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仰望星空的航天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01日16:59  瞭望

  《瞭望》文章:仰望星空的航天人

  一个民族总是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而他们就是那些仰望星空并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将梦想实现的人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他们是一群“仰望星空”的人。

  仰望星空,需要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他们执著热情,甘于奉献,无怨无悔;

  仰望星空,需要一个有思想的头脑,他们精益求精,认真负责,敢于担当;

  仰望星空,还需要百折不回的毅力,他们历经百战、有着一身过硬本领,关键时刻勇挑重担。

  中国航天人没有星期六,也不一定有星期天。他们,也许是不太合格的父亲、是不够温柔的妻子、是对父母心怀歉意的儿女。但是,当火箭又一次腾空而起、直冲九霄时,当卫星又一次成功进入既定轨道时,他们的奉献与付出将被铭记。

  精益求精的“领军人”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指挥岑拯

  1989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岑拯来到原航空航天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前身)一院一部从事长征三号甲火箭的空气动力和热设计工作,研究火箭飞行过程中的气动特征。

  2004年,岑拯出任长三甲系列火箭总指挥。当时正值长三甲火箭遥九发射中国第一颗业务型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这也是长三甲火箭首次发射气象卫星。为此长三甲队伍做了大量的工作,首次采用“激光惯性测量组合”技术,增加主从冗余,并首次使用一百立方米的液氢运输加注车,使火箭燃料加注更安全,为火箭增加可靠性。然而,在试验场进行地面平台测试的第3天时,平台突然发生了倒台。平台倒台将使火箭失去判明方向的参照物。这是一项非常重大的事故。

  刚刚担任总指挥的岑拯深知平台倒台的严重性,如何迅速有效地排查故障,以快捷的方式解决存在的问题,是岑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同时,他还要把因解决平台倒台事故而耽误的时间在后续的工作中追回来,把影响降到最小。

  排查从源头做起,从设计到操作过程,细究每一个可能存在的问题,经过大量的调查,岑拯和他的团队最终查出导致平台倒台原因是因地面设备老化而引起电路出现问题,致使该闭合的没有闭合,该通的没通引起指令错误,导致平台的倒台。

  进入“十一五”以来,长三甲系列火箭在2006年至2010年期间约有30次应用发射,2006年~2009年这四年的年平均发射6~7发,比1997年和2000年增加了一倍多。而发射高峰年将达到年发射12发。发射任务高度密集,历史上绝无仅有,即使在考虑双工位发射的条件下,任务和工作量也极其巨大。在岑拯的带领下,长三甲系列火箭研制队伍已成长为一支能打硬仗、作风优良的队伍。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姜杰

  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姜杰,从事长三甲火箭姿态控制设计已经20多个年头,曾参加长三甲系列近30枚火箭的研制工作。她通过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不断突破关键技术:

  首次使火箭具备小倾角发射卫星和大姿态调姿的能力,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首次实现了我国采用两枚助推器的结构不对称火箭的稳定控制;攻克了被列为长三甲火箭“生命工程”项目的控制系统冗余关键技术;首次组织研制成功了激光惯组、三冗余箭机、三冗余程序配电器等新状态控制单机;尤其是在绕月探测工程中,姜杰等人圆满完成了火箭飞行控制任务,精确地把首颗月球探测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当前,随着高密度发射时期的到来,姜杰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试验场。高密度发射必然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长三甲遥十火箭首次采用系统级冗余,技术状态变化大,研制周期短,百密难免一疏。有一次,控制系统在试验场第四次总检查时发现了程序配电器软件方面有故障。发射在即,状况紧急。姜杰顶住压力,组织发射试验队员迅速定位问题,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开展软件修改和试验验证工作。她往返于西昌到北京之间,36小时之后,问题得到了解决。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长三甲系列火箭副总设计师罗巧军

  罗巧军在长三甲火箭三级氢氧发动机研制岗位上一干就是21年。她参加了发动机从模样、初样到试样的全部研制过程,从一个普通设计员成长为型号领军人。她身上的称号有:全国“三八”红旗手、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突出贡献者、首届中国职场女性探月工程科技工作者、集团公司“巾帼建功”标兵、六院“优秀科技工作者”、先进工作者等。

  罗巧军曾带领着研制队伍攻克了发动机整机氦检漏的难关。该项技术申请了国防专利,氢氧发动机校准试车不分解技术获得了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称为氢氧发动机研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技术。

