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总指挥谈蛟龙号南海插旗称不存在宣示主权含义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5日13:22  中国新闻周刊
总指挥谈蛟龙号南海插旗称不存在宣示主权含义
  这是“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于2010年7月在中国南海执行一次成功下潜后,试潜航员凯旋(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中国大洋协会供图)(图片来源:新华社)

  独家探秘“蛟龙号”深海潜水器

  深海技术与太空技术并列,是各国极度重视的高新技术领域,有重要的科研与应用价值。 “蛟龙号”的亮相,宣告中国成为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本刊记者/王家敏(文) 柴春芽  (摄影)(发自无锡)

  数千米的深海海底是地球上最宁静而神秘的地方,那里生存着古老的原核生物。然而,好奇心并不是海洋科学家探索深海的唯一原因,要知道,那里还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它们对人类未来的生存意义非凡。

  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美、法、俄、日等国先后开始建造载人潜水器。迄今,世界上仅有的五艘6000米级深海载人潜水器为这些国家所拥有,它们能够到达遍及海洋深处的大陆坡、海山顶、火山口、洋脊以及漆黑的洋底。

  8月26日,中国科技部和国家海洋局宣布,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深海潜水器3000米级海上试验取得成功,最大下潜深度3759米。实际上,“蛟龙号”的最大设计深度为当今“世界之最” ——达到7000米。

  深海载人潜水器是运载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到达深海复杂环境,进行勘探、科学考察和开发和利用资源的重要技术装备。“蛟龙号”项目负责人刘峰说,“深海技术与太空技术并列,是各国极度重视的高新技术领域,有重要的科研与应用价值。”

  “蛟龙号”的亮相,宣告中国成为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并立即引起世界的关注。

  第37次下潜

  7月13日,中国海南岛东侧南海海域,海面温度30℃,海底地势平缓,海水平均深度3757米。

  “蛟龙号”在这里进行第37次深潜试验。现场的人们并没有预测到,这一次海试不仅完成了潜水器的系统调试,还将下潜深度增加了2米,达到3759米。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说,“此前的海试已陆续选择在50米、300米、1000米级海域进行,这一阶段试验的3000米级深度是一个重要阶段。”

  全球海洋平均深度为3682米。此前,只有上述四国的深海载人潜水器能在3500米级深度自如展开科研与勘测活动。

  中国研制、试验中的深潜系统由“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水面支持系统(包括“向阳红09”海试船和水面A型起吊架等)、潜航员培训等三部分组成。

  此时,母船正航行在天气状况良好的海面上,“蛟龙号”放置在后甲板。下潜后,潜水器将通过声波通讯等方式与母船建立联系。母船能实时监控潜水器的运行深度、纵倾、横摇、速度等数据和载人舱内温度、氧气状态等信息,并能即时发出调整指令。

  潜水器载人舱内可承载一名潜航员和两名科研人员。主潜航员叶聪,31岁,已从事海洋研究工作七年,参与“蛟龙号”设计研制,曾18次成功驾驶“蛟龙号”探访深海。

  潜航员系统包括经过专门训练的潜航员和试航员共11人,叶聪介绍说,“在海试阶段,除潜航员外,还有工程调试人员进入载人舱,对潜水器状态进行检测与调试。”

  海试前,中国大洋协会已对这片预选海域的地形、底流、地质等进行了长期观测与调查。海试前夕,试验海域也进行了全面扫海,清除渔网等障碍。下潜前一天,参与下潜的人员会依照操作计划再三沟通确认。

  清晨8点,海试准备到位。工作人员首先在后甲板上对潜水器的通讯设备、导航系统等各项性能进行初步测试。叶聪说,“每次试验前都需要将一份长长的表格逐项确认打钩。”

  “母船现场工作人员将实时监测海面风向、洋流速度、海水盐度、密度等状况,并据此调整潜水器性能参数。”刘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海试期间正值西南季风强劲多发季节,母船上还有天气预报人员。”

