怪诞行为?当封闭已久的中国民众,突然遭遇广大新世界的时候,他们又是要如何归纳各种新奇的现象?

  语言,需要语言。面对新事物,人们除了尴尬或恐慌,最下意识的行为大概就是创造新鲜词汇,以同他人交流,并消除各种不适。

  语言是一个中介,连接着外在世界和内在心灵。人类意识通过语言来表达,社会通过语言来建构。从语言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语言,我们可以理解某个人的意识;分析语言,我们可以解释人们之前的交往形态;分析语言,还可以区分族群、区分时空、区分不同年代的生活和精神。

  西方素来有种说法:“民族语言即是民族精神。”同样,现代语言则是现代生活的内核。想要认识某个部落文化,得去研究部落的语言风格;想要理 解一个时代,也要去发现其中词汇句式。那么,要明白社会如何变迁,就可以去查看,哪些词汇突然出现了,哪些词汇倏然无影。

  赤道的人民,没有雪这个概念;唐朝时期,没有飞机或是民主的说法,五十年前的中国,也用不着微博(http://t.sina.com.cn)或是火星文这样的名词。只有面对新事务,才会不断有新词产生。

  新词,在定义来说,是人们需要对新出现的现象、事物、观念给予抽象归纳并进行交流,应思维与交流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变迁越快的社会,其新 词的产生量也就越大;发展越是超前的领域和区域,其贡献的新词也会最多。所以,就方法论而言,数据图表和规章制度可以折射变迁,言语词汇照样可以映照世 界。

  今年,是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在回顾这30年深圳发展的时候,《南都周刊》便借用新词这个小工具,试图以深圳制造的30个新词折射深圳 30年的改变。作为改革先锋,它对中国大地形成了什么样的冲击?作为中国城市的试验田,它引领了中国什么样的社会生活潮流?

  当然,若将方法论略加延伸,有心的读者朋友或还可以根据新词的数量去分析探讨:在哪些方面,深圳带来的影响最大,部分领域是否已经滞后?在哪个时间段,深圳改革的力度最大,如今的脚步是否已经放缓?

  一叶可知秋已深,一词可辨世道改。新词可以用来看深圳,深圳可以用来观中国。回顾深圳的过往,不仅仅是对这座城市的注目,也是在刻画着中国改革的记忆,寄望着未来深圳以及中国更好的转型。

  一座城市如何改革,一个国家如何变化。30年,30词,或我们已从中管窥。

  30年30词之时政

  专题文字:庄丰 那五

  窗口

  释义:“窗口”一词,定格了深圳留在历史上的最早的形象。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宣告成立。从那一天起,深圳便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扇“窗口”。透过这扇窗口,里头的人发现了外部世界的纷纭,外头的人看到了中国开始改革的一块试验田。中国从此不再被封闭的坚墙包围。30年后,门户开放的中国已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特区的“窗口”意义,慢慢淡出历史舞台。

  点评:一间铁屋,若不开窗户,则昏暗抑闷。一个国家亦然。

  直选

  释义:1983年4月,成立才3年的特区出现了一场“直选”的民主试验,发生地为“特区中的特区”——蛇口工业区。第二届蛇口工业区管委会由直选产生,这也是中国第一个直接选举产生的领导机构。随着管委会主任袁庚在1992年离休,工业区的头头,又恢复了由“婆婆”指派的委任制。但民主的需求一直在特区生长,1993年10月,深圳宝安区沙井镇蚝二村的村民,用一张白纸直选村干部,开创了中国农村实行村民自治的先河。“直选”作为一个对当时的国人而言还很陌生的概念,已经成为深圳人真实的生活体验。

