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分析称中国智库在保持独立判断方面尚有不足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5日21:00  新民周刊

  智库如何赢得尊敬

  撰稿·要 英

  大凡文明古国,总有历史悠久的智慧文化。那些以出众智慧流芳天下的人,古希腊称之为“智者”,在中国被誉为“智囊”。“智者”大多存在于雄辩场合,显示出——知识就是力量。“智囊”,朝野不限——问计高堂、三顾茅庐都行,但强调的是“囊”——某种对策或政策储备。中国最有名的智囊是诸葛亮,只是在交通不便、没有报刊、接触不到上流社会的环境里,他是怎样收集军阀信息和战略情报并形成《隆中对》的,对后世的我们来说一直是个谜。

  智者传播知识,智囊则更多地为统治集团服务。后来的历史进程,又使这一个性化的智力服务机构化了。在西方叫做“智库”的,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的英国;而中国一开始的名称是“翰林院”,现在也称为“智库”、“智囊团”。中国的智囊故事散见于诸子百家、二十五史和各类兵书等古籍中,但长久以来却没有专门研究“智库”或“智囊团”的学术著作。不久前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推出了一套5本由王荣华教授主编的智库研究丛书,其中有一本叫做《中国智库竞争力建设方略》算是填补了某些空白。一些内容读来让人感慨。笔者考虑得最多的问题是——智库,尤其是当代中国智库如何才能赢得社会尊敬?

  作者在书中介绍国际知名智库构建社会影响力时这样表述:作为现代社会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角色,智库安身立命之根本就在于某思想主张、态度立场和政策方案的公益性和独立性,这也是智库社会影响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

  其要诀是以坚守社会公益为先,以独立的第三方身份参与社会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制定,以在社会公共政治中发挥独特作用为荣。同时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关怀,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力图掌握社会热点问题的话语权,并以解决社会现实的潜在的问题为己任。这些智库还注重社会公关和宣传推广,但较少依赖大部头的连篇累牍的研究,而更偏爱使用朴实无华的、易于理解的语言来撰写观点鲜明的论文或研究报告,在其中提出明确的建议和未来可能的方案。此外,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也是成功智库的鲜明特征,如美国兰德公司因其超强的研究能力和声誉积累,可以通过售卖研究成果来赚钱自给,甚至创造了一种特殊的公共政策咨询的商业模式。可以说,这四大特征都明显的智库,必然是受社会尊敬的。

  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和传统,当代中国智库建设自然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经验,而是要以服务国家利益、服务改革开放、服务社会发展为宗旨,积极参与公共政策的理性研讨和科学制定;智库和智库的代表人物,必须主动谋求国际话语权,尤其是在国际交流中必须保持独立的中国声音和中国判断。

  但目前,中国智库做得最差的就是这一条。有记录显示:中国智库在最近的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预测方面存在着很多失误。如,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蔓延,面对美方的宽慰之谈,中国主流智库大部分都相信其危机“是暂时的”,甚至公开强调“这只是美国的问题,对中国影响不大”,“美国能够解决好自己的问题”;更有2008年7月份,当国际油价将突破每桶147美元时,国内不少重要能源研究机构都跟在国外分析家后面鼓噪200美元的年终预测,而2008年12月底每桶35美元的价格,自然让这些“著名专家”的面目无所遁形。

  另外,这些年不少专家学者信口开河,被公众讥为“砖家”。什么“春运铁路一票难求在于价格太低”、“学费太低不利于穷孩子上学”、“中国改革利益受损最大的是干部”、“中国的贫富差距还不够大,只有拉大差距,社会才能进步”、“取消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福利,目的是保持大家的工作热情和能力”以及“土地红线有害论”等等,这些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就随意发布的奇谈怪论极大地伤害了中国智库和智库专家的声誉。据人民网的一项调查表明,80%的公众对专家学者的印象偏差、评价偏低!由此可以判断,要赢得社会的普遍尊敬和公众的基本信任,中国智库提升自我竞争力建设的道路还很长很长。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新民周刊

更多关于 智库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