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迪 天水无居
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对话宇宙
本刊记者
王年华 实习记者 于振华 发自北京
诗迪有着自己的生命哲学。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进入序厅内,巨幅水彩画《EX-PO2010天水无居·五洲同源》铺陈入眼。世博会之前,在媒体上几乎看不到诗迪的任何讯息。
“我就是一个家庭主妇”,今天的诗迪对自己这样定位。这个面容姣好的中年女人早起早睡,爱做家务,没有保姆,没有名片。在母亲和邻居眼中,她就是一个喜欢在楼上画画、以家庭生活为主业的普通人。他们当然也不知道,她以“诗迪”这个名字在画坛已然闯出了名堂。
2008年,诗迪的画作就成为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唯一的奥运纪念品;她的画展先后在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开过多次。不久前,她的画展刚刚在鲁迅美术学院结束;她跟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畅谈艺术,她的水墨画《墨雨之五》被温家宝总理以国家礼品的名义赠送给法国前总理拉法兰。
这样的经历和成就,应该会令人兴奋和骄傲吧?“世博那幅画,把我累得快吐血了!”她却以这样调侃式的口吻,擦拭着作品附加的荣誉和赞美。她从未觉得自己是艺术家,她不想把任何帽子扣在自己头上,创作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每天的吃饭睡觉一样,没有功利心,不需使命感。这种淡然,除了天性使然,更多的,是源自对自由的追求。她希望的生命状态如同她的画作中一以贯之的主题“天水无居”一样,自由、天然、原始,任何的功利,都会给人套上枷锁和约束。
与宇宙对话
诗迪对自然从小就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
当别的小女孩都在把弄着手里的布娃娃时,诗迪却对石头产生了兴趣。她每天把小软石装到口袋里,上课不时地摸一摸。她觉得石头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可以说话,可以欢乐悲伤。令她沮丧的是,这些石头何时形成的她却说不清楚。十几年之后,她毅然决然地放弃在读的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考入美国的宝石学院,成为了第一个拿到宝石学文凭和美国注册宝石评估师的中国人。在周围人眼中,至今她也并不是一个画家,而是一个靠辨别石头挣钱吃饭的人。
毕业之后,她游走于世界各地,走过大大小小上万个矿。那段时间,诗迪经常做一个奇怪的梦——自己在一个不知何处的矿上,寻找一种地球上从未有过的陨石。儿时的梦想终成现实。
相对于对石头与生俱来的热爱,绘画是诗迪后天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感知和理解。二十多年前,还是少年的诗迪觉得画画是一件特累的事儿。直到有一天,老师徐燕给她从英国带回几张水彩纸,并带着她在一个大雪初晴的午后到西湖畔写生。调皮的她不愿意在大冷天里动笔,就抓起一把雪往水彩纸上胡乱涂抹,就在那一刻,“我看到雪水慢慢浸透画纸,我开始拿起色彩来追赶它,一下子我就喜欢上了水彩,从那以后我再也不选择其他的画种了。”现在看来,那近乎一种现代派的创作手法,一次抵触绘画的举动,让诗迪喜爱上了绘画。
诗迪在水粉画创作中,从来都只用雪水、泉水等自然水,而不用家里的自来水。佛语中,雪水是“无根之水”,这也是她的画作主题“天水无居”的由来。追求雪水在流淌时化开来的那种感觉,成为了诗迪后来最主要的创作方法。诗迪觉得水能够让她变得透彻,每当心中有杂念的时候,水不仅是在浸染画纸,也是在一遍一遍冲刷她的心灵,让它变得宁静平和。
采访中,诗迪抱怨起这次展览的工作人员没有给她的作品打灯,她在这幅《EX-PO2010天水无居·五洲同源》中足足用了6斤宝石微晶,如果打灯的话,图案的层次感会更加鲜明。被问及为什么选择钻石粉做材料,她的回答令人有些意外:因为她觉得很环保。诗迪觉得她并不是用宝石粉和雪水来作画,而是与这些生命一起体验他们共同生活的家园。金生水,水生万物,雪水与宝石共同营造了一个美好和谐的世界。