  点评:相对于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速度,深圳的直选试验,还可以加快步伐。

  拓荒牛

  释义:在深圳,最著名的雕塑是“拓荒牛”,这一于1984年落成的铜雕,被寓意为深圳精神的象征。雕塑家潘鹤最初的创意,是“开荒牛”,特区从无到有,“杀出一条血路来”,体现的就是“开荒”精神。之后“拓荒牛”变意“孺子牛”,出自当时的深圳市长梁湘:“人民公仆就是人民的牛,人民的孺子牛。”但在深圳人的认识里,“拓荒”的意象最深刻。深圳30年的繁华,就是拓荒拓出来的。

  点评:中国改革开放已逾三十载,还有尚待开垦的处女地横陈在前,“拓荒牛”不能停下来。

  蛇口风波

  释义:“蛇口风波”由1988年三名“青年教育专家”与70多位深圳青年的思想碰撞所引发。现在的年轻人已不知李燕杰为何许人,二十多年前,李燕杰的名气不亚于李连杰,在全国各地到处演讲、座谈,以充当“青年的精神导师”为己任。可是,这名昔日深受单纯而迷茫的青年欢迎的“青年教育专家”,1988年却在深圳蛇口碰到软钉子。

  当年,李燕杰、曲啸、彭清一与70多位蛇口青年座谈,在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地带生活的蛇口青年对三人的说教感到不满,双方发生了争论。两天后,一名随李燕杰南下的人整理了一份蛇口青年的发言材料,掐头去尾,断章取义,向中央打小报告。“蛇口风波”就此爆发。

  所幸经过近10年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末的思想解放风头正劲,《蛇口通讯报》、《羊城晚报》、《中国青年报》等先后刊发报道,就“蛇口风波”展开讨论。《蛇口通讯报》勇敢地将教育专家与青年之间的分歧,定义为“陈腐说教与现代意识的一次激烈交锋”。蛇口,成了李燕杰们的滑铁卢。

  点评:只有在一个将成年人当成精神儿童喂养的地方,才可能出现所谓的“青年精神导师”。

  南巡

  释义:1984年,世界并不像政治寓言小说家奥威尔所说的那样,在中国甚至是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当年深圳的实验备受争议,保守主义者莫名惊诧:“深圳除了五星红旗还在,社会主义已经看不见了。”这一年年初,邓小平决定去深圳看看,是为第一次“南巡”。他写下了“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改革热情被迅速激发出来,从深圳传导至全国。人们后来把这一年称为“中国现代公司元年”,一批至今仍为中坚力量的公司在这一年诞生。

  当时间来到1992年,中国的前程又是彷徨与迷惑之时,邓小平再次“南巡”深圳,推动改革进程。至此,改革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旋律,是官方与民间达成的共识,领导讲话也不成文地成为推进改革的一种方式。2010年8月,温家宝考察深圳时向邓小平铜像献花,改革再一次被强调:“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点评:正如温总理所说:“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国家才有光明前途。”

  杨青天

  释义:“杨青天”是深圳市民送给杨剑昌的光荣称号。30年前,一介布衣杨剑昌举报所在公司漏税、医院走私,如同一位孤胆斗士;20年前,杨剑昌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黑脸”端掉了深圳的黑矿泉水、黑炼金厂;10年前,杨剑昌当选为深圳市人大代表,每年提交数十份议案建议,为民请命。这是一个混合着传统青天情结与现代公民意识的标志性人物,即使在深圳这么一个既保守又创新的政治空间上,也显得有些卓尔不群。

  点评:还是叫他杨剑昌吧,一个有担当的公民。

  深圳,你被谁抛弃

  释义:当深圳青年呙中校在键盘上敲下这七个字的时候,他想象不到自己的文章会引发一场旷日持久的“抛弃论”大讨论,并促成了他与时任市长的于幼军会面。当年呙中校在一家金融公司做金融分析,深圳金融业的低迷让呙中校深为感触,2002年11月16日,他将万字长文《深圳,你被谁抛弃》放到网上,从金融、高新技术产业、国企改革、政府效率、治安、城市环境等多方面直指深圳发展积弊。一石激起千层浪,“抛弃论”不仅在深圳坊间庙堂热议,也成为国人瞩目的焦点。其时,深圳在经过20年高速发展之后,特区的华丽慢慢褪去,而中国已经“入世”,特区不再特,深圳该何去何从?深圳人感到焦灼。

