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日立为什么可以领先100年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3日14:03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日立为什么可以领先100年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开始向现代化和电气化时代迈进。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学生小平浪平毕业后成为东京电力公司的一名年轻工程师。但他很快发现,当时日本主要的供电和发电设备都是外国产品,必须完全依赖外国技师才能安装和调试,这给了他很大的冲击。于是,怀着“要靠自己的力量造出电力机械 ”的强烈梦想,小平浪平毅然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创办了后来的日立制作所。

  在日立最初的发祥地---茨城县日立市的小平浪平纪念馆,收藏有一幅小平浪平手书的汉字书法条幅:“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这种代代相传的前瞻性忧患意识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日立对于研发,特别是面向未来的研发工作的重视。

  日立最大的研究院---日立中央研究所成立于1942年。中央研究所是“以10年、20年以后为目标研究”,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主要研究电子计算机、晶体管和电子显微镜,目前不断融合革新,并扩大到了四个新的领域: 信息、环境、纳米和生物技术。

  日立还有一些很特别的为研究员而设的组织和制度,比如特别优秀的研究员拥有与公司最高级别董事相同的地位和待遇,享受这种待遇的研究员目前一共有6名。一些研究专家“已经是很接近于拿到诺贝尔奖的水平了(即已获得多领域诺贝尔奖的候选资格)”。

  在日立100年的发展历史上,之所以能够一直保持竞争优势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他们总是能够审时度势,在历史变化的节点进行选择和舍弃。

  上世纪70年代,以制造大型机械见长的日立在看到石油危机和消费者运动兴起之后,立刻着手进行工厂重组和新事业开发,将能源和电子领域作为新的发展重点,并因此在原子能和电子领域成就斐然。

  目前,日立又到了一个必须重新进行战略性思考的时刻。而且,作为一个海外市场销售额占41%的跨国公司,日立还必须考虑到不同国家不同的国情---有时候,一个产品在一个国家处于全盛,在另一个国家却已经开始衰退了,他们还必须把地域市场的发展特点与产品的生命周期相结合。

  川村隆举例说,日立非常强势的建筑机械类产品,如挖掘机等,目前在发展中国家,比如非洲和东南亚,需求很大,处在旺盛的成长期,但在日本等发达国家则已经是衰退性产品了,“因此我们要根据一个综合性的判断来指导今后的发展方向”。

  又比如,在日本,日立已经开始试验和挖掘新的事业发展机会,比如高度先进的医疗系统。日本是最先迈入老龄化的国家之一,日立正在研究,通过IT技术将医疗系统全部连接起来,建立起“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医疗体系,即使医生不在身边,也可以进行远程诊断和治疗。如果试验成功,在10年或20年后就可以向其他国家推广。

  在公司的发展历程中,始终要对业务进行“慎重的选择和集中”,比如半导体和液晶面板等事业领域。而选择的结果就是,集中最优势的资源发展下一个增长点---“社会创新事业”。

  社会创新事业,即把社会基础设施和信息通信系统相融合的创新事业,如地铁和高速铁路控制系统、智能电网等。日立认为,他们是为数不多的在这两个领域都拥有领先优势的企业。

  “比如目前在中国要大发展的高速铁路事业,其特点就是耗时短速度快,在此领域中除线路的建设、车辆和电气设备的制造外,更重要的是支持列车运营的庞大IT管理系统。比如某一个地方的售票系统可以确认到全国列车票务的销售和座位预定,这就是大型管理系统中的一部分。”

  大多数中国人对于日立的印象,最早来自于上世纪80年代初电视刚刚进入家庭时的一条广告:“日立牌是Hitachi”。而事实上,日立早于大多数竞争对手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后即进入并深耕中国市场。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为了获得唐山陡河火力发电厂设备的订单,日立就曾向中国派出很多技术人员,最终在1972年接到制造两台12.5万千瓦涡轮机的订单,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大型发电成套设备。

  日立的“中国攻略”

  --- 专访日立制作所会长川村隆

  “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基础设施新建,比如东南亚、中近东、印度、巴西,我们抱以高度关注”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廖东报道

  2010年7月20日下午2点半,71岁的日立制作所会长川村隆分秒不差地走进位于东京中心商务区丸之内的日立总部采访室,深蓝色西服,浅蓝色衬衫,没有系领带。

  交换完名片之后,川村隆特别提醒本刊记者,注意他名片上新的“日立100年”logo。100被设计成1加上红色的正向C和灰色的反向C,红色C代表日立已经走过的一个世纪(century),反向的C则代表日立将要走向的下一个世纪。在这个logo的下面,还写着一行日文字:“凭借过硬的技术,迎接新的100年”。

  2010年,距离川村隆的东京大学前辈小平浪平为实现“实业救国”的梦想而创立日立制作所,已经过去了整整100年的时间。在带领日立走出全球金融危机的困难时期之后,川村隆目前更重要的任务,是为这家在全球已有900家子公司、36万名员工的庞大“百年老店”规划下一个百年。

  “日立的100年中,最初的50年主要是以电力、社会产业、电气产品等事业为主,其后进一步扩展了家电事业;之后的50年主要是以电子、信息通信等事业为主。今后的100年,社会创新事业---IT与社会产业基础设施这两者融合形成的系统和产品将会是我们发展的重点。”川村隆说。

  他还向本刊记者指出,将对“发展中国家社会基础设施的新建抱以高度关注”。

  日立的“开拓者精神”

  《瞭望东方周刊》:今年是日立公司成立100周年,中国有句古话叫“百年老店”,很多中国企业也希望自己可以做到100年。你认为日立能够历经百年根本的成功之处是什么?

