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央视《今日观察》专题 > 正文
“十二五”规划建议审议通过,为未来五年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定下了基调、指明了方向。建议中提出,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了民众关注的重中之重。CCTV2《今日观察》播出系列节目《期待“十二五”(四)》:
袁钢明:今后五年,居民收入的提高将快于国民收入增长
“十二五”规划建议审议通过,为未来五年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定下了基调、指明了方向。建议中提出,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了民众关注的重中之重。在未来的五年当中,人们的收入和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瓶颈将如何突破?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王小丫和特邀评论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袁钢明、著名财经评论员马光远共同评论。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二五”绘就新蓝图。
袁钢明:民生改善最现实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收入的提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将来能让我们的劳动者拿到厚厚一打人民币才是现实的,不仅是城市职工的收入要提高,农民的收入也要提高,比如说卖农产品,或者是农民打工的收入,也要能收获到厚厚的一大叠人民币,这才是民生改善最现实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收入的提高,钱包要鼓,而且花钱钱要痛快,有很宽裕,很舒畅的这样一种状态,就是要收入普遍增长,不仅是城市居民,而且包括农村的农民。
马光远:共同富裕是“十二五”的一个重点
(《今日观察》评论员)
在收入分配改革里面,今年一个最大的亮点是普遍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处处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在收入的增长方面,我们原先讲有城乡,有差距,但为了弥合这个差距,既要国与民之间的分配,同时劳动收入要体现在整个初次分配中的地位,城与乡之间,不仅仅要通过改革弥合这个差距。我们的下一步要让城乡居民收入有一个很好的分配的物质基础,同时要把收入分好,所以就此而言,不仅仅是工资收入增加了,而且要使分配更加公平,我们整个收入的结构更加和谐了。所以总体上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这个概念有一个最好的前提,就是鼓励少数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最后实现共同富裕,到十二五的时候,共同富裕已经作为一个重点,而不是再鼓励少部分人,共同富裕体现的就是城乡居民收入都较快增长。
袁钢明:增加居民收入包含加强社会保障和满足未来的大笔消费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不仅是社会保障,而且还有一些耐久的大的资产,比如房地产、汽车等等,如果准备购买这些东西,那么就要压缩当前的开支,所以大家不敢花钱,所以现在钱多了,不能仅仅是满足当前的消费,还要满足未来的一些大笔的消费,大笔的开支。社会保障包括教育,退休以后,医疗,甚至孩子、子女的教育,所以增加居民收入包含加强社会保障,包含着对于主要大额的资产供给的充分和价格的合理。
马光远:社会保障体系要可持续的、比较完整的覆盖城乡
(《今日观察》评论员)
如果用一个比喻来讲,就是在改革开放前30年里,我们所做的解决了物质产品的短缺,解决了一切的基本需求,但是在基本的公共服务方面,我们仍然面临着一个短缺,就是基本公共服务的短缺,包括医疗、教育、养老方面等等,这方面我们仍然面临很大的缺口,比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能不能在十二五解决?养老的问题一个基本的养老体系能不能解决?在十二五规划里提了这么一个目标,就是要逐步完善符合国情,可持续的、比较完整的覆盖城乡。
我们原先的养老体系是分成城、乡两边的,主要是城市居民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那么现在要覆盖城乡,因为我们人口多,所以这一块的短缺比起解决物质方面的短缺,难度会更大,而且这方面主要是政府拿出钱来,要把以前的历史欠帐弥补上,还包括弥补上未来的新增的一些需求,同时要提高社会保障的品质和质量。从这个方面来讲,除了老百姓非常关注的一些基本的诉求以外,那么政府怎么样转型成一个服务的政府,政府要主要精力从关注经济发展转换到关注社会保障上来。如果这个指标的思路有所改变,那么这个体系在十二五里,我能够打一个80分以上得分数。另外收入也可以做一个加法和减法,就是增加收和减少支出,这两个方面都应该去做。
袁钢明:城乡应统一社会保障体系的标准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社会保障体系涉及到公共财政支出的去向,公共财政支出指的是,要把财政中很大的比重用到加强社会保障中去,因为本来财政中很多钱都用到了生产投资上去了,或者用到了国家事业单位的投资上去了,他们又直接用到老百姓的社会保障福利上去。如果我们把从社会中筹集来的钱再用到社会保障上,比如加强教育、医疗、退休保险等等,而且这种福利能够体现老百姓能够享受到的方面。公共服务体系现在已经开始注意到农村了,但是农村的保障水平还是很低的,所以城乡不能光是覆盖,农村也应跟城市一样标准才行。
