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调查称教师群体心理健康堪忧 职业枯竭感偏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3日03:45  中国青年报
调查称教师群体心理健康堪忧职业枯竭感偏高
心理技能培训课

调查称教师群体心理健康堪忧职业枯竭感偏高
上心理课的中学生在做游戏

调查称教师群体心理健康堪忧职业枯竭感偏高
心理技能培训课上的老师

调查称教师群体心理健康堪忧职业枯竭感偏高
两位老师参加心理技能培训课

  本报记者 董月玲

  2008年春天,北京“读你心意”心理咨询中心与一家教育机构联手,搞了一次为期两个月的心理调查,对象是2000多名幼儿园及中小学教师。

  结果不乐观:老师们普遍反映心理压力大,人际沟通不畅,职业枯竭感偏高,许多人受到慢性疲劳和慢性病的困扰,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调查还采用了心理健康临床诊断量表。这个表,是由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10个因子构成,能较全面地反映出被测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被测教师总检出率明显偏高。

  教师是一个特殊群体,工作性质要求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对象倾注更多的情感,给予更多的心理关照。“要不怎么叫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可是,多少年来,这些‘灵魂工程师’的心灵,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安顿和滋养。”参与调查的心理专家说。

  这位专家还说:“别再要求老师当蜡烛了,照亮别人,燃烧自己。您自个都烧没了,还照谁呢?您自个儿都枯竭了,哪还有能量给别人呢?我们要告诉老师,首先照顾好你自己。我们更要告诉老师一些方法,为自己源源不断地注入心理能量。”

  这一年,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携手“读你心意”心理咨询中心,共同启动了一个面向全区教职员工的项目:教师心理健康导航。今年10月23日,他们刚办完最新一轮的心理讲座。

  很多老师的行为,跟师德没关系,而是跟心理有关

  导航项目办了一系列讲座,选题是与老师座谈讨论后敲定的,共10讲:《做情绪的主人——情绪管理策略》、《解读原生家庭与学校教育》、《如何与你的学生谈性》、《用沟通代替冲突》等。

  有一天,讲座课间休息时,从阶梯教室后边冲下来一个穿棕色夹克衫的男教师,风风火火地跑到讲台前,对主讲的苑老师大声说:“我对这课太不满意了!”

  “您别急,慢慢说,看看我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苑老师说道。

  “我不是说你课上得不好,我是对课堂纪律特不满意。你瞅见没,前边那个女的,老接电话。”他气呼呼地讲。跟着,又说了一句更让苑老师吃惊的话:“你知道吗?有好几次,我都想出去,找块大板砖,回来拍她。”

  苑老师一听,赶紧说:“你挺捧的,控制住了自己。我也挺感激你的,为了听我的课,能这么忍耐。”接着,她又有意识地问这个男老师,是用什么法子控制住了自己。

  “我知道,打人犯法,我还有儿子呢。”他清了清嗓子,又补上一句:“要是没儿子,我今天非拍她不可。”他诉苦说,眼下心里很纠结:下半堂课,自己听还是不听?假如还像上半堂一样,他怕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

  “反正我也离婚了,我儿子,连他妈都不要他了……我他妈的就是不能让人欺负!”

  无意中,他吐露出几条个人信息,苑老师对他的状况有了大概了解。

  “这样吧,咱俩一块做工作。我呢,再强调一下课堂纪律。你呢,坐到第一排,离我近点,可以听清课,即便她再打电话,你也看不见。我有你这么一位帅哥坐下边听讲,也很高兴。您看,这么做成不?”

  “成!我听您的。”

  这堂课平静地上完了。后来,在一次互动体验式的心理培训活动中,苑老师又遇见了这个男教师。这回,他向苑老师开放了个人成长经历。

  小时候,他的妈妈软弱无能,没力量保护他。他的父亲是个工人,只念完小学,教育孩子的方式粗暴,抬手打,抬脚踹。上中学时,他爸倒是不打他了,但常常吼,说话就像他现在这股劲儿。

  “表面看,这个男老师像一个行侠仗义的人,是在维持课堂纪律。其实,他的这些冲动来自于他小时候,他是在保护那个常常被父亲欺负的自己。”

  在与老师反复交流、自我体验后,这个男教师终于明白了自己从小到大,内心一直压抑着的情绪叫愤怒,指向的是父亲。愤怒情绪外壳下隐藏的是委屈:你为什么老打我?你为什么老吼我?这种委屈,是他以前从没意识到的。现在,他知道了愤怒的来源,知道了愤怒底下,还有更深的压抑是委屈,愿望是有人能陪伴自己。

  现在,当他充分地体验、表达了这种委屈后,内心的压抑得以释放,愤怒的外壳得以放下,心结开了,人变轻松了。以往对学生态度粗暴、易怒的现象也几乎没有了,学生们感觉老师变亲切、耐心、幽默了。

