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建议可通过国际法追回圆明园流失海外文物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9日09:39  央视《新闻1+1》

  郭黛姮:对于圆明园的遗址到底什么样,还是最近经过考古学家考古以后发掘出来的。过去我们从文献上看到一些记载,也从图纸上看到一些当时的设计图纸,但是没有那么很形象的东西。唯一能够知道它面貌、形象的东西是一个画册,就是乾隆九年的《圆明园四十景图》。除了这个以外,它后来有很多变化,在150年当中变化很多,这些在考古发掘当中都能够显露出来。所以这样保护遗址,通过考古发掘以后认清了它原来的状况,在这个前提之下,将来这个园林可以让大家知道更多的历史信息。

  主持人:您讲的是园林本身作为遗址的价值,圆明园流失出去的文物也是公众相当关心的一方面的问题。虽然您是研究建筑本身的,据您所了解现在我们追索文物的进程怎么样,困难在哪里?

  郭黛姮:圆明园这些流失的文物跟建筑也是关系很密切的,比如像当时的室内很多陈设就是现在流出去的文物,可以说每一个房子里有什么样的桌子,桌子上摆了什么样的器物,比如摆了花瓶还是摆了玉器,还是摆了铜器或者是摆了金的东西,那都有很多就是我们也要研究的。比如说像它有一个很重要的建筑物,叫做方壶胜境,方壶胜境当年摆了很多佛像,几百尊佛像,因为各个地方都献给皇后,送礼就送一个佛像。有的做得非常精致、非常完美的这样一些东西,可是这些东西因为体积不是很大,比较容易拿走,所以最后都拿到国外去了。这些东西我觉得要追回来就可以知道当年圆明园的面貌到底什么样。

  主持人:到现在为止,我们究竟清不清楚有多少件,都有些什么东西,留下的和遗失出去的?

  郭黛姮:现在我觉得希望找到圆明园的陈设档,有了陈设档以后我们可以更明确地知道哪些东西,能够对上号。

  主持人:就是说还没有弄得很清楚?

  郭黛姮:目前陈设档,现在颐和园找到了陈设档,是在第一历史档案馆。那么圆明园相信当年也会有陈设档,但这个陈设档现在我们还没有人去找它,把它彻底找出来,这个是我们现在研究圆明园的人的一个责任,应该去找。同时我觉得有了陈设档以后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结合陈设档的内容,我们进行研究以后再去寻找。

  主持人:比如说您亲身经历过的或者您听到的一些我们出国去追索这些文物,碰到过对方是一些什么样的态度?

  郭黛姮:去年我曾经到美国,因为我原来知道那里有一部关于圆明园的书,叫做《圆明园大木作定例》,这个是以前的一些杂志上曾经透露过这么一个消息,说有这么一个东西。我觉得这个也是圆明园的东西我就去查阅这个东西,像国会图书馆这种单位态度非常友好,给我们很早把书找好,然后让我们仔细在那里看,而且别的东西他也拿出来给我们看,他那里还存了一张圆明园的图纸,他也主动地都提供给我们。这样的一些单位还是非常友好的,包括大都会博物馆,当时我们那个代表团去的时候,因为我后来是提前回来了,代表团的人在那里也是看了很多有可能是中国的文物。

  主持人:都是这样友好的态度吗?

  郭黛姮:但是也有的博物馆或者是文化馆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主持人:怎么回避?

  郭黛姮:像我听代表团的人说,波士顿美术馆藏了中国的一幅画,画上的图章是淳化轩,淳化轩就是圆明园里的一个建筑物,是乾隆为自己建的归政娱老之所的寝宫。当时乾隆特别喜欢书画,所以很多画藏在那里面,结果在波士顿美术馆的宣传册把这个画印出来了,那是过去它发出来的宣传册,大家看到了就想看这个,但是它就不接待。所以这个代表团想看没法看,只能它出的那个小小的画册上看到,像这种态度我觉得不太好。我觉得将来真正的回归可能要通过《国际法》,通过有关的这种公约或者一些东西,并不是说现在一去看马上就要回归了。

  主持人:应该说追索文物还是一条漫长的路,而文物也仅仅是圆明园的一部分。150年到现在了,我们对圆明园究竟是不是真正地了解,稍后我们继续。

  (播放短片)

  字幕提示:10月17日 圆明园

  解说:如果真的可以穿越时空,整整150年前的这一刻,圆明园已经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在侵略者来临的一个月前,这里最后一位主人咸丰皇帝在匆忙的拜祭完先祖之后,仓惶逃亡两百公里外的承德,他的身后是一座不设防的都城和一座永远无法复制的皇家园林。

