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移民们搬迁后生活升级但水土不服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1日03:07  大洋网-广州日报

  乡愁:

  老黄牛和最后的午餐

  9月27日,十堰市郧县安阳镇大桥村6个小组的1000多位村民们接到通知,次日将起程前往襄樊市襄北农场四分场四中队安置点。

  临行前的大桥村格外忙碌。70岁的村民王正发赶紧将家中饲养的4头猪送到亲家家里,4头黄牛也被他以4700元的价格“贱卖”了。“要走了,不卖不行”,对于陪伴自己多年的“老伙计”,王正发格外心疼。他专门给4头黄牛喂了一顿好吃的草料,边喂边摸索着牛背,并对它们说:“以后要听话,否则要挨打。”4头牛被新主人带走时,老王背过身去抹了抹眼泪。

  更多的村民选择和无需搬迁的亲戚吃告别餐。村民王菊香的舅舅家住隔壁村,不用搬,她的弟弟到安置点后也离她较远,这让她格外失落。中午的午餐很丰盛,8个热气腾腾的菜摆满了一桌子,炒火腿、焖鸡,还有“压轴”的红烧汉江鳊鱼。她知道,以后恐怕很难再吃到这么好的鱼了。

  但王菊香丝毫没有胃口,光顾着和亲戚说话了。“菊香,换手机号码了记着告诉我,地方不好就回来”,舅舅的一番话,让王菊香鼻子一酸。“没事的,去了又不是不回来了。”其实她知道,这一去,可能真的回不来了。

  无眠:

  再道一声“再见,故乡”

  晚上8时,村外的集结地灯火通明,花花绿绿的帐篷在山脚下散落开了几百米,黄色的灯光照亮了幽僻的村道——村子已经好多年没有这么热闹了。

  村民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有说有笑。不少村民在帐篷中喝着当地特产的郧县黄酒;还有不少村民在帐篷中边抽烟边打扑克。这一夜,他们注定无眠。

  清晨5时许,人们陆续醒来。6时许,30多辆客车和货车组成的搬迁车队在村口集结完毕。“襄樊,我来了”的大红标语迎着朝阳挂在车身上。伴着先头部队的引擎声响,车队缓缓驶出村庄。有人隔着车窗玻璃向送行的亲人挥了挥手,年长的再也忍不住了,泪水在眼里直打转。

  再道一声:“再见,故乡。”

  经过4个半小时的颠簸,上午10时30分,车队终于到达襄樊车站。现场锣鼓喧天,欢迎移民的标语和彩旗让带着大包小包的村民们觉得这个城市并不是那么陌生,还有大量学生志愿者在现场“迎客”,指引他们上车。午饭时分,316户、1323人终于抵达了新家安阳镇。

  适应:

  生活升级但水土不服

  10月9日,记者跟随王正发的三个子女从安阳镇颠簸450公里,再度来到襄北农场。其间需更换3次交通工具,总耗时近5个小时,车费共计90元。

  在襄北农场四分场四中队安置点,崭新的移民新村让人眼前一亮。房屋外墙全部刷成黄色,家家户户屋顶都装着一台太阳能热水器,4米宽的水泥路向远处延伸。

  随着移民的入住,几家简易超市已经开张,还有人在路边摆起了小摊。王正发家在安阳口村发展路28号,见3个子女和记者来了,老两口连忙张罗饭菜。

  王正发家的两层小洋楼,面积约200平方米,两层各有一个卫生间。“比老家的土坯房好多了,过去可想都不敢想”,老人家的脸上泛起了皱纹。房前还有一小片菜园,每户0.1亩。老人说,安阳镇2000多人都集中居住在那一带。“来的当天,就有人给我送来一袋米、一壶油。”

  让记者感到惊讶的是,不少移民的家中都放着一口棺材。王正发的儿子王学庆解释说:“这是老家的风俗,老人家过了50岁后都会做一副棺材放在家中。这次移民过来,就一起带过来了。入土为安,将来老人家过世了,要拉回老家去土葬。”

  王正发老两口坦言,初来乍到还有些不习惯。一是生活方式:“以前到菜园子里拔棵白菜就有菜吃了,现在要买菜吃,白菜还2元一斤。”他笑着说:“以前在农村上茅坑,现在换成了蹲厕,上完厕所还要冲水,哪里会习惯?”

  二是人际关系:“到安置点抓阄选房,以前的亲戚、邻居全都打散了,要重新熟悉生活环境。”

  王学庆说他想把安置点的土地租给当地人耕种,过两年再把房子卖了,接父母回十堰老家住。“父母搬过来主要是占个地方,你也看得到,这里住的主要是老人和妇女。”他说。记者走访多户村民发现,移民新村的入住率并不高,不少新居都是“空巢”。不少居民都是搬家当天到新居看看,此后又回到老家打工,并未在新家居住。

  命运:

  50年,二度奉献

  在这次的18万移民大军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二次移民,且为数不少。

  位于丹江口水库上游的郧县是“库区第一县”。对于郧县不少上岁数的老人来说,这已是半个世纪来的第二次移民了。

  早在1958年,丹江口水库兴建时郧县就举城搬迁,20万人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现在南水北调工程要求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郧县县城的四分之一将被大水淹没。于是,出现了“二次移民”。

  郧县柳陂镇李家沟村村民李胜利回忆说,上次移民时自己只有8岁,没想到过了半个多世纪,自己将第二次迁徙。“我这辈子和龙王有缘”,他开玩笑说。

  柳陂镇号称十堰的“后花园”,是十堰市重要的蔬菜基地。随着丹江口水库大坝的加高,柳陂镇约有2万亩良田将永沉水底。李胜利说,自己种植5亩蔬菜,年收入可达3万元,当前正是黄瓜和茄子上市的季节。看着5亩即将收获的菜田,他心如刀割,但“以大局为重”。

  “为服务国家水利工程建设,半个世纪以来,丹江口库区第二次被淹。库区人民做出了巨大牺牲”,王志林说。

  据十堰市移民开发局介绍,1958年动工、1973年建成的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淹没了十堰两座县城,动迁移民28.7万人。此次的18万移民中,有不少家庭经历过1958年至1975年期间的移民。

  他们,做出了50年内的“二次奉献”。

  链接:

  “南水北调”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也是中国继三峡工程后最大的移民迁安工程。丹江口库区共需搬迁34.5万人,其中湖北省十堰市所辖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和武当山特区4个县市区21个乡镇、150个村约18万移民需要动迁。河南淅川县需搬迁安置农村移民16.2万人,涉及11个乡镇185个村。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移民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