  “被压抑的能量,总要找个地方宣泄。很多老师的行为,跟师德没关系,而是跟心理有关。自知了,许多问题就好解决。”苑老师坚信这一点。

  只有了解自己,悦纳自己,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生

  “我们呐,在学校是天使,在家是魔鬼。”老师们自嘲地说。

  “在学校,我不能打别人家的孩子啊,有火心里头憋着、攒着,回家后,全发泄到老公、孩子身上。”

  心理培训班上,一位女教师自我描述的家庭近乎完美,夫妻关系甜蜜,婆媳关系和睦。但不知为什么,最近,她老公的耳朵不好使,听力急剧下降,有一只耳朵快要听不见了。

  瞧过医生后,医生说问题很严重,告诉她老公,不要戴耳机打电脑游戏了,也不能听刺激性强的音乐。可回到家里,老公照样上网,戴着耳塞打电脑游戏。她很心痛老公,站身后不停地劝导:“医生都说了,你不能打游戏,你要真听不见了,我该多心痛、多着急?真听不见了,会影响你的工作,爸妈知道了该多上火啊?”

  课上,培训老师和大家一块现场帮她解析:老公的耳朵为什么听不见了?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老公失聪的原因,就是再也不想听你唠叨了。

  “天哪!他耳朵听不见,竟然跟我有关?”

  回家后,她试了试,尽量不唠叨,尽量不说一些让老公感到有压力的话。没多久,老公的听力果然恢复正常。

  还有一位优秀教师,描述自己长期胃痛,却一直查不出病因,吃药也不见好。她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连睡觉做梦,都是在跟学生谈话。她对自己严苛,对别人也如此,追求完美,不允许出一点瑕疵和差错:要求学生考试必须达到多少分,名次要全校第一,因为自己是优秀班主任;对家人也严格,儿子快30岁了,还不找对象,原因是:“我找个什么样的,我妈才能满意呢”?

  心理专家分析道,自己要做到完美,别人也要做到完美,这怎么可能?一但达不到,人就非常焦虑。她胃痛的病根,正是这种严重的焦虑。

  “自我发现之旅”是一门互动心理课程,目的就是让老师由体验到自知,由自知到悦纳自己。

  接受培训的教师集中住在北京郊区,在一个安静放松的环境里待上两天。上课不用记笔记,不让使笔记本电脑,大伙围坐在地毯上,轻松得像是在做游戏。

  培训结束,在分享感受和自我改变时,老师们的评价是:上这样的心理课,让人身心受益。在日后的跟踪调查里,他们写道:“我在学校当德育主任,天天和问题学生、学生问题打交道。儿子也不省心,马上要高考了还打架,自己常被叫去处理,真是愁上加愁啊!我是捂着肝,来参加培训的。”

  “培训后,我最大的改变是:不再和学生较劲儿、斗智了,而是从心底去理解这些孩子,真心地想帮他们。态度一变,师生关系也变了,变亲密了,不像从前那么敌对,学生开始信任我。我做学生工作的效果,也比其他老师好。以前,每天上班都感到头疼、排斥,周日晚上焦虑得睡不着觉。现在,上班成了一件轻松愉悦的事。还有,我的肝也不疼了。”

  “每到开学初,制定幼儿园工作计划时,我的颈椎病就会非常厉害。现在我知道了,人的某些外在压力,会在身体上进行转化,出现病态反应。相关研究表明,60%%以上的内科疾病,都是受到了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的影响。原来背痛,是因为自己承载了太多的东西;颈椎僵硬,跟亲密关系出了问题有关;拉肚子,可能是由焦虑造成的。”

  “我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从小生长的环境,迫使我要自强、独立,靠自己的努力去赢得机会,获得荣誉。所以,很多时候自以为‘真理’、‘正确答案’掌握在我的手里。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不管自己怎么努力,总有比自己更强的人存在。有时,在辩论中因为没辩过对手,会垂头丧气,没有精神,并为此而生气。听了田宝教授讲的课,我发现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是有偏差的,对自己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所以,才时不时地为一些小事而苦恼。”

  “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不同性格、不同想法、不同才能的人很多很多,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而是改变你能改变的;不能改变的,便要让自己去适应这样一个环境。”

  “只有了解自己,悦纳自己,与自己和谐了,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别人,了解自己的学生,才能真正同情和理解孩子们。”