  2009年8月31日,是罗巧军最难忘的日子,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印度尼西亚帕拉帕-D通信卫星,三级发动机出现推力异常故障。“刚开始的两个星期,根本没有饥饿和疲倦的感觉,脑子里浮现的全是飞行数据曲线,有时候到半夜睡觉时才意识到还没有吃饭。”在为期两个月的故障分析中,罗巧军组织策划“归零”方案,她所在的团队先后进行了10次组合件验证试验,发动机故障“归零”报告修改了20多个版本,完成配套支撑报告21份,针对故障原因和薄弱环节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为发动机后续研制工作和“嫦娥二号”奔月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2010年长三甲系列火箭进入高密度发射的第二阶段,全年将完成8次飞行试验和10发火箭的齐套任务,其中“嫦娥二号”工程是非常关键的一项。

  某发动机校准试车后返厂检查时,发现氧涡轮泵转子轴端螺母出现了锈迹,这直接影响到“嫦娥二号”用发动机的质量。罗巧军复查了生产、试验中的各个环节,发现锈迹是由于特殊天气条件下,发动机试车过程中维护不周导致的。对此,罗巧军组织设计师队伍进行了专题讨论,加强了对发动机维护使用的管理。

  “嫦娥二号”任务用发动机与长三乙遥八火箭发动机是同一批次,发动机“归零”措施要应用在“嫦娥二号”飞行中。因此,“嫦娥二号”用发动机共有5项技术状态变化。罗巧军关注对技术状态的质量复查和举一反三工作,她对研制队伍反复强调要严上加严、细上加细、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

  针对氢涡轮泵振动数据异常问题,罗巧军带领研制队伍一方面对氢涡轮泵零件进行复查、复核复算,另一方面与所领导、老专家分析讨论问题,对可能导致氢涡轮泵振动异常的底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开展了多次验证性试车。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他们最终及时解决了问题,确保了“嫦娥二号”所用发动机顺利出厂。

  柔性管理的“指挥者”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嫦娥二号卫星副总指挥太萍

  作为“嫦娥二号”卫星的副总指挥,太萍担负着嫦娥研制队伍调度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重任。经过了“嫦娥一号”的历练,如此繁重的任务在太萍手中显得井井有条。

  在“嫦娥”卫星团队里,太萍是个女管家。作为副总指挥,将“两总”的宏图大略逐步细化并深刻渗透到团队工作的方方面面就成了太萍的责任。为了严把飞控工作和整个“嫦娥二号”工作质量关,太萍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她将工作任务层层分解,通过书面的形式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的手中,并在显眼的地方贴出任务列表,使得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知道自己的责任和完成任务的时间表,也清楚自己的工作应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要求,这使得团队工作总能顺利完成,决不会出现人浮于事、事无人担的局面。

  执行“嫦娥二号”发射任务,正值多颗卫星同时在发射场执行任务。试验场地是有限的,如何合理调配,做到张弛有度,充分利用资源,保证型号按照节点推进?太萍所在的“嫦娥”卫星领导团队层按照上级的指示精神,与兄弟型号充分沟通,合理利用实验设备,同时利用闲暇时间严格开展重新论证、系统保证链工作,使各项工作严格控制在计划流程之内,不脱钩,不断线;他们还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积极的思想动员和感情交流,让全体队员从心理上不放松、不松劲,增强严保发射成功的迫切性。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12所长三丙火箭控制系统总指挥王琪

  身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运载火箭研制控制系统总指挥,王琪同时也承担着长三丙火箭控制系统的总指挥。

  作为十余个型号的指挥,王琪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更深知只有发挥团队的力量,充分调动每一个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才有可能在高密度发射的状况下,按时保质地完成型号研制和试验任务。

  自从12所接受月球探测二期工程研制任务以来,面对多发火箭的系统设计、生产、试验、发射工作同时展开;产品试验在发射场、总装厂、综合试验室多个地点并行;研制队伍分散作业、多岗兼职等情况,王琪沉着应对,统筹规划,系统组织,加强过程监控,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她带的团队拥有着创新、钻研的作风和“严慎细实”的工作态度。

  攻坚克难的“急先锋”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12所长三甲系列火箭控制系统副总师汪玲

  从长三甲系列负责飞行软件的一名普通设计到室主任,从软件副总师到控制系统副总师,汪玲不惧困难,勇挑重担。

  作为12所长三甲系列火箭控制系统副总师,汪玲临危受命,当时,正处在长三甲火箭技术状态多、任务重,深空探测上面积课题刚刚开始不久。从自己熟悉的软件领域转到控制系统综合,汪玲毫不畏惧,从看箭上、地面大图做起,不放过任何技术细节,凭借自己多年扎实的功底,很快对线路综合设计、制导姿控设计有了精确的掌握。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嫦娥二号卫星副总设计师王晓磊

  王晓磊,作为嫦娥二号卫星副总设计师,主管GNC系统等两个重要分系统,而在加入“嫦娥”队伍前,他则任某卫星控制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实现从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到副总设计师的跨越,起步阶段很艰难,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改造”成为“嫦娥人”。

