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东盟自贸区需要冲破三大藩篱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30日13:52  瞭望

  《瞭望》文章:中国-东盟自贸区“周年”兴旺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近一年来,商机无限,但依然还要冲破贸易不平衡、物流不通畅、协议落实不充分这三大藩篱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勉王军伟王秋凤

  10月19~24日,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暨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广西南宁举办。在此期间,一组数据吸引了媒体和公众眼球:

  2010年上半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较上年同期增长54.7%,高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平均增幅12个百分点。

  其中,向东盟出口64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5.4%;从东盟进口719亿美元,增长了64%。

  这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交出的一组漂亮“成绩单”。数据显示,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将从之前的9.8%降至0.1%,而东盟6个老成员国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将从12.8%降低到0.6%,4个新成员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将于2015年实现90%商品零关税的目标。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常务副秘书长许宁宁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尽管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但受益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以及由之带来的关税的降低,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仍然保持了快速增长。

  不仅在贸易上表现出色,一向被认为“短板”的投资合作也逐渐成为区域发展新引擎。2010年上半年,东盟对华直接投资约31亿美元,中国对东盟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约12亿美元。截至2010年6月底,双边投资总额约694亿美元,其中东盟对华投资累计约598亿美元,中国对东盟非金融类投资累计约96亿美元。目前,东盟国家已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重要来源地,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首选地之一。

  东盟分享中国机会

  再过两个月,这个涵盖19亿人口、6万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4.5万亿美元贸易额的自由贸易区将迎来周年“大考”,各方都在探询:建成“元年”,中国-东盟自贸区究竟带来了什么?

  “正是借助于这一平台,东盟国家很好地分享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机会。”泰国法政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郑树成(SomsakTamunlertchai)告诉记者:“近年来,中国人均收入增长迅速,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蓬勃发展的中国市场将吸引众多国家的产品。而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成立使得东盟产品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具备别国产品所没有的竞争优势。”

  据他介绍,2009年以来,泰国对中国的出口总值已经超过了对日本的出口,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泰国第二大出口目的国。今年1至8月份,泰国对中国出口增长迅速,同比增长41.41%,从目前的增长速度判断,年内中国很有可能取代美国成为泰国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

  此外,服务贸易也已成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亮点之一,双方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在服务业投资、工程承包、劳务合作等领域,东盟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服务贸易出口市场,而在海运、航运、金融服务、建筑工程服务等领域,东盟则成为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届博览会为此新增了服务贸易专题,围绕金融服务、物流服务和文化教育服务三个重点领域,集中展示企业的形象与服务。

  广西社科院副院长古小松认为,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内,次区域经济合作变得日益活跃,这将促使本区域的融合进一步向深层次发展。他介绍,为实现2015年建成东盟共同体的目标,东盟国家正积极加强东盟东部经济增长区、湄公河区域、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增长三角等次区域经济合作,中国政府也积极鼓励企业参与东盟框架内的次区域经济合作,与东盟有关国家积极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次区域经济合作将逐渐成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热点和亮点。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高级研究员杨沐表示,东盟内部的问题主要是东盟老6国和新4国的经济差距问题,除了越南近些年经济发展迎头赶上以外,这种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实际上却在扩大。

  “自贸区的建成提供了区域商务和贸易发展的更大机会,进一步缩小了不同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推动了跨境贸易和投资,对整个东亚经济的一体化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契机。”杨沐说。

  中国社科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员陆建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东盟自贸区不是一个简单的、纯粹的“南南型”自贸区,中国和东盟经济互补性比较强,尤其在产业方面合作潜力巨大。

  事实上,陆建人的观点在博览会期间得到了有力佐证:博览会期间,盛产水果、香米的农业大国泰国呼吁更多投资者赴泰从事加工业,提高国内产品附加值;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积极推介,冀望外资推动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势产业发展,以提升国家竞争力;陕西等中国中西部地区也派出了代表团,欲吸引来自新加坡等国的投资……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局局长梁丹就此评价,今年初建成的自贸区促使一些东盟国家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技术行业转变,同时中国这一巨大市场也吸引着东盟国家更多的投资。“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如火如荼,中国-东盟自贸区无疑为实现区域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一阵东风。