  有一个关心、认可自己的老师,可以补偿在家里得不到的东西,更好地成长

  上“原生家庭”课时,心理教授讲的一个女孩的故事,触动了不少老师的心。

  女孩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她刚一断奶,父母就进城打工。每年只在春节时,才能见到爸妈,个别时候还见不到。14岁以前她没喊过妈,母亲是个陌生人,她不知道怎么开口叫妈,更没建立起母女那种亲密的依恋关系。12岁时,妈妈才回到家里,但女孩仍跟奶奶一块睡。14岁,家里另盖了新房,爸爸也回来了,女孩才回到真正的原生家庭。虽跟妈妈住在了一起,但对母亲仍感陌生,夜里常会哭醒。

  现在,她已经是个白白净净的大姑娘了,身材很棒,个子高高的,学习也好,考上北京一所重点大学。可是上大学后,她碰到难题——处不好人际关系。跟同宿舍的同学,她不知道说些什么。别人与她交流,也不懂怎么反馈。原来就没有朋友,如今在陌生的城市,她的孤独感越来越重。以至于情绪抑郁,到了想自杀的地步。

  心理专家见到她时,是10月份,她是这个样子的:梳了个大马尾巴头,穿着白衬衫,纽扣从第一个扣系起,外边套了件黑风衣,风衣的腰带系得紧紧的。下身穿条黑裤子,脚上是黑皮鞋、黑袜子。肩上的包也是黑色的,人坐得端端正正。

  聊天时,她哭得唏哩哗啦的。倾诉后,心理专家问:“听了你的述说,我心里难受,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我不知道,这是我的感觉,还是你的?”

  听了这话,女孩子哭得更厉害了,哇哇地。

  她哭诉道:“我一直感觉难受,感到委屈,却不知为什么。刚才,您一说到被抛弃,‘砰’地一下,我感到心被撞到了,就是这个,从小我妈就不要我。”

  心理专家解释说,对于成人来讲,出外打工,挣更多的钱,是为了更好地供养孩子。可小孩子不那么想,很小时,早上一睁眼,看不到妈妈,不能撒娇,没人依恋。再大,看到别的孩子有妈抱,有妈陪着玩,自己没有。小孩子会怎么想呢?都是我不好,妈妈不喜欢我,所以不要我。长大后,即使她长得再漂亮,人再优秀,内心还是不能接纳自己。

  “像这个女孩,在同学眼里,是那么地漂亮,父母现在做生意,家境也不错,不少男生追求她。但她不认可自己,说自己狗屁不是,只是一个没人要、被抛弃的人。

  “她的问题是,先天精神营养严重缺失。由于从小缺乏母爱,带来被抛弃感,长期积压下来,影响了她的人生观: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不要以为打骂才会给孩子带来伤害。人越小,越容易受到心灵创伤,越不好修补。只有健康的养育环境,才能养育出健康的宝宝。只有健康的教育环境,才能培养出健康的学生。”

  “许多人的心理问题是日积月累后最终爆发的,其成因可以追溯到早年,其影响很多是来自家长和老师。没有哪个父母和老师会故意伤害孩子,很多是无意的,甚至以爱的名义,做出了伤害孩子的事。”

  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减少师源性伤害,更好地理解、关怀学生?

  一些职高的老师也来参加心理培训。他们说,有时候气急了,会骂学生是混蛋、小流氓。培训前,给每人发一张像报纸那样大的白纸,让他们写出学生的问题。提及学生,火气那个冲啊,‘噌噌噌’地写,正面不够写反面。等培训结束时,再给每人发张纸,再让他们写,这时,好多人捏着笔,写不下去,火气也没了。

  “现在看来,我的这些学生太可怜了。他们成长到现在,不容易。”反而有老师写下这样的话。

  有个老师说起自己班上的一个女孩,每天上学都化特浓的妆,自己烦她,觉得她不正经,平时对她不理不睬的。有天,女孩的妈妈来学校。“我一瞅,好家伙!这妈化的妆,比女孩浓十倍。眼下,我能理解这孩子了。她在这种家庭长大,现在每天还能按时上学,完成作业,没有早恋,已经不错了。以后,我要多关心她,她挺聪明的。”

  其实,孩子非常期望老师的认可。虽说很多学生的问题来自家庭,但如果有一个关心、认可他的老师,可以补偿在家里得不到的东西,那么他可以选择不同于家人的生活,走另外的路,更好地成长。

  过去,学生调皮、打架、抽烟、早恋等,老师往往归结为品质问题、道德问题。评价学生的标准,非好即坏,非善即恶。培训后,老师们更确信学生行为背后有心理原因。学生没好坏之分,只是特点不同。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要不同对待。不能再把自己期待的东西,把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强加到学生身上。一旦老师的态度变了,学生也不再逆反了,潜能反而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张扬。

  “再怎么拧,萝卜也变不成白菜。”

  “但我们可以做到,让他成为一个健康的萝卜,一个很棒的萝卜。”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老师 压力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