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市银行高利润存隐忧 10大行地方债超2.7万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7日12:25  中国经济周刊

  上市银行的“超高利润”隐忧

  10大行地方债超2.7万亿元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刘永刚|北京报道

  “银行真强大,像是在发飙。”

  在看到网上公布的中国上市银行强大的“吸金”能力之后,有网友如是留言。

  8月30日,随着浦发银行和北京银行公布其中报数据之后,中国16家上市银行的半年“考核”落下帷幕。

  据统计,16家上市银行上半年净利润总和约为3462亿元。与同期公布的1829家上市公司净赚7440亿元相比,上市银行净利润占整个上市公司利润总和约近一半。

  在公众眼中,国家紧缩的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势必会对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影响。但现实情况是,各家上市银行用“超高利润”的表现回应了公众的担心。但在众多银行业人士看来,这靓丽中报的背后,则是各方对上市银行涉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的担忧。

  工行地方债最多

  一位银行业资深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虽然只有部分上市银行的中报披露了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的贷款余额,但由于目前各银行统计口径不同,所以想要通过这些披露数据来了解地方融资平台的真实情况是不现实的。”

  该人士称,单从上市银行已经对外公布的数据看,各行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虽然还算可控,但大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占总贷款额度偏高,“这也给不良贷款埋下了伏笔。”

  在中国建设银行中报发布会现场,该行董事长郭树清表示,建行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比重较高,约为5000亿元~6000亿元,占总贷款的比例约为9.3%。

  招商银行董事长秦晓则表示,目前招行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类贷款的不良率仅为0.09%,贷款余额为1353亿元,占总贷款的比例约为10.77%。秦晓还表示,因该行对地方融资平台类贷款已经计提高拨备,即使年内监管层提高监管要求,也不会对该行造成太大影响。

  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在中报发布会上透露,该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余额是4197亿元人民币,占总贷款的比例约为8.68%,预计今年全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大致保持平稳,不会有太大变化,但在贷款总量中占比可能降低。

  除此之外,据各家银行中报显示,中国工商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深发展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余额分别为 6990亿元、2040亿元、2015亿元、1682亿元、1590亿元、755亿元、578亿元;占总贷款的比例分别约为11%、28%、21.1% 、14%、20.1%、15%、16%。

  据此计算,上述已公布的10家上市银行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余额总和为27200亿元。而其中,不良贷款率最低的银行为0,最高为0.11%。

  从上述各上市银行公布的情况来看,经过上半年的清理之后,上市银行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仍然不少,大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占总贷款额的10%左右,部分甚至接近或超过20%。

  银行地方债数据不够透明

  尽管已发布中报的各上市银行都对地方融资平台高度重视,但业内人士表示,地方融资平台的格局目前仍不明朗。

  一位券商分析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本以为希望能通过上市银行中期业绩来发现真实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情况,但现实情况是,有些银行敢公布,有些银行没有公布。已经公布的数据也不知道是否足够确切。

  “事实上,由于统计方式不同,真实的地方政府融资债务情况要比公布的数据高。”上述业内资深人士称,很多上市银行贷给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钱都投到了基础建设和一些政府工程的项目中,但这些项目显示到上市银行的年报中后,普通的投资者就很难发现究竟哪些类别的款项是代表着放给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钱。

  “而投资者只能被动的根据上市银行提供的公开数据来做判断。”该人士称,实际上,在上市银行的年报中,有两项贷款明细就可以基本反映出该行贷给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额度,即“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商业及服务业”。

  该人士表示,据他推算,按照上述两项贷款明细计算,16家上市银行中,有5家银行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比对外公布数据分别高出6%,3家银行基本持平,剩余8家银行高出3%~4%之间。

  “总体来看,各上市银行贷给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余额平均要比对外公布的数据高出4%左右。”该人士指出。

  在业内人士质疑的同时,国家四部委也正在想方设法弄清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真实情况。日前,财政部、发改委、央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相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各地财政部门在10月31日前上报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债务清理核实情况。

  《通知》明确,清理核实的债务是指截至2010年6月30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通过直接借入、拖欠或因提供担保、回购等信用支持形成的债务。

  “目前市场上流传的消息太多,很多人都无法辨别,各个银行也只能从自身的情况去计算。”上述分析师称,“权威的债务数据要等清理结束以后才能出来。”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中国经济周刊

更多关于 银行 债务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