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多个地方出现血荒 上海因保留计划献血储量正常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4日09:47  时代周报

  血荒四起 何独上海不缺血

  本报记者 龙婧 实习生 路琳娜 发自上海

  这是一个缺血的季节。

  北京血液存储量不到常规的一半,昆明甚至只有5%……缺血的现实,几乎已经蔓延了全国各个省级城市。这场大规模的血荒,终于让大家注意到,缺血的现实已经如此逼近身边。

  一袋血的历程

  11月1日,上海市虹口区采血屋。这是上海虹口区唯一一间固定采血屋,平均每月为血液中心提供300多人份(一人份=200毫升)的血液。

  由于之前媒体大规模地报道全国“血荒”,这天到采血屋献血的人尤其多,短短2个小时不到,已经有10个人献血完毕。采血屋负责人张屋长说,在以前,10个人是一天献血者的数量。

  李丹阳和两个朋友走进来,还是大学生的她们,希望能每人捐献200毫升血液。

  护士了解了她们的体重身高后,让她们出示了身份证,填写了《献血登记表》和《健康征询表》。随后,她们被量了血压、测了心肺,并在其无名指上抽取了约80微升血液进行血型检测、乙肝表面抗原、转氨酶、血红蛋白快速检测。

  很快,她们被告知检测结果全部合格,可以捐献血液。

  血从静脉缓缓流进血袋里,几分钟后,采集就可以完成,献血的人则享用营养餐补充体力,随后,大红献血证被递到了她们手上。

  采来的全血被送进了储存箱,工作人员还要从刚采集的血液中留取2管共7毫升左右血样作为检测血液结果使用。

  一天结束后,全血、血液检测试管按照相关温度要求运回位于虹桥路的上海血液中心入待检库储存。这种运输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但也不会过于简单—运输时血液的温度须保持在4℃—10℃。血小板运输时,容器温度应保持20℃—24℃,严防剧烈振荡。随全血运回的还有《献血登记表》和《健康征询表》。

  在血液中心,血样还要经过2次复检才能用于临床。

  “复检都是进口试剂,而且不是同一家厂家的。”上海血液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血样必须用两种不同厂家试剂、两台检测设备、两组人员对ABO血型(正反定型)、Rh血型进行筛查,对转氨酶、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进行初复检,每袋血液必须经过7个项目14个项次的检测,初复检合格者视为合格血液,初复检均不合格者视为不合格血液。若初复检结果不一致者,分别再进行两次检测。结果仍不能同时合格者视为不合格血液。血液实物则根据检测结果,对合格的全血分离制备成各种成分血,不合格的血液则由待检库移报废库进行销毁。

  而通过检测的全血和由全血分离出来的血液成分按血型分别存放,并按照采血和制备日期顺序排列,以便于在血液发放时“先进先出”。

  血液紧缺的季节

  一般来说,全血和红细胞悬液一般保存35天,冰浆新鲜血浆在-20℃以下可保存1年。但事实上,这些全血和血制品根本不会过了保质期,就已经被医院全部用光。

  这是一个血液紧缺的季节。虽然按照统计,一个国家只需要有3%-4%的人献血,就可以基本满足临床用血需要。

  卫生部统计,近几年我国临床用血量需求以10%—15%的速度快速增长。与此相比,当前我国人口献血量年增长率仅为0.84%,远远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国家的1.01%。

  北京是全国临床用血量最大的城市,并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在2009年,北京市手术血液需求量60万人份,而今年1-9月,该市采血量增幅仅为2.9%,与需求量10%的增幅相比,还有相当大的缺口。今年10月,这个在2008年时宣布血液实现了自给自足,结束长达20多年从外省市调剂血液的历史的城市,不得不尴尬承认,本月的库存量不到正常值的一半。

  出现这种情况的并不仅仅是北京,青岛、南京、昆明等等,几乎全国各个省会城市,都出现了采血困难的情况,有些省的库存量仅为正常值的10%。 而昆明的情形则更为严峻。昆明市血液中心主任杨通汉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昆明有人口600万,血液中心正常血液存储量应该是每天20万毫升,理想储存量是40万到50万毫升,但10月中旬以来,库存量最低时不足2万毫升,仅为库存应达数量的5%。

  由于供血紧张,很多医院很多手术不得不推迟,有的医院不得不动员病人亲属去献血,以利用《献血法》中有关“亲属献血可以优先拿到血液”的条款,为病人获得手术血液。而在另一些医院,逼迫无奈的医生,甚至暗示病人家属,去血液管理中心争吵,以便获得血液。而手术也变成了主任医生亲自上阵,只是为了节省血液。

