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描浅绘”识中国
由该书可以索隐到城市中国与乡土中国之间一处处毛细血管
文 | 贝加尔·海
最早知道曹锦清,是因为《黄河边的中国》。
该书学承人类学民族志的写法,势接社会调查的做法。浓墨重彩中,田园牧歌式民族志个案的渐隐和系统工程式社会学调研共性的凸显所记录的,正是变革中的中国农村。
时隔十年,如果说当年融入人文关怀的社会学调查和中国农村研究《黄河边的中国》是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不久前出版的集曹锦清历年讲座、访谈、论文和报告的《如何研究中国》就是“深描浅绘”的工笔画。而其中一以贯之的,是对“典型”的寻求,以及从学术到政策两个层面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与关怀。
“深描”的是方法论(该书第一部分“中国研究的方法”)和政策建言(第三部分“中国转型向何方”)。因为主要是在与农村研究相关的教学和科研机构的讲座、学术期刊的访谈和研究报告,单篇中点睛的穿透力和整组文章铺陈开来的张力交织在一起,印刻出的是作为论域的农村研究的沟壑,以及中国研究共时性研究的底色。
“浅绘”的是中国研究的基本功(该书第二部分“重新发现传统”)。相比前后两部分的洞见,这一部分虽然只是对传统文献和知识的梳理,却铺陈了很多人和很多事情的观念、行动,以及话语的底色。转型中的中国的确与这个世界越发形似,但在认识中国、研究中国和解说中国的时候,更值得注意历史性的经历如何影响了现今的中国。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长起来的“三农”问题研究学者多出自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科班,他们中最年轻的现如今也有40多岁了。儿时乡土的记忆、青少年时农村插队的经历,以及“沉到底”的乡村调查,成就了这一代学者的“中国思想力”。而在一个“农业经济系”乃至“农学院”都逐渐消失的今天,在众多关怀农村,却对城乡隔阂缺乏认知体验的大学生们赴农村支教活动倔强生长的今天,如何认识中国,谁来研究中国⋯⋯这实在是一个现实的大问题。
《如何研究中国》或许是20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学人给新一代学人的“时空信”;抑或是给在急剧城市化的30多年间成长起来的所有人关于乡土中国的“细密画”---可以索隐到城市中国与乡土中国之间一处处毛细血管。■
《如何研究中国》
曹锦清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