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南海邮局纪事:从服务中央机关到服务普通民众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08日11:23  中国周刊

  中南海邮局

  中南海邮局挂牌时,在附近住了50多年的老邻居才知道,府右街乙27号真的是个邮局。

  中国周刊记者  邓艳玲 北京报道

  看上去,府右街乙27号毫不起眼。它对面的红墙内,就是中南海,中国政治的心脏。

  即使路边停着一辆绿色的邮车,那一小溜位于西城区府右街和西椅子胡同交汇处的灰白临街房,依然看不出太多特别之处,走过这条小街的人,很容易错过它。

  这排矮房子中间是两个银色铝合金门柱,门柱的左侧挂着一块不大的金色铭牌,需要凑近,才能看清——中南海邮政支局。

  最近,中南海邮局登报寻访它60年历史里相关的老员工、老照片、老物件。这个昔日神秘的邮局才出现在公众面前。

  80岁的傅江海,1950年2月22日参与创办了这个邮局,他对《中国周刊》记者说:“从中南海邮局调出去以后,有关在中南海邮局工作的事我没有提过一个字,今天是我第一次提。”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

  1950年2月初,20岁的傅江海和同事赵卜一、郭克勤一道,奉命从香山来到中南海筹建邮局。2月22日,邮局就按照中央办公厅的安排,在中南海东门落了脚。

  9个月前,他们三人刚刚从西柏坡来到香山的“北平第五十支局”(1949年10月1日后改称“北京第五十支局”),负责为党中央寄发邮件。党中央机关在进京之后,把香山作为临时驻地,毛主席等领导人都住在香山并在这里办公。五十支局是专门为驻在香山的党中央机关和领导服务的。

  1949年6月30日,毛主席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之后,各民主党派、人民团队、海外侨胞及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纷纷响应号召,来到北京建设新中国。

  中央机关为了便于开展工作,陆续往市内迁,到了1950年2月,中央机关大部分已经迁往中南海。为中央机关服务的邮递员,也从香山随之迁往中南海。

  这样的搬迁,傅江海已经有过一次,那次是从西柏坡进京。从香山搬迁至中南海,算是循前例。

  1948年2月21日在西柏坡成立的“山河邮局”可算是中南海邮局的前身,山河邮局的主要职能就是为中国共产党党中央机关和首长们服务。后来中南海邮局的规格也沿袭了山河邮局,都是三个人,一个局长两个交通员。比傅江海年长十岁的郭克勤是山河邮局创立时候的两个交通员之一。交通员负责投递书报信件。

  傅江海则是1948年9月份从晋察冀边区邮局调到山河邮局担任交通员。在西柏坡的日子,正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打得火热的时候,刊登三大战役胜利消息的各种报纸,都是通过山河邮局向中央机关发送的。

  随着胜利的推进,中央迁往北平,先是山河邮局完成使命,然后是香山的五十支局不再为中央机关服务。但中南海邮局,沿袭的还是山河邮局和香山邮局的工作规范。

  规矩

  1990年代初,资深邮迷、山西省集邮协会副会长谢孜学收藏了一枚晋察冀边区山河邮戳的信封,凭借那个信封,他在那几年的世界性邮展上屡获金奖。

  最初拿到这个宝贵的信封时,这个老邮迷也很奇怪,通常邮戳都是地名,但当时晋察冀边区历史上并没有“山河”这个地名。

  翻了很多资料,谢孜学终于弄清:为了保密,山河邮局分别取平山的“山”、流经平山县的滹沱河的“河”为名。

  其实,山河邮局,香山的五十支局,中南海邮局,从来没有挂过牌。

  在香山,就明确要求,邮局只叫“北平五十支局”,也不挂局牌;寄发单位和个人如写“香山”两字一律退回原单位,不予寄发。

  “中南海邮局”对于傅江海他们来说,其实只是个头脑中的概念而已。他从不会向外人提起,同事之间都不说这五个字,他们习惯称之为“17支局”。

  之前不管山河邮局还是香山邮局,虽然为党中央服务,却并不是和党中央核心机关在一块。山河邮局是和中央办公厅秘书处总收发科在一起办公,设在平山县旁边的建屏县;香山的南门是正门,而五十支局设在香山的北门;中南海邮局在中南海的东门也基本是在红墙之外。后来有人提意见说寄信不方便,邮局就在中南海内建了一个营业所。

