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定价机制再调整
2009年5月,由发改委操刀出台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被称为国内新成品油定价机制。在此之前,中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一直广为诟病,但新的定价机制在试行一年多后,收获的却是更多的质疑。
根据《办法》规定:国际市场三地原油价格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发改委价格司即可相应调整汽柴油及航空煤油等成品油价格。事实上,在办法发布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国家发改委的确根据规定比较及时地调整了油价。但一段时间后,这一调价机制就开始变得模糊。自今年6月1日发改委下调成品油最高零售限价后,已经是近3个月维持成品油最高零售价格稳定。但实际上,7月以来,成品油已经两次达到调价窗口,但国内油价却一直“按兵不动”,发改委不仅没有调整成品油价格,反而对外发表尚未达到调价条件的言论,使得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进入“休眠期”,这引起业界对于“新成品油定价机制是否还在执行”的广泛议论,业内人士质疑,新成品油定价机制已经“名存实亡”。
9月1日,国际油价跌破72美元/桶,国内油价参考的三地原油加权均价进一步向-4%的调价触发窗口挺进。国内市场对于国家发改委下调油价的预期再次触发,对新成品油定价机制的质疑声再次甚嚣尘上。发改委模糊化的处理手法,被许多民众认为是“追涨不追跌,维护石油企业垄断利益”。而另一方面,石油企业对于目前的定价机制也颇有微词。目前执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已经到了行将修改的边缘。
国家发改委在成品油价格调整上,一直处于动辄得咎的两难处境,发改委官员表示,目前的定价机制有市场化以及透明两大好处,但弊端也很明显,容易给市场制造投机机会。确定的一点是,只要发改委继续掌控油价,这种两难的境地是不可能消除的。只是不知道成品油价形成机制什么时候才能市场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