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林利民:把握新战略背景下的外交平衡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9日16:43  《环球》杂志

  《环球》杂志:把握新战略背景下的外交平衡

  林利民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现代国际关系》主编

  进入10月下旬以来,中国一向极为重视的首脑外交进入一个空前活跃时期,并把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大外交”引向新的高潮。

  先是10月下旬,吴邦国委员长和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会见到访的意大利总统纳波利塔诺,温总理出席第五届东亚峰会并在峰会期间会见了东盟主要国家领导人及会见日韩领导人;继而,胡锦涛主席在北京会见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温家宝总理会见出席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的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领导人、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启程出访叙利亚、波兰等国。胡锦涛主席日前又出访法国、葡萄牙等欧洲国家,还将在即将举行的G20峰会和APEC峰会期间会见奥巴马等重要国家领导人。与此同时,英国首相以及一些其他重要国家的领导人也到访中国。

  解读这一轮中国首脑外交,不能不考察两个重要战略背景。

  其一,当前中国战略环境进入到又一个复杂多变期。在周边层面,日本在东海钓鱼岛海域扣留正常作业的中国渔船、渔民,并扣留中国船长多日,蓄意激化中日钓鱼岛争端,恶化了中日关系氛围;韩国“天安舰”事件及其后续处理、美“华盛顿号”航母是否进入黄海参与美韩演习等使中国在东北亚方向面临新的战略压力;南海问题争端及美国等外部大国高调介入使中国“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南海政策主张受到更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中印、中蒙关系出现不少不利于中国的不和谐音,西部的巴基斯坦、阿富汗及中亚也动荡不止。

  在全球层面,世界经济复苏艰难,美欧日等西方主要经济体都未能实现经济复苏目标,世界经济前景晦暗不明,贸易、投资摩擦、货币与汇率问题上的争吵、“暗战”迭起高潮,“货币战争论”给世界经济前景罩上了浓厚的阴影;美国奥巴马政府高调从伊拉克部分撤军、高调加大在阿富汗的战争努力、高调加强其在亚太、尤其是在中国周边的军事前沿部署、高调“重返”东南亚及高调介入南海问题及中日钓鱼岛争端,给中美关系增添了新的变数;世界地缘政治中心加快东移至亚太,全球战略力量和战略关系进入新一轮调整期,“中国崛起威胁论”、“傲慢论”再度升温。

  其二,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总量按汇率标准进行统计,已经超过日本而列居世界第二,世界各国普遍认定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据此观察中国对外政策,对中国外交提出了新的标准。中国的国际威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上升,“中国责任论”也相应升温。

  以上两大战略背景,即中国战略环境的复杂化和中国实力和影响力的上升,“中国威胁论”和“中国责任论”的同时升温,对中国外交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这一轮中国首脑外交正好适应了这两大战略背景,是对新战略环境下,中国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积极回应。

  在新的战略背景下,中国外交更要在积极推进中注意把握平衡。首先,在外交思路上,要坚持做一个谦虚的大国,注意把握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之间的平衡。当然,韬光养晦不等于消极被动,在涉及国家根本利益时,该主动要主动,该出手要出手,该“负责任”时要负责。

  其次,在外交利益指向上,要注意维护发展利益与维护其它利益的平衡、近期利益与中长期利益的平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一向以服务于现代化建设为核心目标,其中尤以推进经贸利益为核心。然而,单以发展利益为服务指向、“一切服从发展”的外交是阶段性的,是不全面的。随着中国发展加快和国力上扬,中国国家利益的领域和地域外延不断扩大,宣示中国的政治文化威望和制度优势,维护海外公民、侨民的利益与领土领海安全,关注世界范围内的和平、稳定、安全及国际公平、正义等其他利益,也不能不更多地纳入中国外交视野。

  第三,在外交空间指向上,要注意周边外交与外交全局的平衡。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国外交仍将以周边为重点,致力于构筑一个稳定可靠的周边依托带。但是,中国在向世界大国迈进,利益范围也在全世界范围拓展,中国的世界大国属性必然不断增强。这一轮首脑外交的指向,就体现了周边外交与外交全局的统一。

  最后,在外交形式上,要注意首脑外交与其它层级外交的平衡。首脑外交通常因其层级高、规模大、能直接决策而受到各国重视。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首脑外交对于中国外交不断开创新局面功不可没。但在首脑外交大步推进之际,其它层级的外交,如民间外交、第二轨道外交等,也要及时跟上,贯彻落实和细化首脑外交成果。

  来源:2010年11月1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2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