  2010年7月29日16时30分,“嫦娥二号”卫星在整星加电测试过程中,控制计算机B机遥测数据异常,王晓磊立即组织向北京反映故障情况。同时组织发射场的相关同志根据有限的信息对故障进行细致排查,认为B机可能存在硬件永久故障。第二天,王晓磊带领队伍利用从北京送来的鉴定件产品再次对故障进行了排查确认,于故障发生24小时内便定位到了故障区域。

  当晚23时,经过软件扫描,确定为PROM发生单位错故障,接下来需要将正样产品带回北京修复。王晓磊坚持要跟着产品走。7月31日一早,他携带正样产品和测试设备飞往北京,跟着产品连续工作了7天7夜,工艺评审,工艺过程的具体实施,归零报告的编写、评审,返修和补充测试、试验等,直至8月7日,产品在基地通过了整星测试,一切正常!至此,王晓磊的基地生活也才恢复了正常。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嫦娥二号卫星副总设计师饶炜

  饶炜,是一名多年奋战在月球探测工程研制战线上的“老兵”。从2004年起至今,从“嫦娥一号”卫星方案论证、初样研制、正样研制,再到“嫦娥二号”卫星方案论证、详细设计、研制攻关,他就一直跟着“嫦娥”走。

  2008年,“嫦娥二号”卫星正式立项。饶炜已接过了型号副总师的接力棒。抢时间、赶进度、攻难关,他先后组织完成了“嫦娥二号”卫星技术可行性方案论证,在该卫星被调整为二期先导星后,又重新组织了卫星的技术可行性深化论证,同时完成了与各大系统的接口协调,并配合工程总体完成了立项工作。此外,他还组织了“嫦娥二号”卫星总体部承担的新增分系统——技术试验分系统的方案论证工作,审查了方案设计、详细设计,并对其中的关键单机——数据处理单元组织完成了电性单机设计等工作。针对“嫦娥二号”卫星的重点、难点和风险点,他还进行了有效的识别和控制,同时组织有关力量把型号的可靠性安全性工作落在了实处。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801所嫦娥二号发动机副主任设计师刘昌国

  “嫦娥一号”顺利完成第一次近月制动后,孙家栋、栾恩杰等航天专家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热泪盈眶地握手、拥抱。而这次关键性的制动是由490N发动机执行的。可以说,该发动机完成的这一漂亮动作,成为我国深空探测历程中的一个标志。

  而“嫦娥二号”任务给490N发动机提出的最大挑战是发动机要关机数天后再次启动,接受新轨道环境的挑战。这次任务的执行时间长达半年,远超过“嫦娥一号”的半个月左右的时间。

  面对挑战,刘昌国充满信心,而他的信心正是来源于充分的实践和数据。早在1987年,801所就开始研制490N发动机,它是我国研制成功的第一个双组元液体推进剂卫星变轨发动机。1994年以来,该发动机在20多次发射中无一失误,多次启动和长时间工作能力突出,被业内誉为“金牌发动机”。

  “嫦娥二号”卫星490N发动机的工作电压比其他卫星要低一些。490N发动机对此进行了相关验证。同时,发射“嫦娥二号”的火箭变为“长三丙”,卫星从转移轨道到同步轨道,飞行轨道有所不同,“490N”的工作时间、工作要求也有相应变化。接近月球后,卫星环月轨道的高度要从200公里降到距月表只有100公里的位置。同时,环境也有较大变化。

  为了保证490N发动机在飞行期间工作的可靠性,研制人员在地面按照要求全面严格考核。如果发动机在天上的动作只是几分几秒,那么在地面的验证时间便是几十分钟、几个小时甚至连续几昼夜,反复次数通常都会达到几十次、上百次。而且,此次“嫦娥二号”490N发动机根据任务要求,条件更加苛刻。

  例如,为了保证发动机在奔月、近月、环月的各个位置能适应环境开展工作,他们把发动机阀门原来的试验温度范围进行了大幅度的外扩。

  为验证发动机在天上呆数月后重新启动,他们和卫星推进分系统一起在地面进行模拟试验,490N发动机按照“嫦娥二号”要求,在停止工作之后完全可以重新启动、精确执行命令。同时,抓住一个难得的机会,在天上结合某卫星任务进行了验证。

  在刘昌国看来,平时工作严谨细实,试验验证充分可靠,在大量事实和数据基础上,490N发动机团队建立了对于产品的自信。而作为航天人,对产品永远不能掉以轻心,这种如履薄冰的心态与自信心一起,能为490N发动机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九院200厂长三甲系列火箭副总设计师刘亮

