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低碳城市发展背后存隐患 建设过程仍有碳排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8日12:53  瞭望

  《瞭望》文章:勿吃嵌入式碳排放哑巴亏

  文/李金兵

  在国内外有关机构和部门的共同推动下,“低碳城市”一词于近两年在中国迅速蹿红。以城市为单元降低碳排放量,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金光大道,但其中有一个事实值得高度警惕。

  这一事实就是,建设与维护低碳城市的低碳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本身也会产生碳排放。这些排放量不易从产品中分离出来,具有极大的隐蔽性,被称为嵌入式碳排放。由于低碳产品的光环闪烁,这部分碳排放容易被忽视。

  比如在上海世博会上大名鼎鼎的“零碳馆”,严格来说并非真正“零碳”。号称“零碳”只是指其运营过程中的零排放,而非其全生命周期的零排放,后者是不可能做到的。在建设“零碳馆”过程中与运营后修缮维护过程中,仍会产生碳排放,但通过技术革新可降低。

  嵌入式碳排放直接制约国内城市低碳化的实际效果。它对国际产业分工的话语权与国家持续发展的空间,也具有重要影响。

  长期以来,原料、核心技术与市场在国外、生产加工组装在国内的国际产业链业态,曾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但随着国际低碳经济与政治的演变,碳排放权限制与碳关税已然箭在弦上。由于碳排放主要产生在生产加工环节,碳排放权限将约束中国的发展空间,碳关税增收将降低“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突出的例子是近年在中国飞跃式发展的太阳能光伏产业。有数据表明,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95%的原材料需要进口,95%的太阳能电池则是出口。太阳能被称为最大的无污染可再生能源,但其重要原料多晶硅的生产业态却是高污染的,且中国多数多晶硅企业环保不完全达标。

  从碳排放视角看,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等于是把嵌入式碳排放与污染留在国内,进一步约束国内碳排放量的空间,导致在国际低碳经济与政治层面上处于被动局面;把低碳产品输送到国外,制造节能的设施供其使用,降低其碳排放量,增加其国际低碳经济与政治的话语权,反过来制约我国发展。

  由于嵌入式碳排放的隐性存在,须从低碳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视角来计算和分担碳排放量。控制嵌入式碳排放,可以把低碳城市建设得更扎实。对国际产业分工中加工制造环节的碳耗,也可明确整个国际产业链都必须分担,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国际低碳经济与政治中不吃哑巴亏,有效执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核心内容“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