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瞭望》文章:大国“后发优势”的中国机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6日10:34  瞭望

  《瞭望》文章:大国“后发优势”的中国机遇

  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就是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发展空间和通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获得的新的“后发优势”

  文/韩保江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9.8%以上的高速增长,今年经济总量有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09年人均GDP已超过3600美元,贫困人口也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9年的1500万左右,由此创造了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然而,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难祛,世界经济陷入低迷,特别是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价格不断上升而造成的传统比较优势的流失,人们开始担心未来中国还能否继续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势头。一时间,对中国未来发展“唱衰”的论调在国际和国内鸣噪起来。有些国外学者甚至认为中国也将有可能患上“日本病”,经济增长将陷入低迷而裹足不前。

  仔细分析,中国经济不仅不会裹足不前,而且还会继续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而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就是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发展空间和通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获得的新的“后发优势”。

  讲到发展空间,那就是中国的经济与成熟的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巨大差距。工业化水平也只是到了“中后期”,要实现真正的工业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城市化的空间就更大,2009年中国城市化率只有48%左右,比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约低10个百分点,比同等工业化水平国家约低26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约低40个百分点。如果再把13亿人口这个因素考虑进去,那么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仍将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出世界任何国家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发展空间。也正是如此,由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需求空间扩大、资源配置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成为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较高速度增长的基本动力。

  讲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后发优势”,那就更增加我们对未来中国经济仍能保持较高速度增长的信心。首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使中国经济增长摆脱单纯依靠资源和物质消耗增加,进而依靠技术和管理等非物质生产要素贡献的新的增长机制。总体来看,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70%来自技术进步的贡献,而中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到40%。如果通过自主技术创新或技术引进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把中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发达国家的一般水平,将会在物质投入和资源消耗保持不变甚至降低的情况下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其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使中国经济增长摆脱单纯依靠第一、第二产业推动,进而依靠三次产业协调推动的新机制。中国的第三产业发展长期滞后,不仅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而且与许多发展中国家存在差距。2009年中国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仅42.6%。而这一比重在国际经合组织国家中则平均超过70%,低收入国家平均也超过50%。因此,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在不增加或少增加物质资源投入和环境污染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能保持快速增长。同时,通过对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用信息化去提升传统制造业,第二产业还能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继续稳定或提升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再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使中国经济增长从单纯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变为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特别是依靠消费拉动的新格局。近年来,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低于50%,而美国、日本、韩国、巴西等国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普遍超过60%~70%。如果中国的消费贡献率能得到切实提高,中国经济增长将获得更加持久的发展动力。目前国内老百姓的消费水平正在由“千元级”向“万元乃至十几万元级”转变,汽车、住房、信息产品和文化产品已成为消费重点,而这些新的消费重点不仅会极大地推动钢铁、建材等传统产业的发展,而且将形成以汽车制造、信息产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等新的支柱产业,再加上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由此必将形成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新兴产业形成合力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新局面。

  中国传统的高储蓄率、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还将持续较长时间,因此,经济增长所必须的资本、劳动力仍能充分供给。

  当然,要把这种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空间和潜在优势,真正变成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的现实条件和动力,还需要一些新的体制保证和政策支持。

  一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不断形成有利于解放民间资本、开启民众智慧、调动创造热情的体制机制。只要能够不断提供适宜的制度环境,老百姓当中蕴藏的智慧和热情就会不断迸发并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要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开发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名牌产品,切实提升技术和知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三要坚持结构调整,加快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断释放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结构优化效应。

  四要坚持发展民生,积极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不断提高居民所得和劳动所得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进而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消费需求动力。□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