  川村隆:我认为要把企业创始初期的目的、思想、理念不断地传递给一代又一代的员工,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创业的小平浪平社长在大学毕业时只有26岁,当时身边所有的机器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他在毕业后的10年中在很多地方工作,但每一个地方他看到机器的安装和调试工作全部都是由外国的技师来做,而日本人只能在旁边做一些辅助性工作,这对于小平浪平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因此在那时,小平浪平就产生了一个非常强烈的想法,即通过日本自己的力量制造出属于日本自己的机器。于是,小平浪平先生创立了自己的公司,进而把这种心愿凝炼为日立创业精神中最重要的一点---开拓者精神,并按照这种精神不断工作,随后又在“开拓者精神”之上加入了“和”、“诚”这两点精神。

  “开拓者精神”不断地被一代又一代的日立人所传承,我认为这种精神是最重要的。

  《瞭望东方周刊》:日立今年的关键词之一是“全球化”。未来的全球化是否意味着要进入更多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市场?在这方面有什么具体的打算?

  川村隆:对于进入的国家领域,相比进入发达国家而言,日立会更重视进入发展中国家,因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是非常快的。

  先说发达国家,对于欧美各国来说,其自身已然达到了社会基础事业的革新和升级阶段,因此从这方面来看,市场是存在的。比如英国建设的铁路,现在也面临着一个更新换代的问题,而我们也在不断应对类似的市场。英国会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设一个站点,而这一站点运用的列车就是日立提供的。对于先进国家社会基础设施的更新需要我们充分参与到其市场中去。

  而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基础设施新建,比如东南亚、中近东、印度、巴西,我们更是抱以高度关注。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现在已经是日立最关键的市场之一,那么未来几年,日立在中国的研发和制造领域有什么投入计划吗?规模如何?同时,对中国人力成本增加的看法如何?

  川村隆:现在,我们在中国开展了各种制造事业的工作,在中国总计有员工53000余人,涉及很多的领域,比如日立的建机设备、电梯等与社会创新事业相关的诸多领域。日立企业分布比较集中的地方主要在沿海地区,比如日立的建筑机械设备在安徽合肥;日立的电梯工业则集中在广州、上海、天津;但在整个中国地区开展的事业领域是非常广泛的。

  今后,我认为会继续增加信息通信方面的事业。所以,今后在中国的产品制造,特别是系统制造会不断加强。

  关于人力成本增加的问题,也是我们现在关注的一个问题,而这一问题似乎也比较集中在沿海地区。截至目前,我们在中国共有134家集团公司,前不久在上海,所有的集团公司也集中在一起探讨过中国劳动力状况的问题。

  讨论的结果,就是先采取一种关注的态势,因为现在在中国国内,“现地制造、本地销售”的情况还是很多的,同时随着中国内需的增长,今后的市场还是很大的,所以我们会把“中国本土制造”的思想继续下去,但对于在中国哪个地方进行制造则会进行选择,会根据实际情况去判断。如同上述,今后我们会继续关注劳动力形势的变化,同时还会关注汇率的变化,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

  最初我们就希望可以成长为国际化的企业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正在大力发展低碳环保事业,欧美众多跨国公司都在竞争中国这个市场。日立打算用什么技术和方法来竞争?

  川村隆:日立在低碳领域具有很多先进的技术和产品,举其中一例---高效的火力发电系统。像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是非常珍贵的,因此煤炭发电在今后还是会继续发展下去。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节省资源的同时减少废气的排放。日立也对此一直进行着积极地研究和应用,并将已有的技术和产品贡献于中国最新的高效火力发电站。

  此外,中国的汽车也将陆续转化为电动汽车,同时对于电力所需要的能源相关设备,包括半导体、变频器、电池等,日立也会积极提供能对中国节能环保发挥作用的产品。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中国对于智能电网的投资比较巨大,日立在这方面有什么计划?

  川村隆:现在,我们在中国已经参与了几个项目,包括智能电网和智能城市。其中,我们正在参与的项目之一就是“天津生态城”,我们是参与企业之一。另外,国家发改委与日立集团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包括智能电网等资源循环和低碳经济相关的项目都会不断地推进。接下来,发改委会与日立共同选择一些示范城市,在这些示范城市中开展一些包含智能电网在内的具体工作。此外,新加坡与广州市共同建设的“知识新城”项目,日立也会介入其中。

  《瞭望东方周刊》:日立是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企业,那么对中国的年轻企业有什么忠告吗?

  川村隆:日立从创业之初就一直对自身有一个很高的期待和愿景,最初我们就希望可以成长为国际化的企业。现在的中国年轻企业从最开始就已经意识到国际化的重要性了,对于这一点我是感到非常高兴的。

  在100年前,我们刚刚开始自己事业的时候,是不具备实现国际化的条件的,最近的25年里才真正开始国际化进程,我们也认为不仅要在日本进行制造,也需要在其他国家,比如在中国当地进行制造,对中国做出贡献,这才是真正的国际化做法。现在,中国的企业已经具有这种国际化的眼光了,我觉得这是很好的。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