  严格说起来,傅江海是第一位真正在中南海里面上班的邮递员。

  在山河邮局时,傅江海并不是那么容易看到中央领导。他第一次见毛主席是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时候。会议闭幕后,石家庄京剧团来表演,傅江海看京剧时看见了毛主席。

  在中南海邮局,傅江海有一张最高级别的通行证,哪里都能去。建国后,邮局已经陆续多了些员工,但是有最高级别通行证的人太少,只能让傅江海一个人去做营业所的工作,开汇票、寄包件、收包裹。

  1958年初,时任中南海邮局局长的傅江海调离邮局。不久,比他小五岁的尚元清来到了中南海邮局。

  尚元清上班前,经历了严格的政审——他出身贫下中农,家人中为革命工作多年的老党员颇多,他自己也是党员。

  一到邮局,领导特地交代:“要做无名英雄,做出多大的成绩都不能宣传表扬……”

  “海”里的人

  尚元清上班时,同事们穿着的是邮局的草绿色制服。老员工们并不喜欢邮政系统1955年统一发放的这套制服,他们更喜欢的是军装。

  从西柏坡到进入中南海的头几年,他们和机关里面的其他工作人员一样,都穿军装。

  傅江海保留的唯一一张与邮局有关的照片,是他1949年8月在香山的五十支局工作时照的。照片中19岁的傅江海,身穿灰色军装,脚穿一双擦得锃亮的黑色大头皮鞋,意气风发。

  从1948年到1958年,从山河到香山到中南海,傅江海总共跟随了中央机关10年的时间。那时候都是双重领导。邮政业务等归邮政系统管,生活和组织关系由中央警卫处交通科负责。和中南海的行政人员一样,他们也习惯地称中南海为“海”。

  邮局和“海”里的各机关单位的人都很熟稔,中央有什么活动都通知他们去。开国大典的时候,傅江海和郭克勤就坐在西华表下观礼,这个区域坐着的都是中央机关的人。

  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访问中国的时候,傅江海和同事们也和其他工作人员一道,站在新华门里隆重欢迎。晚上,苏加诺在怀仁堂看京剧,他们也一道作陪。

  1954年第一次选人民代表,毛主席就在傅江海他们吃饭的大食堂里面投票,有人领着周总理过来介绍他们说,这是咱中南海邮局的。在内心深处,傅江海基本上已把自己当成机关一员。

  稍晚些到中南海邮局工作的尚元清,也直接跟国家领导人打过交道。

  除了机关单位,中南海里还有百十来户首长住家,都有各自的信箱号码,都得按照信箱号码去送。尚元清每天6点就在“海”里投递,8点都必须投递完。

  有时候他会碰上一早出来遛弯的陈毅,陈老总就说,“这么早送报来了,辛苦了!” 时不时还开个玩笑,没有一点架子;有时候,陈老总还会主动把信报都接过去,“行了,都给我,我给送去。”

  最令尚元清难忘怀的还是与周总理夫妇相处的故事。

  尚元清到中南海邮局的时候,邮局已经整体搬到西门营业处这边,这里距周总理生活和工作的西花厅不足百米。周总理和邓颖超时常会到邮局来看望大伙,嘘寒问暖。1964年3月8日,《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公演,尚元清已经和领导们一起看了演出。公演后的一天,但周总理还特地来到邮局送票,得知他们都去看过,周总理就让他请父亲和妻子也看看。这件事,成为尚元清一家心中最最珍贵的回忆。

  今年75岁的李振才,1961年到1971年间在中南海邮局工作。他也有很多关于周总理的回忆。夏天的时候,周总理会自己出钱买一大堆西瓜,放在西门的一个桌子下面,桌子上则放一把水果刀,谁想吃都可以自己拿刀去切。

  因为邮局外面不让挂任何牌子和标语,为了提高邮局职工的服务意识,担任局长的李振才就张罗着在房间里面贴上了诸如“为人民服务”、“安全第一,服务至上”之类的标语。

  周总理一天过来看到之后,就笑呵呵地说房子本来就不大了,贴了标语更显小,别贴了,再说,“都是一家人,就别见外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中国周刊

更多关于 中南海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