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际社会在建设“生态城”方面,面临的最主要困难是如何分享和推广创意措施、明智的城市政策和创意性市场机制
文/《瞭望》新闻周刊驻内罗毕记者 宋盈
二十载春秋交错中,“生态城”建设寄托着全世界关于城市和谐发展、人类与大自然共荣的梦想。在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论坛即将开幕之际,本刊记者书面专访了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齐姆·施泰纳。“生态城”这个人类共同的梦想,在这位环境保护专家的眼中熠熠生辉,距离人们并不遥远。
“生态城”概念不一目的相同
施泰纳指出,“生态城”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年前。当时,人类开始在城市环境方面面对一系列的严峻考验:气候变化,长距离飞行带来的空气污染,垃圾处理、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等。特别是工业化国家的许多城市,不得不应对以往工业化过程带来的河流污染、住房条件恶劣、噪音和空气污染等问题。20年来,各国都在艰难地寻找应对这些挑战的良方。“生态城”的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他强调,人们在发展“生态城”的概念时认识到两点。其一是城市的影响力远远不止于城市本身,而是在温室气体排放和资源利用上带来地区性乃至全球性的影响。其二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经历了迅猛的城市化进程,要求人们在如何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活品质方面寻找新的思路,进行新规划,采取新科技。
在施泰纳看来,由于历史、地理位置、经济增长情况、经贸活动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各国城市虽然拥有很多共性,面临共同的问题,但发展环境各不相同。因此对理想“生态城”的概念很难有统一的描述。但总的来说,它们都遵循一些基本原则。“生态城”建设者应致力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最终使排放量达到中和状况。无论是使用能源,还是利用自然资源,他们都应坚定不移地走高水平节能发展道路,实现水资源合理使用、垃圾循环利用的目标。
这些目标也同城市的传统功能相吻合。城市依然为经济活动提供推动力,是人们寻求就业机会的中心,也是文化和学术交流的核心地带,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加强社会包容度和凝聚力起到重要作用。
全球“试水”生态城实践如今,全世界有成千上万的城市将“生态城”的概念纳入规划中来,因地制宜地改造了城市环境。
施泰纳一连列举了近十个城市的具体措施: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自1990年至今不断发展地区供暖系统,已减少60万吨温室气体排放量,目前还利用冰凉的海水来取代空调系统,形成地区独特的降温方式;德国汉堡市同近千家中小型企业合作,为他们如何利用水和化工资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出谋划策、提供投资。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都市——纽约也通过环保方式管理当地河流系统和周围农田,实现了不用机械方式过滤城市供水。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建设中,发展中国家也不甘落后。巴西的库里蒂巴市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就投资兴建综合性公交网络,包括设计使用低排放生物能源的高速巴士系统,方便市民出行。城市规划者还为市民提供了便利的支付系统,并将自行车道路和步行道路连接起来。每天,该市公交系统能运送200万人次。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设计人员利用仿生学,模仿白蚁为蚁穴降温的方式建造大型商场。这家商铺的空调费用比同类建筑节省90%以上。
一些城市还在应对发展挑战时具有了超前意识。例如古巴的巴亚莫市,当地居民只有15%能够使用机动车交通方式。该市从2004年起,就开始使用马拉货车。目前,马拉货车满足了当地40%的交通需求,显示出机动车并不是解决公共交通的唯一方式。
施泰纳介绍道,联合国环境署也帮助总部所在地——肯尼亚进行“生态城”方面的努力。环境署帮助当地屠户将废物转化为沼气,为商户和民众发电,减少对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河流污染。他们还同肯尼亚政府合作,努力恢复肯尼亚的水源保护地——马乌森林区(MauForestComplex)的植被。这片森林每年能为肯尼亚经济带来价值15亿美元的收益。
施泰纳还指出,中国山东省日照市作为联合国环境署气候中和网络的成员,实现了城区99%的建筑、乡村超过30%的房屋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日照拥有56万平方米的太阳能采集面积,每年节省电能达到3.48亿千瓦时。
关键在经验的分享和推广
