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以学术研究和历史记忆重建圆明园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2日13:43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年10月18日,是圆明园罹难150周年的祭日。对于中国人,这是不能忘怀的耻辱记忆。150年前北京西郊那场长达三昼夜的冲天火光,烧掉的不只是世界上最美的园林和最豪华的帝王离宫,也不只是数不胜数的书画典籍、奇珍异宝和辉煌建筑,它更烧掉了天朝盛世的荣光以及以“文明”自诩的西方价值观。

  提到圆明园,人们常常会想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和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不能说这样理解不对,但是仅从这一层面看待圆明园,却不免失之肤浅。

  浓烟散去,满目疮痍,当曾是“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化为一片废墟,那是文明的灰烬。它既是中国人心头一道永不痊愈的伤痕,也是西方文明史上一个无法抹去的污点。在野蛮的战火面前,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两败俱伤。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第一次站在圆明园废墟前,四周一片荒凉。残损的石柱,让人无从想象它昔日曾有的辉煌威仪,唯有一种亘古的沧桑感在落日余晖中充塞于天地间。即便是残缺的废墟,圆明园仍然有一种令人震撼、充满悲怆的美。它能让一颗年轻无忧的心,瞬间体会到什么是“痛心”和“忧患”。

  圆明园的建筑被焚毁了,圆明园的宝物被劫掠了,只剩下断壁颓垣。但圆明园仍然是丰富的,它是激励民族自强精神的宝贵遗产。对于圆明园,我们可以说,“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它让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凝思和叩问,作为中国人,我该怎么做?

  在圆明园被焚后的150年间,有无数志士仁人曾从这片废墟中汲取了发愤自强、振兴国家的力量。“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这是年复一年,人们凭吊遗址、纪念圆明园罹难的最主要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人想要“重建”圆明园,希望让那世所罕见的美丽景观重现于世,也以此昭告世界一个崛起的中国。这种心情不难理解,但是怎样重建?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重建?值得国人三思。

  重建首先是史学研究层面上的

  所谓“重建”首先应该是史学研究层面上的。通过文献和史料的研究,我们可以用文字和画面来“重建”,或曰重现圆明园的历史。就像2006年,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大型史诗纪录片《圆明园》,就像著名学者汪荣祖先生的专著《追寻逝去的圆明园》,就像富有正义感的法国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撰写的《1860:圆明园大劫难》,还有对营建圆明园的建筑世家“样式雷”的研究,等等。

  通过客观理性的历史研究,我们才能够“重建”我们对圆明园的记忆。面对圆明园的废墟,我们要知道那不仅是英法联军野蛮暴行的铁证,也是国人愚昧无知的牺牲品。圆明园遗失的珍宝,固然有很多至今被英法的博物馆所收藏,但更多的土木砖石,是在其后的漫长岁月中毁于国人之手。面对圆明园的废墟,我们在愤怒和伤痛之外,更应该反思。自我反省能力,是一个拥有健全的心智和文明的民族所必须具备的。来自法国的布立塞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所表现出的,正是这样一种自我反省的能力。

  保护应以文化重建为出发点

  今天我们对圆明园的保护、管理与修复,对流失文物的寻访、追回等,都应该以文化重建为出发点,而不应与商业利益结盟。更不能打着保护的旗号,以无知和愚昧的行为对圆明园进行新的破坏。曾经发生过的耗费巨资在圆明园的湖底铺防渗膜的做法,就是一个显例。这种让人匪夷所思的愚蠢行为竟然发生在21世纪的中国,也让我们痛感:那曾经给圆明园带来毁灭灾难的愚昧和无知,仍然在中华大地上阴魂不散。类似的行为还表现在对圆明园某些景点的“重建”中,像迷宫的修建,也是让人不明所以。圆明园作为遗址公园,应该以肃穆苍凉为底色,而不该变成游乐嬉戏的场所,更不该成为商家牟利之工具。

  圆明园的修建,绝不只是花钱就能办到的。它是盛世的产物,也是皇室文化的缩影。它是通过建筑艺术来表现的文化,是一个文明的高度的结晶。它在本质上是超越了物质性的,因此,我们也根本无法用物质的形式将它“重建”。

  真正意义上的圆明园的“重建”,不是耗资巨大的土木工程和园林景观的重建,而是学术研究与历史记忆的重建,是人文传统与精神文明的重建。通过对历史的追寻与反思,以富强的文明来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才是对圆明园最好的纪念。

  (出处: 作者魏泉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