  那是1860年10月18号的北京,一场大火从这一天的凌晨开始整整焚烧了三天三夜,五座皇家园林都化为灰烬。如今,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当年烧掉的不仅仅是圆明园,还有颐和园,只不过此后颐和园重建后再现辉煌,而圆明园则命运多舛。

  150年后的今天,大多数中国人对于圆明园最直接的联想,就是这片西洋建筑的石块残迹。这块残迹之上原本包括了六栋建筑物和三组大型喷泉,它们集中在园内北墙一条不到100米宽的狭长地带。在皇家园林内,这仅仅是一个局部的点缀,而圆明园作为精神记忆传承的一部分,更多的和那把大火联系在一起。

  这是1983年公映的影片《火烧圆明园》,导演李翰祥说服制片方,耗资64万人民币在北京昌平搭建起了一个仿真的圆明园外景地。在拍摄尾声时用一把火烧掉,和国史有关的火也在那个年代引发了无数观众的共鸣,人人纷纷写信给报社,吐露着心中复杂的爱国情节。尽管圆明园在国人心目中地位神圣,但是如何保护它,挖掘其自身的意义却经过了漫长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受到政府的严格保护,但圆明园没有围墙,里面分布着一片片村落和稻田。除了这片西洋楼遗址,几根高大的立柱之外,其它的遗址早已无从分辨。很多村民利用遗址的台阶建起了住房,精美的时刻压在房基下。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圆明园陆续住进过700多户农民,分布在27个遗址景点,直到2000年最后一户居民才搬离了圆明园。

  薛继军(电影《圆明园》总导演):我觉得我们告诉国人这个东西,不仅仅是说一个猪脑袋值多少钱,一个鼠首值多少钱,现在大家热衷于在追寻这些东西。其实它背后确实是我们这个民族极其惨痛的教训,极其痛苦的经历。

  解说:2006年9月,由薛继军担任总导演的大型史实电影《圆明园》和观众见面。这是一部利用数码技术全景式复原圆明园的纪录片。薛继军和他的创作团队为此付出了近十年的鲜血,这部没有用一位知名演员,没有一丝虚构情节的纪录片,在当年取得了中国当代纪录电影史上的最高票房。时至今日,仍然是网络上点播率最高的纪录片之一,拍摄的动机很简单,就是想告诉国人真正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

  薛继军:不管是复建也好,不复建也好,还是把它永久保存也好,我们需要让国人了解一下那场灾难的对象,真实的存在到底是什么样。

  我觉得很多人不了解圆明园,没有人知道,很多人张嘴就是八国联军把圆明园给烧了,还是这么说,其实历史相差了40年,所以我就觉得我们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非常重要而突出的事件,既然我们的国民、我们很多人,甚至有些专家都不是很了解。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尤其是在一个国家开始走上崛起,走上强盛、富强的道路上的时候,我们尤其不能忘记历史。

  主持人:我们对圆明园珍惜、痛惜,而郭教授说公众对于圆明园是关注,但是关注有点偏,怎么解释?

  郭黛姮:我觉得从刚才播的节目已经说明,大家非常关心买那个兽首,可是那个兽首在圆明园整个文物的总体来看,尽管它有价值,但是不是最高的价值。我觉得比如像圆明园这样一个特点,它是一个遗址公园,它是一个国家文物,为什么会这样,文物有什么特点,对这个有一个划界线的问题,没划清楚。

  主持人:那我们关注它的什么呢?

  郭黛姮:我觉得首先保护文物怎么个保护法,保护什么,比如很多人很朴素的心态,说帝国主义把我们的圆明园烧了,我们现在强盛起来了,我们要盖起来,把房子盖起来,呼吁这个。我觉得首先不是说呼吁这个,因为文物的个性是历史信息的载体,这个历史信息包括它被毁的信息,首先我们保护文物是保护它的历史信息。所以你要说盖起来那就失掉了它的这些信息。

  主持人:破坏了现在这些非常多的信息?

  郭黛姮:对,破坏了它的历史信息。1860年发生了这个事情,被新建的圆明园可能给掩盖了,所以这样的话就不合适。

  主持人:那我应该珍惜它的是什么?

  郭黛姮:我觉得整个圆明园实际上是中国17、18、19世纪那个时期的一个历史写照,是一个全面的教科书,我们应该珍惜这个。它不仅仅能看到我们中国盛世的皇家园林到底什么样,而且也能看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所以它是一个很全面的包揽了中国当时整个社会这样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一个文物,所以就不是单纯的某一方面。

  主持人:但从公众的角度讲,我进到了一个遗址的园子里面去……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圆明园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