施泰纳认为,从这些城市的建设经历中,人们可以得到许多经验、信息和数据,将现存的城市改造得更加环保,或规划、建造新的“生态城”。这种改造过程显然需要人们高瞻远瞩,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并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在这一过程中,印度、中国和巴西等国的许多城市也显现出这样的效应,即城市规划如果能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人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效应,城市的吸引力也将得到提升,变得更适宜人们居住、工作,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施泰纳指出,目前国际社会在建设“生态城”方面,面临的最主要困难是如何分享和推广创意措施、明智的城市政策和创意性市场机制。联合国环境署目前正在同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及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组织等其他组织合作,通过“绿色经济倡议”活动为此作出努力。
施泰纳还提到,中国对发展“生态城”的关切反映了不断增长的现实需求和国际共识。正在举办世博会的上海,最近建设了400公里长的世界级快速公交网络,并试运行电力公交车。使用氢气等清洁能源的机动车也在研制中。此外,上海还计划在海边建设风力发电厂,为城市提供清洁能源,并寻找机会加大太阳能在上海的应用。这一切都体现了上海变得更加环保的巨大潜力。
与此同时,包括天津在内的一些中国城市正在酝酿“生态城”计划。施泰纳表示,联合国环境署很期待在未来几年内看到这些项目的发展结果。
施泰纳表示,“生态城”或“绿色城”、“可持续发展之城”的概念如今已进入国际视野,受到各国的关注,这是非常正确的举措。全世界正面临着贫困、自然资源迅速消耗、气候变化、生态多样性减少、自然资源不断受损等诸多挑战。而到2050年前,全世界人口将从60亿增长到90亿。消耗全球70%能源的城市在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中,将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关系到21世纪的安全形势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从实际出发,使城市环境变得更加环保应是一个不断努力的过程。它不是一项奢侈的行动,而是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步骤。施泰纳强调,看到“生态城”项目不断酝酿和发展,人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将变得更加美好。□
挪威:踏上建设生态城旅程
“挪威的生态城发展是有效的,尽管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已经踏上了这个旅程”
文/《瞭望》新闻周刊驻奥斯陆记者 李国荣
为了解挪威生态城的建设进展,本刊驻奥斯陆记者专程前往挪威霍达兰郡地区,专访了即将出席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论坛的霍达兰郡发展局局长扬·佩尔·斯戴维。
《瞭望》:你是如何理解生态城这个概念的?
斯戴维:生态城或可持续之城是一座在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环境影响的城市,其居民致力于所需能源输入的最小化,同时也致力于制热过程废物输出、空气污染、二氧化碳和水污染的最小化。
《瞭望》:能否介绍一下生态城在挪威的发展情况?
斯戴维:挪威许多城市都在推进旨在让城市更加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各地方和地区气候方案是这项工作的重要平台。就我所知,挪威还没有哪一座城市可以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
一个令人感兴趣的实例是特隆海姆,那里的人们正在努力建设一座所谓的SmartCity(智巧之城),使能源总用量至少减少20%。
我们的公营和私营部门之间建设性合作的范例很多。这样的伙伴关系在许多情况下对于成功找到生态城建设金融解决方案至关重要。
《瞭望》:你认为目前建设生态城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斯戴维:我认为,主要挑战是:建立市中心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寻找金融解决方案;在发展规划和项目中统合公营和私营两个方面;限制城区扩延,优化建筑密度,减少运输需求。
《瞭望》:你已确认出席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论坛,你在论坛上最想和大家分享什么?
斯戴维:我的演讲题目是《挪威生态城发展——驱动力和手段》。我将会概要介绍我们在挪威是如何开展这方面工作的。给我的演讲时间只有8分钟,我只能概而言之,不能介绍全面情况。
我的看法是,挪威的生态城发展是有效的,尽管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已经踏上了这个旅程。
《瞭望》:在生态城建设方面,挪威和中国有什么合作计划吗?
斯戴维:我现在还不太清楚我们可以如何协力工作。对你们在中国是如何开展相关工作的,我所知甚少。我的印象是,你们已经制订了令人非常感兴趣的、雄心勃勃的计划。
我期待着能更多地了解你们在这方面是如何开展工作的。然后,我们将会探讨在哪些领域存在合作的可能性。对如何在这个重要问题上进行合作,我会有一个切身的感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