  升任型号副总设计师后,刘亮主管长三甲系列火箭型号,从此与“嫦娥”结缘。结合长三甲系列火箭型号产品特点,刘亮摸索出一套适应产品研制、生产的工作方法。几年来,他带领型号队伍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在长三甲系列火箭高密度发射和该厂各科研型号生产并举的形势下,确保了“嫦娥二号”任务配套的产品按期交付。

  今年五月,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组成的专家组对该厂进行“嫦娥二号”任务配套产品的专项检查,复查工作要求高,涉及范围广。为了确保交付的产品能够全面满足型号的使用要求,刘亮以此次复查复审为契机,自上而下组织了各级的产品质量复查工作。复查工作深入到车间工段一级,做到百分之百覆盖。同时,对于其他型号出现过的问题,他举一反三,绝不轻易下结论。在复查期间,他所主管的型号的生产任务也异常繁重。生产任务的协调、问题“归零”、各级评审、组织复查等工作接踵而至,他都能有条不紊应对。

  为了对“嫦娥二号”任务配套产品的质量做到心中有数,他查阅了大量的图纸、通知单,对生产过程中出现过问题的解决办法一一复审,务求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

  新一代航天“新星”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嫦娥二号卫星总体主任设计师孟林智

  被称为“史上”最年轻的总体主任设计师孟林智,2001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总体部,相继从事了传输型遥感系列、深空探测与空间科学系列的总体设计工作。

  2004年,嫦娥一号卫星立项。孟林智从此结缘“嫦娥”,一干就是七年。由于在“嫦娥一号”任务中表现出色,在“嫦娥二号”卫星任务中,刚过而立之年的孟林智担当了更为重要的角色:总体主任设计师。

  与“嫦娥一号”卫星相比,“嫦娥二号”卫星具有多个技术创新点,还将试验探月工程二期部分关键技术,其技术难度更大,系统复杂度更高。这就要求项目负责人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业务水平,还必须付出几倍于其他人的精力。

  孟林智接过总体主任设计师的接力棒后,为新的岗位快速“充电”,系统性地完成了深空探测领域设计经验总结报告编制,参与完成了深空探测领域总体设计流程编制;同时,他还在较短时间内协同完成了“嫦娥二号”卫星的两次整星可行性方案论证,并配合项目办完成了卫星的立项工作。在“嫦娥二号”卫星被定位为月球探测二期工程技术先导星后,他又重点组织开展了系统级的顶层规范编制、技术状态清理、系统接口控制、软件产品保证等总体设计工作。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一部长三甲系列火箭测量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张恒

  1976年出生的张恒,1998年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一部工作,2003成为长三甲系列火箭测量系统的副主任设计师,多次获得一部嘉奖、部优秀党员、院科技进步1等奖、院科技进步2等奖、型号研制3等功。

  主动思考、积极创新,是张恒的特点。长三甲系列火箭测量系统发射场测试的特点是利用无线信号完成遥测和外安系统数据及信号的传输。但通过测试,他发现采用无线测试状态易受环境干扰,特别是火箭塔架遮挡对无线信号造成衰减。当发射塔架操作平台展开时,会严重影响测量系统信号,甚至有时会造成遥外测信号失锁,影响测试结果。但当时的测试设备无法满足远距离测试发射的要求。

  为了解决微波信号低损耗、高质量远距离传输问题,张恒提出了利用光纤传输微波信号的设想,并开展了相关的研制工作。在研制过程中,他针对系统链路设计、光转换技术、微波合路及分路技术进行了严密理论分析及充分的试验论证。他研制的微波光纤传输设备终获成功,并很好地完成了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测量系统的地面测发控任务,解决了远距离、低损耗、高质量传输微波信号的难题,为后续型号地面测发控系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嫦娥二号卫星技术试验分系统主任设计师黄昊

  30岁出头的黄昊,曾参与“嫦娥一号”卫星初样和正样研制工作,任“嫦娥一号”卫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现在的他不仅是“嫦娥二号”卫星技术试验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和“嫦娥三号”着陆器总体副主任设计师,还是总体部深空室系统总体组副组长。

  “嫦娥二号”卫星绝大部分分系统都是直接继承“嫦娥一号”的产品和状态,但新增的技术试验分系统确是一个崭新的分系统,也是“嫦娥二号”众多新亮点中的一个,而一系列新技术、新状态又面临着无法预知的风险和艰难,进度紧,任务重。

  2008年,技术试验分系统主任设计师的重任落在了黄昊的肩上。此后的三年里,他带领攻关小组,相继突破并完成关键技术攻关、电性件、鉴定件和正样件等多个技术难题,使技术试验分系统顺利出现在“嫦娥二号”卫星中。□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嫦娥二号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