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中非合作论坛的品牌效应
文/贺文萍
10月25日,中非合作论坛成立10周年纪念招待会在北京举行,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并致辞。他说,10年前中国和非洲国家领导人共同作出了成立中非合作论坛的战略决策。如今,中非关系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从2000年10月在北京举办第一次会议至今,中非合作论坛已成功举办了四届会议。每隔3年举办一届的论坛会议已成为中非合作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舞台和强有力的推手,使得中非关系在这十年里取得了快速和全方位的发展。
十年来,中非之间在推进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安全上加强交流和磋商,以及国际事务上加强合作”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在政治层面,中非双边高层互访频繁,胡锦涛主席已六次访问非洲,习近平副主席将于11月中旬出访南非、博茨瓦纳以及安哥拉等非洲三国,双方在国际重大问题和双边事务上的相互支持使中非政治互信不断深化。
经济层面,中非贸易额近十年来以年均35%的速度增长,从2000年的100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1068亿美元。如今,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仅次于欧盟的非洲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对非投资也从2001年的5000万美元提高到近年来的年均10亿美元。非洲还成为中国第二大海外劳务工程承包市场。在非洲的中国人已近百万,在非洲开展经贸活动的中国公司已达2000多家。
文化和教育层面,以弘扬中华文化和推动文化交流为宗旨的“孔子学院”在非洲雨后春笋般建立,非洲来华留学生和各类人力资源培训班的数目也呈直线上升趋势。另外,中国近年来积极参加联合国在非洲的维和行动,共派出3000多名维和人员参加了12项维和行动,现仍有1100多名官兵活跃在非洲的8个维和区。中非间近年来还在防治重大传染性疾病、禽流感、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加强了磋商和合作。
中非关系十年的快速发展是与“中非合作论坛”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理念分不开的。论坛自建立之日起,就本着为非洲国家和人民办实事、减贫和促发展的精神,不搞空泛的政策宣示,而是在减债、大幅增加对非援助、促进对非投资,以及大规模扩大非洲零关税进口商品的种类等方面推出实实在在、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推进措施。为帮助非洲解决粮食安全等民生问题,每届论坛还特别针对农业合作、人力资源培训、医疗卫生和教育合作等提出了每3年需要完成的具体量化目标。
应当说,这些具体措施和量化目标的提出,一方面彰显了中国作为一个最大发展中国家以及负责任大国对非洲发展问题的关切,另一方面从技术和操作层面上看,目标越具体,指标越量化,监督落实就越容易,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事实上,从历届中非合作论坛行动纲领的落实情况看,每届论坛提出的目标都能按计划如期甚至提前完成。中非论坛用十年的实践和行动表明,它不是奢谈非洲发展的空谈俱乐部,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中国同非洲国家之间开展集体对话、交流治国理政经验、增进相互信任、进行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和有效机制,是中国对非关系以及中国多边外交的一个响亮的品牌。
中非合作论坛十年铸就的品牌效应,还体现在其与时俱进的精神以及在国际社会对非关系中所发挥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中非合作论坛从不墨守成规、故步自封,而是随着中国、非洲以及国际形势的发展以及中非合作关系的深化而不断充实论坛的框架和内容,从而实现论坛自身的不断发展。第一届论坛为中非发展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新型伙伴关系确定了方向;第二届论坛增加了“中非企业家大会”;第三届论坛建立了“中非外长政治磋商机制”;第四届论坛召开前夕则举办了“中非妇女论坛”、“新闻研讨会”等新的对话机制。这使得中非合作论坛的合作领域不断从政治层面扩大到经济、文化层面,从政府间对话延伸到企业、传媒界、民间友好团体之间的合作对话。
另外,从论坛推出的行动纲领看,每届论坛提出的促进中非关系发展的举措均很好地体现出中国对非政策的延续性和创新性。如第一届论坛重点是对非减免债务,为非洲关注的巨额债务减免发挥中国的作用。2006年北京峰会则大幅度、全方位在减债、投资、援助、民生等方面提出了对非合作的“八项举措”,使中非关系迈上了一个新台阶。2009年第四届论坛提出的“新八项举措”则回应国际社会和非洲提出的新关切,在延续和提高以往各项领域的支持力度之外,又在环境保护、清洁能源、科技合作以及支持非洲中小企业融资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政策措施。
中非合作论坛十年来所走过的成功之路,其意义已经不仅局限于推动中非双边关系前进本身,而是对推动其他国家以及整个国际社会关注非洲、帮助非洲发展都产生了辐射效应和推动作用。2006年北京峰会结束后,我们陆续看到了韩国-非洲峰会、日本-非洲峰会、印度-非洲峰会、第二届欧洲-非洲峰会以及土耳其-非洲峰会,甚至不久前的越南-非洲峰会,等等。应当说,由中非关系快速发展所客观带动的国际社会对非洲发展的新一轮关注对非洲发展是一个利好消息,这有利于改善非洲发展的外部环境以及为非洲发展争取更多的国际支持。□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室主任、研究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