  随后,三名潜航人员依次从顶部舱口进入载人舱。水面测试开始,A型起吊架将潜水器平稳放置到海面上。

  “蛟龙号”采用常用的“深潜器无动力下潜上浮技术”。潜水器两侧配备4块压载铁,重量可以根据不同深度与要求调整。在下潜过程中,压载铁使潜水器具备负浮力,按照一定速度下潜;当潜水器到达设定深度时,可操作抛载其中两块压载铁,使潜水器处于零浮力悬停状态,保持在这个深度上实现作业,包括航行、拍照、取样等;当任务完成,再抛弃另外2块压铁,使潜水器具备正浮力,按照一定的速度上浮,到达水面。

  “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设计最快下潜上浮速度是42米每分钟,到达7000米海底需要大约3小时。

  这一次,潜水器以37米每分钟匀速缓缓下潜,到达预定深度需要约100分钟。期间,潜航员和母船每隔5分钟或者20分钟可能进行一次通话。

  深度显示器上的数字开始跳动,潜航员与调试人员也各就各位,首先根据预定计划对潜水器性能进行测试,如对航速、自动控制系统等进行考核;其次进行潜航员身体和心理状况监测;并测试潜水器的作业功能。叶聪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每次下潜到达预定深度后,我们通过插放国旗、采取水样、抓获海底生物等工作,进行机械手操控训练和标本采集训练。”

  潜航工作中,潜航器需要接受海水压力的考验。3000多米的深海,潜水器所承受的压力将达到每平方米3000多吨,一个成年人的手掌大概是0.01平方米,这意味着载人舱表面一个手掌大的面积就将承受30多吨的压力;如果到达7000米深度,则将承受70多吨压力。

  海水温度也将随深度增加而下降。当天的海面温度为30℃,舱内39.7℃。下潜到3500米左右,海水温度已经降至2℃,潜水器主体结构温度也随之下降。叶聪说,“舱内温度将保持在15℃左右。”

  “海底压力与温度变化也是下潜的重要参数,”刘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潜水器大部分结构由钛合金构成,在压力增大和温度降低作用下,载人球体等体积将变小,浮力也将发生变化。所以,每一次下潜都需要对压载铁的重量进行精密计算。”

  海底悬停中,“蛟龙号”在海底缓慢航行,一片未知世界在潜航员眼前展开,叶聪看到“舱外漆黑,各种奇异的海洋生物在灯光中不断出现”。

  完成当天的预定任务后,“蛟龙号”继续在海底定高(在设定的离地高度,自动跟踪海底地形)缓慢航行,下午4时53分23秒,找到了该海域3759米深处。

  下午6时左右,“蛟龙号”在海面落日余晖中浮出水面。当天的下潜时间为9小时零3分,接近设计最大工作时长12小时。

  潜航人员回到母船甲板上时,他们被泼了一盆海水。叶聪说,这是每次海试后的欢迎仪式,“大家都很兴奋,给你浇上一盆海水,从上到下湿透,然后把你举起来。”

  3000米的“逗号”

  这是3000米级海试中下潜最深的一次。

  从5月31日到7月18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进行了密集的海上试验:共完成17次下潜,其中7次超过2000米深度,4次突破3000米。刘峰介绍说,“蛟龙号”在3000米级的多项性能和功能指标通过了验证,其中包括耐压结构及设备、水面支持系统、无动力下潜上浮系统、蓄电池及供电设备等18个项目。

  “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专项总设计师徐芑南介绍,海试前,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02所首先进行了模拟压力测试和密封性能测试。压力测试中,潜水器被放置在一个密闭的压力桶装置里,以水增压模拟7000米深处海水压力的方式,对每个部件进行了70兆帕压力考核。

  2009年8月15日,首次海试开始,“蛟龙号”下潜,需要解决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叶聪说,“37次海试中,一共有11人参与了下潜试验,其中潜航员3人,试航员8人,参加海试的参试人员有170多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中国新闻周刊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蛟龙号 南海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