站在两个五年规划时空交替点,我国经济社会面临怎样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袁钢明:今后五年 居民收入的提高将快于国民收入增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其实现在改善民生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了,或者就是整个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为了人们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收入提高或者是社会保障得到加强和改善,过去我们提的一种是增长方式的转变,增长方式指的主要是从生产或者是供给的角度,主要讲生产方式如何更有效率,现在说的发展方式指的是居民收入能够在发展中得到改善。
以人为本的科技发展观就是要以人的收入提高,人的生活的改善为基本的目标实现,才是经济发展,这就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个发展方式的转变中有很多重要的做法,比如结构改变,结构改变首先是消费收入,就是消费需求或者是收入的提高要比投资要快,要改变比重,提高原来过低的比重,所以今后的五年,居民收入的提高,或者劳动报酬的提高应该快于国民收入增长。这个变化是一个颠倒性的变化,以前GDP增长10%,但是农民收入低于GDP,那么将来应该是高于GDP,所以我们将来的发展方式就是从居民收入是否更快提高的这一点作为衡量发展方式是否转变,是否有效,是否对头?这就是我们的思路。
马光远:政府应转变自己的服务观念 将主要财政用于民生
(《今日观察》评论员)
之前我们的评价体系比较单一,就经济本身的总量增长来讲,我们在全球一直是第一名,但是我们现在要素质发展,要全面发展,所以面临着一个全面的构筑未来的发展目标的问题,这个体系怎么样来构建?产业、社会、民生、文化、政治等等都面临着跟以前决裂的时刻。在十一五期间,科学发展观在试运行,那么十二五应该就要进入快车道了,在每个领域都要贯彻,都要跟过去的很多利益切割开来,所以这是一个观念,难点和最大的挑战就是观念的改变。
比如,原先地方政府主要是抓经济,我们主要GDP每年完成多少就可以,上面给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也是这样,现在变了,要搞民生了,GDP未来考核的比重会非常非常低,官员可能会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怎么样把未来十二五的全面的转型,全面的革命贯彻到每一个细胞里是最大的难度和最大的挑战。观念怎么样去改变?只有制度,所以制度转型在公报里特别强调,要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合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能不能一下子进入这么一个状态,观念转变很重要,制度保障非常重要。第一个转变的就是政府怎么样转变自己的服务观念,发展经济,我们主要的财政用于民生,这一点首当其冲的做到以后,起步就很不错了。
袁钢明:将来要从生活水平改善上来衡量政府的业绩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其实从上到下的最基层的,比如我们的企业还存在的一些障碍,他觉得提高劳动者收入会增加它的经营成本,他可能就会不愿意提高,那么我们上层就开始制定一个工资法,如果企业不按照这个标准提高工资,那就是违法的。地方政府也一样,地方政府不能简单的认为我们这里要搞多少投资,搞多少基础设施建设,还要考虑到老百姓的生活和收入,要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不能说整个建设投资提高了,但是老百姓生活没有得到很大改善,所以将来要从生活水平改善上来衡量政府的业绩,或者是现在我们整个高层在这次全会表明了,要朝着民生提高的方向搞。
刘瑞:国内内需的带动潜力很大
(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内需的带动潜力很大,第一,中国有东中西部的差距,从区域上来讲,东部的潜力已经释放够了,但是中部和西部地区还有很多潜力,东部原来在十年前、二十年前的需求,可以有一个地区上递进的潜力可挖;第二,城市和农村相对来讲,农村的潜力要大于城市的潜力,比如农民盖房子就是一个潜力,农民要改善自己,升级自己的家用电器又是一个巨大的潜力,这里面还有一部分要交给市场去运作,因为光是政府去安排这个潜力是有限的,还是要让市场去找这个潜力。
张晓晶:未来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财税改革的推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研究室主任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一个是大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这涉及到居民,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格局的分配;第二,涉及到的一方面是居民本身的收入分配,包括贫富差距问题,这肯定要涉及到我们的财税改革,未来一方面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提高居民的收入,包括政府更多的社会性的支出,财政转移等等;另外,要有好的财税改革的推进,因为没有财税改革的推进,激励实际上是不够的,这个激励包括地方政府有什么样的激励,包括企业有什么样的激励,包括中央政府有什么样的激励,所以未来的增长方式的转变,还需要财税改革的推进。
(《今日观察》栏目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22:25—22:5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