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海林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纽约时报》以不甚赞同的口气为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总结出了三副面孔,“恶邻居”——证据是中国在领土争端中用稀土把日本“压倒”;“钻营者”——其实,“schmoozer”的英文原义要恶毒得多,绝不只是经过弱化处理的中文翻译中对美国的人民币汇率升值要求“敷衍了事”的意思;以及“典型的现实主义者”——也就是在相似的国际问题上却持不同标准的两面派。
抛开《纽约时报》给中国总结出的这三副面孔距离真实的中国究竟有多远,以及美国自己是不是也经常在三副面孔间切换不谈,至少还有一个问题仍然需要《纽约时报》的女士先生们为我们澄清:到底《纽约时报》——或者更广义地说美国人——希望中国去掉哪一副或者哪几副面孔呢?
其实,当下西方世界对中国外交的大惊小怪和中国是不是有三副面孔毫无关系,只是因为中国正在表现出一个强国应有的三种标志,并且是以他们不喜欢的方式呈现出的。
作为当代国际体系内的“强国”,首先必须要具备的当然是一整套能够彰显国家力量的“装备”或者说“披挂”,比如航天工程、战略核武器、远洋探索、蓝水海军、超高速计算机……名列清单之上的事物至少有三项共同点:技术上非常难、经济上非常贵、对国计民生的影响非常深远。
对于强国而言,这套“披挂”不但必需拥有,而且还得不断擦拭。倘若中国发射了“神五”以及“嫦娥一号”而没有“神六”、“神七”、“嫦娥二号”乃至已经列入计划的更多项目跟进,中国就只是一个航天大国罢了,谈不上具有航天强国的身份。其他“披挂”大抵也是如此。大国和小国在“披挂”上的差别在于有还是没有,而强国和大国的差别却决不只是象征意义层面的有无之间。
拥有能够经受得住技术不断进步和经济持续投入双重压力的“披挂”只是第一层标志,相对于技术和经济实力,对强国更大的考验——从而也是对强国身份更具说服意义的标志——是对力量的运用能力:一是服务能力,一是保护能力。
所谓服务能力,是指一个强国能够为所处地区提供福利增进的能力,既包括因为强国的存在而使得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水涨船高的能力,也包括帮助其他成员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对于中国来说,高速发展的经济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美轮美奂的商场,其存在便足以使区域内所有成员的生活更加精彩。而对其他国家的支持——既包括为巴基斯坦提供的水患援助,也包括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对中南半岛部分国家提供的额外优惠措施,则是这家商场“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做到这一步,仍然不是一个充分的强国。最为关键的是,强国要有能力为本地区的所有成员,包括自己在内,提供保护。所谓保护能力,也就是制止有人到“商场”捣乱的能力。不管捣乱者是来自遥远的大洋对面,还是只隔着一衣带宽的海水,甚至是商场内的个别不法商户。这本来就是一个强国应该为本地区提供的最主要公共产品,它不但是一个强国所享有的荣誉性标志,更是强国不可推卸的义务。
任何一个强国都不可能依靠别人赐予的和平环境实现崛起,更不可能依靠外力来维持自己周边的稳定秩序。需要强调的一点还在于,保护能力作为强国最重要的标志,有时候是要以对抗的方式体现出来的。中国在近期钓鱼岛事件的外交处理中,立场坚定、应对主动、手段灵活就是一例。想化剑为犁,必须手中先有剑、并且需展示出剑术远高于他者才行。
因此综合来看这三大标志:没有力量,一切都无从谈起,有了力量,而不提供保护只提供服务,就很可能会变成逃避责任的“经典现实主义者”,甚至堕落成“马屁精”,从而最终导致自己提供的服务无人问津;有了力量,不提供服务只提供“保护”,“保护”会变成索取“保护费”,从而导致保护者变成“恶邻居”。就此而言,一个国家的对外行为本来就应该是多重表现的,而这种多重性是不是可以被指斥为具有“多副脸孔”,《纽约时报》说了可不算。
至少对于亚太地区来说,到底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坚持货币稳定、提倡南海各方协商解决争端、坚持朝鲜和伊朗核问题都应和平解决的中国是“恶邻居”、“钻营者”、“现实主义者”?还是指望着全世界都来为自己的债务问题埋单、撺掇着亚太国家大搞海军军备竞赛、承认一个中国却不停逼着中国的一个省购买天价武器的美国是“赖账者”、“捣乱者”、“敲诈者”呢?
强国地位的三种标志:力量、以及基于力量的服务能力和保护能力,实际上也就是从获得力量到合作性运用力量再到引领性运用力量的不同层次。某种意义而言,《纽约时报》对中国的指斥,恰恰证明了中国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对于任何一个强国来说,其对外行为都不可避免地要同时具备这三个环节,这是一个强国崛起的必然步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