  传递经济复苏信心

  受访的多位专家认为,在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仍将持续、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的关键时刻,此次博览会的召开,在促进区域合作与发展之外,还向世界传递着坚决反对贸易投资保护主义的积极信号,也传递着世界经济复苏的信心。

  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环球业务部助理秘书长张彩虹表示,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参与的最大的一个自贸区,无论是面积还是市场,潜能都非常大。东盟和中国,这两个经济体,如果能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话,会把亚洲的经济推动得更快,对世界也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印尼客商黄锦禾今年已经是第四次参加博览会,他带来的参展商品包括咖啡和中药饮品。他说:“自贸区的建成对我们来说是个好消息,货物流通更加方便。今年我已经在南宁注册成立了商贸公司,直接在当地销售产品。”

  印尼副总理布迪约诺在投资峰会开幕式上向与会企业发出投资邀请:“自贸区将使中国对东盟的投资更具吸引力,我们将不断建设基础设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他说,国际金融危机加强了中国与东盟的关系,现在我们已经如期建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目前,我们各个国家都实现了坚实的增长,预计2011年东盟的整体增长率将达到6%。

  有专家分析,随着中国与东盟开放投资市场、改善投资环境、降低投资壁垒,未来双方的投资合作将出现更大的增长空间。东盟与日本、韩国等国已签署自由贸易协议并开始实施,而中国尚未与这些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关系。另外,一些欧美国家对华部分产品进口设置贸易壁垒,因此,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投资东盟,借以开发日、韩、欧美等国市场。与此同时,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区域外企业投资东盟,利用东盟与中国的“零关税”来开发中国市场。

  与此同时,自贸区的建成也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了新的机会。正是对经济发展充满信心,本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海外客商的参展热情高涨,博览会展位供不应求。来自海内外的2000多个企业踊跃参展,实际使用展位4600个,东盟客商使用展位1178个,印尼、老挝、泰国、越南、缅甸、马来西亚等6个国家独立包馆参展。

  期待冲破三大藩篱

  虽然中国-东盟自贸区开局良好,成就瞩目,但与会专家认为,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还仅仅是“盘到中期”,目前还存在贸易不平衡、物流不够畅通等多方面合作藩篱亟待突破。

  首当其冲的是贸易不平衡问题。今年从上半年的贸易统计来看,虽然中国对东盟的贸易是逆差,但对缅甸、越南、印尼等仍是顺差,中国东盟工商界人士认为,一些国家的担忧将为自贸区运行带来障碍。

  中国社科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区域合作研究室主任王玉主说,怎样应对贸易不平衡问题,如何进一步减少贸易壁垒,采取更有效的进出口管理机制,这是目前中国-东盟自贸区最重要的挑战。

  其次,自贸区内物流发展层次不一、通而不畅的物流体系也成为自贸区经贸发展的掣肘。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崔忠付表示,目前区域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物流观念差异较大,物流标准不统一等因素,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已经成为中国-东盟经贸发展的一大障碍。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率一直徘徊在18%左右,今年上半年才下降到18%以下。而东盟各国(新加坡除外)初步估算其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率在20%以上,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出一倍。

  一些分析人士提出,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对话协调机制,通过实现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政策、标准、信息平台等多方面的协调统一,构建一个统一的物流运作平台,从物流行业的角度、从整个自贸区的角度对物流系统进行整合,最大程度降低区域的物流成本,提升区域产品和经济竞争力。

  再次,自贸区的初步成效还有待各方的务实推进。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主任沈世顺认为,虽然中国与东盟国家已签订了《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但这些协议落实的实际效果还有待观察和考验。

  “中国-东盟双向直接投资的规模还偏小,2009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2130亿美元,但当年双向直接投资总额还不足100亿美元,两者明显不相称,”许宁宁说,目前,双方服务贸易市场方面开放力度不够,开放领域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方货物贸易和投资合作。

  对此,商务部境外经贸合作区办公室副主任方蔚建议,下一步应力求实现更多的贸易创造,以贸易促投资,以贸易提振产业活力。

  众多与会专家表示,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一个双赢的制度性安排,在充分考虑协议各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承受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扩大市场准入,消除贸易和投资的壁垒,实现双方对经济一体化效益的共享,进一步释放自贸区的发展潜力。□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