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病态购物狂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1日09:33  新民周刊

  病态购物狂

  江 迅

  内地“十一”黄金周早已结束,那些天,在香港铜锣湾、湾仔、中环、尖沙咀,走到哪里,都见到操内地口音的人潮。黄金周首日,内地赴港入境人数高达24万人,较去年同期18.5万人,增加了三成。都说内地人富了,在号称“购物天堂”的香港购物出手阔绰。最新的消费潮流,是来香港美容、整容,女子拥有“范冰冰”脸蛋成了一种时尚。当下的香港美容中心,内地游客占了四成,她们通常做的是六七万港元的打针整容,或10万港元上下的抽脂、隆胸手术。

  有人说,富裕了的内地开始出现“病态消费”。其实,香港的“病态购物狂”早已出现一个群体,最新披露的统计数字是,这一群体占香港总人数的6.7%,这是香港东华三院委托香港大学社工系,花了5个月新近调查的结果。这一消费成瘾的群体,被界定为“过度消费问题患者”,其中九成有债务问题,较一般人有较高的借贷额或重复借贷倾向。若以为,购物狂皆是女性,错了。香港大学的研究表明,购物狂中,男性占了四成,女性占六成。男性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也会有一种特别的冲动,对购物也会走火入魔。

  香港的“米兰站”是专门收售二手名牌货品的连锁商店,据高级经理陈先生说,至少一半的女顾客有“一铺买瘾”,每隔一两周就会带着大手袋来扫货,交易价少则两三万,多则三四十万,前不久有一位家住跑马地豪宅的女士来“放货”,卖出价值70多万的80个名牌手袋,有一大半都没用过一回。

  从电视上看到,专业人士ELLEN月收入近5万港元,自以为什么都能消费,身上有10多张信用卡,家中衣柜里的名牌衣服、首饰、手袋,假若两个月天天换新的,都未必会重复。追踪这一病例的香港社工黎少娴说,ELLEN最初估计自己信用卡欠数约50万港元,当拿出所有信用卡月结单一算,才发现欠卡数超出100万港元。信用卡过多,每张卡的还卡期不同,她自己都是一笔胡涂账。她已经无法控制购买欲,去见社工接受心理辅导前,她都会先到商场逛一圈,花3000港元买一条丝巾。

  主修音乐的香港大学生顺青,酷爱古典音乐,毕业后在香港一家文化公司供职。他月薪不到1万港元,却不停地购买唱片,结果欠下数万港元银行信用卡数。从电视画面看到,他家里囤积的CD多达2000多张,根本就不可能听完。他“过度消费”而无力偿还信用卡数,只得向父母求援。

  “过度消费”的行为症状是:多因一时冲动而购物,每到周末,会显得特别兴奋,疯狂采购,满载而归;买贵重物品时,没有格价(讨价还价)的习惯;经常购买一生都恐怕不会用的东西,对自己的“战利品”却极少有满意的;财务通常出现困难,但依然我行我素,继续消费。香港心理医生对这一购物病态症的心理症状作如此描述:想买就买,寻找实时满足;追赶潮流,人有我有的心态;藉消费逃避现实而获取快感;以为商品可提升自己的个人价值。

  香港东华三院社会服务科青少年及家庭服务主任姚子梁说,香港近5年破产个案的年平均数都超过万宗。这一机构辖下的健康理财家庭辅导中心,2009年就收到7000宗因欠债而求助的个案,其中17%是过度消费引致,25岁以下是高危群组,因消费过度而求助的个案高达四成。很多人不懂得信用卡的利息计算,最初抱着“数字不算大”,最终变成债台高筑,要以破产或债务重组解决问题。

  “病态购物狂”总是败给自己情绪的一时冲动,借购物发泄忧郁情绪,抑或因疯狂购物而财困,引致抑郁,两者俨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关系,内疚自卑,欠债累累,成了购物狂挥之不去的噩梦。这一群体对商品有一种病态的占有欲。有病态购物倾向的人,都欠缺安全感,自我形象偏低,不擅情绪管理。市场调查权威AC尼尔森公司一项涉及42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调查显示,精神压力极大的香港人最爱逛街,51%的人每周逛街最少一次,数字冠绝全球,这正是“病态购物狂”的温床。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