对于自己的画作风格,诗迪不予定位。“不存在写意,也不存在写实,其实就是当作一个每天自己跟宇宙进行生命的对话的过程。”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诗迪的作品“是关于生命的感悟,色彩、音乐的感觉流淌其中”。他认为诗迪的创作是和自然对话,和古人交流,只是为了喜欢,这种无杂质、心态自如,成就了今天的诗迪和她的水彩作品。
一颗平常心
诗迪不太愿意面对媒体,一方面她觉得自己要说的全部都在水粉画的彩色铺陈中;另一方面,她害怕面对一些无法预料的问题,她会不知所措。因此,她往往在展览结束后就“悄悄”溜掉,也不愿意去诠释她的作品到底表达的是怎样的主旨。在她的世界里,感受比表达更重要——她不想动笔画画的时候,会在心里勾勒画面和轮廓。
她没有去培养自己成为名人必备的素质,城府和心机对于她是一件很负累的事儿。但也因为没有这些东西,她才能够与精明善贾的犹太人成为好朋友。诗迪所做的水粉画,是高成本的画种。但她所用的材料,都是几个犹太朋友提供的——她要每次在自己的一幅画上剪下一小块作为回报送给他们。或许要等上几年,这一块块零碎的画片才能组成一幅完整的画作,但他们热衷于这种看似并不平等的交换。至今他们都不会告诉诗迪钻石粉是多少钱一斤。诗迪说,在犹太人看来,提及钱这样的字眼,会破坏她干净、纯洁的内心。
诗迪的画是从来不卖的。她的生活来源基本是靠她的另外一个手艺——“赌石头”。所谓的“石头”其实是翡翠。这种手艺很大程度上需要的是天赋。十七八岁的时候,她就跟着几个大人一起去云南买石头,300块钱一股,几个人凑1000块钱瞅准一块石头就带回家,切开之后,一看有翡翠,转手几万块钱被工厂买走。自从“赌石头”起,诗迪从来没有看走过眼。靠“赌石头”,诗迪买房买车。但现在的诗迪几乎两三年才赌一次,而得来的钱,也仅仅是作为她创作的资金罢了。她不像历史上的梵高一样,穷困潦倒,为钱所困,当然也不为钱所累。在她身上,钱似乎真的只“是一种生活的工具,而非生活的目的”。
“天水无居”这个词不光是她作品的主题,也是她一直追求的生存状态。她现在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她希望避掉一些人事交际,有更多的时间来留给自己,静静地感受周围的事物。这颇似儒家所提倡的“格物致知”,用心对世界进行认知和探索。她渴望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几天以后,她就要去法国学习,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她会到非洲去勘测那里的资源。更重要的是,她要去塞纳河桥上,“用那滋润亿万人的河水去冲洗心灵里积下的灰尘”。
游历过很多国家的诗迪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在中国接受教育,因为这样孩子从心理上会有一个强大的民族做靠背。“但是如果他有自己的独立判断,我会尊重他的自由,我不会参与。”她也感叹中国教育失败之处在于父母,“只要我自己没问题,一个平常心,一个普通人的心去对待他,他不会出问题。”
幸福来自心灵自由
中国有句古话叫“无欲则刚”,诗迪的理解是,没有欲望,人的胸怀就会变大。她举了个例子,地震将来的时候,什么猫啊狗啊都会有感觉,作为高等动物的人怎么就没有这种预见呢,原因是人的心里有了太多的杂念,这种杂念掩盖了人本身的一些功能。“所以我不敢有欲望。我觉得所有的痛苦都是来自于人的欲望,人生价值的定位,是来自于你的尺度……想想上一辈,想想这30年走过来,小时候觉得有肉多幸福啊,有鱼多幸福啊,为什么今天有鱼有肉,但是偏偏很多人都不幸福了呢?我每天画画很累,所以到了早上的时候,都要吃一大碗米饭,要红烧肉、蔬菜,要鱼……如果饿了还能吃一只鸡,这就是幸福。”
诗迪觉得幸福来自于心灵的自由,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块不曾被污染的芳草净土,都有对世界的独特感受,每个人都是艺术家。“只不过用时间分配的时候,你今天是否花了5分钟时间,10分钟时间对你的芳草地去亲昵过,有没有洒一点水去滋润着。”对于诗迪,绘画是一种最佳的滋润方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