  而从80年代末的“蛇口风波”到新世纪的“抛弃论”,我们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时代嬗变曲线:昔日务虚的观念之争换成了具体的利益分配政策之争。这也是30年中国社会变迁图景的缩影。

  点评:“抛弃论”开启了网络时代草根问政的时代阀门。

  行政三分

  释义:“行政三分”是深圳在2003年提出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即在一级政府管理系统内部,将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能适度分离,并在运行过程中使之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行政管理体制。但是深圳的这项改革,除了贡献了一个新名词、一种构想,并无实质的动作。此前,1988年提出的“行政主导+立法委员会”的政改也无疾而终。这个以经济特区立市的城市,经济改革一直敢为天下先,对于政治体制改革则一直谨小慎微。

  点评:温家宝总理近日在深圳重提政治体制改革的讲话值得期待。

  竞选

  释义:深圳人将悬空的“竞选”概念变成了落地生根的实践。2003年4月,肖幼美参选深圳罗湖区人大代表,在所属选区内贴出了新中国个人参选的第一张海报,此后,在深圳南山、福田等区级人大代表选举中涌现出了吴海宁、王亮、叶原百等一大批自荐参选人大代表的候选人,并引发全国人大关注,最终促成《选举法》修订。

  点评:来自民间的创造力推进了政治体制改革空间的拓展。

  30年30词之文化

  春天的故事

  释义:1992年春天,南方一条《东方风来满眼春》的强大信息像长着翅膀一样飞遍大江南北,远在黑龙江的蒋开儒受此震动,南下深圳,创作了《春天的故事》歌词。这首描述邓小平和深圳故事的歌,后来传唱天下,几乎成为全国认同的非官方深圳市市歌。

  点评:在改革开放陷于停滞的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又一次充当了“再出发”的急先锋。

  读书月

  释义:“读书月”是深圳人首创的文化狂欢节,由深圳市委市政府于2000年创立,时间为每年的11月1日至30日。读书月活动包括读书、换书、赠书、征文、绘画、书法、摄影、设计、辩论、话剧、讲座、朗诵、研讨、调查、展览等。读书月的形式随后被其他城市借鉴。

  点评:一个缺乏文化历史堆积的城市,需要用更多的书籍垫起它的文化基座。

  微缩景点

  释义:作为一个从小渔村发展而来、毫无旅游文化资源的都市,深圳硬是“无中生有”地创造出了引人注目的人造景观—微缩景点,其代表作包括世界之窗、中华民俗文化村。

  点评:深圳人改变了景观的定义。

  桥头堡

  释义:“桥头堡”之说首创于余秋雨先生,上世纪90年代中期,余秋雨频频前往深圳指导文化工作,每每语惊四座,1995年他说“深圳是中国文化的桥头堡”,1996年又说“深圳有条件建立‘深圳学派’”,1997年再提出“深圳最有资格做总结20世纪文化的事—掌握20世纪中国文化的结算权”。但这些观点受到很大的质疑。坊间更相信深圳是“文化沙漠”。虽然深圳老早就有改革“试验田”、开放“窗口”之称,但深圳的创新基本上只体现在经济领域与市民生活方式上,文化“桥头堡”的大帽子,与深圳的文化脑袋还不匹配。一个城市,经济可以一夜之间起飞,但文化的积累需要过程,更需要足够包容的胸襟。如今朱清时先生领衔打造南方科技大学,显示了深圳建设现代大学学制的野心,但现在看来,朱先生面临的困难可能超乎预想。如果连一座合乎现代大学品质的高校都未建立,谈何充当文化“桥头堡”,又谈何建立“深圳学派”?

  点评:深圳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南都周刊

更多关于 深圳特区30周年 改革开放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