  血制品的价格

  央视报道,一项关于不献血原因的调查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担心感染疾病,占到46.4%。此外他们担心献的血会被拿去牟利。

  作为卫生部部长,陈竺十分清楚大家不愿意献血的因素—“献血有害健康”和“无偿献血,有偿用血”。他所强调的两点,正是为这两个原因作出简单解释。

  这无法消除人们的疑虑。

  一袋全血230元,全国统一价格。如果是血小板其他血制品,价格会更高一些,最贵的是1000多元一单位。

  跟无偿献血相对比,这的确让外行人难以理解。

  事实上,《献血法》32条明文规定,临床用血会收取采集、存储、分离、检测等费用。

  “一袋全血230元,这是全国的统一定价,我们拿不到一分钱。”上海血液管理办公室综合服务部部长李财堂一再强调,他们绝对不会拿血液去牟利,采血完全是公益的,比如这几年来,血液中心下面的几个固定采血屋都是在亏本运营,年年向上面打报告,要求增加资金。

  花钱的地方很多,比如血液检测复检时所用的试剂,是花费最大的地方。为了让人们安心,全部采用进口试剂,这已经是一笔不菲的费用;而各种血制品对冷藏的要求也不一样,有的是4℃,有的则要求-20℃……采血所用的采血车,投入的采血人力和宣传等,这些都会算在血制品的价格里。

  虹口采血屋的张屋长则一再强调,正规血站的采血用具都是一次性的,非常安全。献血可以促进体内新陈代谢,提高红细胞携氧能力。献400毫升血对身体没有影响。

  可惜,公众对这些“内幕”知晓得并不多。

  血荒的根源

  时代周报记者调查,在所有省会城市中,同样作为用血大户的上海,几乎没有受到血荒影响。上海血液管理办公室通报,上海的血液存储量为7000人份,跟平时并无太大不同,换句话说,就是储量充足。

  “自从我国实施《无偿献血法》后,绝大部分城市的采血模式,都变成了街头流动采血。”上海血液管理办公室徐茹怡说,办公室曾经总结过外地出现血荒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太过于依赖街头献血。

  徐茹怡说,《献血法》实施后,全国各地一下子就转变为街头献血,但街头献血有一个很不确定的因素,就是“靠天吃饭”。一般来说,下雨、下雪、刮风、寒潮和高温天气,献血的人就会直线下降。“这个是没有办法的。”李财堂解释,遇上这种天气,大家都不愿意出门,采血车采不到血,是非常正常的情况。

  另一个原因是省会城市的医疗水平在提高。李财堂说,以前人们有重大疾病时,都习惯于去北京上海诊治,而这两年,各个省会城市的技术都有了明显进步,很多手术,大家都留在了当地进行,这让当地的血液需求量直接上升。与之相对应的采血计划却没有相对提高。

  此外则是无偿献血宣传不到位,比如在《献血法》里要求大学生、公务员和军人带头,但实际上,大学生情况还好一些,而后两者,在无偿献血人群中,所占比例相当小。以去年为例,上海血液中心一共采集了45.5万份血液,其中大学生占6万份,大约占13%的比例,至于公务员和军人,要远远低于大学生。

  “上海模式”远离血荒

  “现在出现血荒,就骂血液中心,其实这个事情,政府、社会和我们都要负责任。”李财堂为同行们抱不平,《无偿献血法》出台10多年,几乎各地都出现过血荒,上海模式能坚挺到现在,跟政府的支持分不开。“政府的调控非常重要,比如采血车要停在繁华地区,要开进校园,这些,都需要政府出面去调控,不然,人家未必会让你停。”

  的确,比如出现大规模血荒的昆明,在血液中心的计划中,如果能建设一个固定采血屋,那么几乎可以解决临床用血问题,但建立固定采血屋的报告打上去3年,至今批复遥遥无期。

  李财堂说,上海没有出现血荒的最主要原因是他们特别注重“无偿团体无偿献血”这一块的工作,每年,他们都会去单位进行团体无偿献血招募,发展一些固定的献血人群,而这一块,占上海每年采血量的30%-40%。“无偿献血其实要靠人们意识的提高。”李财堂说,他们目前也在逐渐减小团体献血的比例,但这并不是一年两年内就能实现,而是要靠人的意识和素质的提高,这需要长期的宣传工作和政府支持。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上海没有出现大规模血荒,还有不太好说出来的原因,就是他们依然保留着一小部分计划献血。这就是说,每年,他们会通过政府给一些单位下发一定的献血指标。

  这部分指标可以说占极少数,但却被血液中心的人称为“基石”。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血荒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